突然被骂上热搜的山东,到底怎么了?
2023/4/10 6:00:00 家长慧学苑

    

     1

     我是脆皮。

     要说中国最卷的省份。

     山东绝对能排进前三。

     最近,山东考公团,横扫江浙沪的新闻,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咋回事呢?

     主要是说山东人考公务员,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论。

     他们并不局限于本省的岗位,而是更倾向于全国巡考。

     各个省份轮着考,全国转一圈,考上哪里算哪里。

     他们把国考当一模,上海市考当二模。

     江苏省考当三模,浙江省考当四模。

     到了山东省考,正式考试。

     生动演绎了啥叫宇宙的尽头是编制,编制的尽头是山东。

     其他省份的考生瑟瑟发抖,只能祈祷:

     “千万保佑山东省考和本省安排在同一天,方能避免和山东人同台竞技。”

    

     当然,也有很多人不解。

     山东人,为什么对考编如此执着?

     本省省考不香吗?为什么不惜跑到外省,也要上岸?

     我想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山东省考的竞争过于激烈。

     山东人,天生自带学霸基因。

     从高考就能看出,600分在山东,可能只能上一个普通一本。

     省考的难度,也可想而知了。

     就像网上那句流行的吐槽说的:

     “山东虽然考的人多,但是招的少啊。”

     虽然他们的考题难,但时间短啊。

     2022年,山东招录7522人,全省共有34.5万人报考,平均竞争比约46:1。

     这也就意味着,每100人里,只有2人有望上岸。

     一些热门岗位,甚至150分都无缘进面试。

     堪称地狱级难度。

    

     第二,也和当地的文化氛围有关。

     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山东父母,对于稳定工作都有一种向往。

     什么是山东父母?

     他说,考上大学就要为考公考编做准备了。

     他说,考上985、211也是为了考公更有优势了。

     他说,即便去了阿里华为,也不如回老家考一个公务员好了。

    

     很多山东人自嘲,不孝有三,无编为大。

     但自嘲归自嘲,我发现很多人因此对山东有了很多刻板印象。

     在很多人眼里,山东人,就意味着高分低能,守旧迂腐。

     是时候,给山东正名了。

     2

     提到山东,除了学霸。

     很多人联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大。

     常有人笑称,在山东,什么都是oversize。

    

     这是山东的红薯。

     是两个手才能举起来的重量。

    

     山东的南瓜,震惊外地人一年。

    

     比人高的大葱或许不是随处可见,但1米4、1米5的长度,的确比比皆是。

    

     还有擀面杖一样的山楂卷。

    

     比头还大一圈的山东馒头。

    

     从食物的规格上,就能看出山东人的大气与豪爽。

     不去山东吃一次宴席,你不会知道什么叫“用盆吃饭。”

    

     500块钱,20个菜。

     正如山东人的个性一般,朴实无华,但事儿绝对不差。

     疫情期间,有西安网友在网上晒出了一个蔬菜包。

     比手掌还大的土豆,脸两倍大小的菜花。

     网友说,一看就是你们山东人捐的吧。

    

     驰援湖北那会,山东更是让我们知道了什么叫搬家式支援。

     一个十八线小县城,都是百吨百吨的捐。

    

     在最艰难的时候,不仅送了许多,还保障了省内的蔬菜供给。

     整个疫情期间,几乎没涨过什么价。

     不得不说,这很山东。

     山东人就是如此,他们或许不拘小节,但那份朴实的善良,独一无二。

     他们或许有些木讷很少表达,但从未熄灭过心中火热。

     有人说,以前总觉得山东土,这么多年才发现误解他了。

     他们的确没有那么精致,没有那么小资。

     什么都是高高大大,满满当当的。

     但山东人的爱,就是这样,低调而温柔,朴实却踏实。

     3

     很多人觉得山东传统。

     尤其是一到过年,山东人浩浩荡荡出门拜年的场景,就会在各大平台上引发争议。

     有人说这是糟粕,是封建守旧。

     但我更觉得,这是山东人性格里,对礼的坚守。

     山东人,尤其讲究“仁义礼智信”。

     对长辈重礼道,对朋友重义气,对他人讲热情,已经刻在了山东人的骨子里。

     “好客山东,情义齐鲁”绝不是一句空喊的口号。

     不信你看。

     辽宁鞍山,一位退休教师在网上分享了自己到山东旅行的经历,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

     他10天走了5个城市,几乎在每一个地方,都有感动的故事。

    

     在青州,他下火车,拎着箱子下楼梯时。

     一个陌生的小伙子主动上前帮忙。

     大爷说,走过全国100多座城市,第一次有这种待遇。

     在曲阜,他和老伴为了避寒,走进了一家包子铺。

     天太冷,他就到旁边便利店买了一瓶酒。

     服务员看到他提着酒进来,立马拿来了一袋子花生,不停地给他抓。

     大爷觉得不好意思,非要给钱,对方却说什么也不收。

     不免感叹:山东人,是真实在啊。

    

     这大概就是孔子说的“讷于言而敏于行”吧。

     5年前,北京的贾女士在地铁上无意帮助了一位山东老人。

     当时,担心老人再遇到什么困难。

     贾女士留下了自己的电话。

     没想到,此后连续5年,老人都联系她,给她寄来了家乡的土特产。

    

     蔬菜、花生、石榴……

     看似不值钱的小东西里,都寄托着老人深厚的感谢。

     山东人就是这样,最怕欠人恩情。

     他们对别人好,从不计回报。

     甚至最怕人家感谢,总是故意轻描淡写,说一句应该的。

     但若是别人对自己好,就一定记在心里,想着加倍送还。

     这才是山东人真正信奉的礼道。

     孔孟之乡,礼仪之邦。

     不是什么封建糟粕,而是我们生而为人,心底最本真,最憨厚,最纯粹的那份本色。

     4

     近代教育学家张天麟曾这样评价山东:

     “山东乃中华民族的长子。”

     何为长子?

     不仅是文化的传承者,更是大灾大难前,最能担当的那批人。

     就说河南暴雨吧。

     山东菏泽,一个小伙在门上贴上了告示。

     “去河南抗洪,暂停一天,等我回来。”

    

     没有一句多余的话,仿佛做好事,本该如此。

     新乡,山东的救援队挤满了整条街。

     各个城市的都有。

     这里不是山东,却到处都是山东的车。

    

     从人力,到物资,山东为他们考虑的面面俱到。

     只有大家想不到的,没有山东人拿不出来的。

     任何困难,都挡不住山东的好汉本色。

     别人有难,一定要帮。

     谁来求助,都帮他扛。

    

     大气,爽直,不矫情,能担当。

     这样的山东,确实颇具大哥风范。

     这份家国情怀,这种荣辱共进的集体意识,才是山东的魂。

     总有人觉得山东落后。

     没错,比起北上广的发达与绚烂,山东是不怎么出彩。

     也有点保守。

     但他们守的,不是旧时的落后习俗。

     他们守的,是这个民族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洗涤,所传承下来的精神。

     是这个国家的根。

     有人说山东人爱考编,是落后。

     但那不是所有人都能坚持下来的。

     他们没看到,这背后,持之以恒的勤勉和踏实。

     有人说山东人礼数多,是迂腐。

     但他们看不到,那背后厚重的情义。

     那份打心底里对他人的尊重、仁义与守信。

     我很认同那句话:

     “山东和山东人,就是中国文化的缩影。”

     这个时代需要进步,需要日新月异的变革。

     但始终有些人,选择留下来。

     将支撑着这个民族始终向上的最根基的精神与文化,传承下去。

     山东人,好样的!

     -END-

    

     大家好,我是脆皮, 一枚新晋奶爸,创业公司高管。去过很多城市,也曾在路边练摊。现在只想和你说最真的话,持续成长,不断精进。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家长慧学苑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