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舅宣扬苦难?不敢苟同
2022/7/29 22:30:00 言他君
“二舅”走红后,对于他的质疑也纷至沓来,认为作者在宣扬苦难,普遍的质疑就在以下几点:
1.给他屁股打了四针,造成残疾的庸医
2.残疾证没办下来
3.为什么不把二舅接去城里住,要留在山村里
4.首长给二舅搓澡,图什么呀?
第一个疑问,给他屁股打了四针,造成残疾的庸医。
这种庸医的客观背景,是那年代国家无力建立大规模的基层医疗制度,医生的培养成本是很高的,上过大学的小伙伴都知道,别的专业都是四年,医学类普遍五年。
新中国建立后,百废待兴,要广泛培养大规模合格的医生是不可能的,但是人们又急需治病,所以就采用赤脚医生制度。
赤脚医生好与坏并存,很多医生的确学艺不精,也就造成了不少像二舅一样的医疗悲剧,这种不精本质上是没钱导致的。
好处也很明显,第一次广泛普及了基层医疗,在以前一个县城都没两个大夫,赤脚医生制度让大量的医护人员下沉到了农村,很多人第一次知道了生病要看医生,像血吸虫病,一种广泛遍布长江流域的疾病,在民国时死亡率极高。
1956年,国家发出了“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要消灭血吸虫病,就得深入广大农村,但问题是,当时新中国没有那么多医务人员,别说医生,护士都不多。
所以国家决定在基层培养一批“够用”的医务人员,培训周期通常几个月到一两年,这样培养出来的人员,肯定不能和医科大学的学生相比,但是在那个年代的基层已经够用了。
这就是赤脚医生的由来,在赤脚医生的帮助下,血吸虫病在60年代得到了控制,70年代基本消灭,后来这一制度成为了基层医疗人员制度,每个村都有那么一两个赤脚医生。
当然,很多人会说,你这是给二舅的悲剧洗地,现代人习惯了有事去医院,而接诊的大夫别说大学生了,硕士博士都不是新闻。
现代人习惯了这种状态,就很容易代入,然后质问为什么二舅他们不能享受到这样的待遇,还要搞什么赤脚医生制度。
我则建议客观看待时代的背景,那个年代别说医生了,连识字的人都不多。
1950年刚刚建国时,我们接过的烂摊子绝大部分人不知道有多烂,就教育来说,学前教育入学率“高达”0.4%,小学入学率10%,初中入学率高达3.1%,高中入学率1.1%。
看到没,你只要上过高中,就已经超越了98.9%的人,难怪民国大师多。
建国没几年,二舅出生,从小学、初中一直到高中,但是因为医疗事故,没有继续上大学。
从视频里可知,二舅生在一个小山村,如果不是新中国玩命的普及教育,他上高中的几率只有1.1%。
也就是说,在当时的教育背景下,能做的就是普及,先让大家多多少少享受到一点,这种情况下自然不可能培养大量优秀的医学生。
设想一下,如果当时在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走培养医学生的道路,其结果是什么?
医学生们毕业了,自然是选择留在城市里的,谁也不愿意去艰苦的农村,结果是少数城里人能看医生,“二舅”的医疗悲剧也许不会发生,反正大多数农村人一辈子见不到医生,生了病只能请“巫医”之类的来跳大神。
必须再次强调,赤脚医生本质上只是那个年代资源不足下做出的最不坏的选择。坏处是导致“二舅”这样的悲剧,但好处也很明显,无数农村人第一次知道了医生的存在,享受到了基本的医疗服务,生病了不用再念咒语,非要拿着“二舅”们的悲剧,完完全全否定这个制度,那么谁又能体会那些享受不到基本医疗服务的农村人的感受呢?
第二个问题:残疾证。
我看到不少网民在那义愤填膺,“残疾证以前怎么没办下来,走红了就办下来了”。
不好意思,令某些人失望了,事实上是,二舅的残疾证2009年就办下来了,作者所说的“没办下来”,是有一段时间没办下来,不是从来没办下来。
残疾证制度是残联管理的,1988年残联才开始成立,1995年开始推出残疾证制度,所以1995年之前不存在残疾证。
从1995年到2009年,中间跨度14年,看似很长,实际从一项制度的落实来说是正常,毕竟一项制度需要广泛普及,不是你今天宣布,明天就能普及了。
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二舅是住在村里,一项制度从首都,推广到大城市,再到小城市,再到乡村,时间跨度14年,属于正常范围。
第三个问题:为什么不把二舅接去城里住,要留在山村里?明明城里条件更好。
这又是年轻人的视角,而不是老人的视角。
京东创始人刘强东发迹后,曾经把老妈老爸接到北京去,结果住了20天,爸妈就跑了,刘强东好说歹说,就是留不住。
(图源:富途牛牛)
说句实话,你的条件再好,能有刘强东好?为啥刘强东也留不住爸妈呢?因为不适应。
老一辈人就是习惯了乡村里的生活,比如在村里邻居们都是认识的,出门找人下棋、说说话那都是再寻常不过,但是到了城里,邻居全是不认识的,找人说话都不可能。
又不会玩游戏,那每天怎么解闷呢?老人也有社交需求的,大家都是人。所以跟刘强东有类似情况的并不少见,表面上父母都会跟子女说,不想给你们添麻烦,其实真正原因是不适应城里。
是的,城里条件是更好,但在这里,他们一个人也不认识,子女工作又忙,每天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能不跑嘛?
而且到了那个快要入土的年纪,他们已经不那么在乎物质了,更希望安安稳稳地度过余生,那么呆在村里就是再合适不过。
第四个问题:首长给二舅搓澡,图什么呀?
吴小平的质疑很有代表性。
是呀,一个首长给一个残疾人搓澡,图什么呀?
我不禁觉得,现代人价值观异化之可怕,就简简单单搓个澡,一定要图点什么吗?
大家在澡堂子里碰到,互相搓个澡,仅次而已,就跟你包了饺子,顺手送点给邻居,在老一辈人看来,这就是很正常的事情,再正常不过。
然而,现代人由于市场经济异化了观念,一切都是从“钱”字出发,交友是为了打造圈子,爱情是为了晋升阶级,同学们聚个会,也会变着花样嗮宝马车钥匙。
学生时代,你给喜欢的男孩/女孩写情信,是你图他/她什么吗?无非是你喜欢他/她而已。
可是出社会后,纯粹的爱情却变成了精心的算计,先看条件,条件里还有条件,成年人都相信了做某件事情是为了图点什么,以至于如果你不图点什么,反而成了异类。
而首长给别人搓背,在这个年代显得很难理解,但那个年代一点都不难理解。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时候,刘伯承把自己的马匹让给小战士;长征路上,周恩来把自己的担架让给受伤的战士,类似的事件在人民军队的历史上根本不是什么新闻。
“首长给残疾人搓背”,不是不可能,只是某些人的思维被异化了,才觉得不可能。
额外说一下,甚至“首长”这个词本身就是为了平等才创造出来的,在国民党军中,内部人员一般称呼上级为“X座”,比如团长看到师长,得称“师座”,亮剑里楚云飞就是“师座”,如果是外人看到军队将领,就一律叫“长官”。
当时我军觉得无论是长官,还是X座,都太封建了,才创造了首长这个词,首长只是一个统称,未必是很高官职,连长、营长也能称首长。
这个称谓尤其方便了外部人,外人不知道你是团长还是营长,有了首长这个词,一律叫首长,准没错。
解答完这些质疑,再回头看二舅,这就是一个面对生活的不幸,不屈不挠积极向上的人,不知怎么的,就被说成了“宣扬苦难”。
视频作者“衣戈猜想”的背景是,以前在猿辅导做老师,去年双减政策出台后失业,转型做UP主,转型的一年多里没有多少变现,愁闷间回乡里,看到二舅活得那么豁达,便觉得自己有手有脚,不应该是这样消极。
便花了很大力气说服二舅,拍了个视频,抒发一下情感,就好比酒到浓时吟诗作乐,表达心境,何“宣扬苦难”之有?
更有甚者,诅咒大家“成为二舅(残疾)”,却忘了作者仅仅是在表达一种人生态度,如果按这么说,岂不是中国八千多万残疾人都躺平算了?
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二舅呢?
平常看待。
白象在前几个月走红时,就有人爆料白象招收了30%的残疾人作为员工,把他们当作正常人看待,和正常人做着相同的工作任务,领着相同的薪水,鼓励他们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某种意义上,这就是一群二舅,也许某些人觉得他们可怜,希望媒体报道,社会帮助他们,然而残疾员工本身并不希望,对他们来说,能够有一份工作,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就是最大的帮助,残疾人也是有自尊心的。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言他君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