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到最后才是本事
2022/10/28 21:30:00 言他君

     今年7月5日,一直支持着英国首相约翰逊的苏纳克,突然率先辞去了财政大臣一职,就此掀起了约翰逊政府的一大波“离职潮”。

     那段时间,苏纳克还被当众质疑是“背刺首相约翰逊”的叛徒和引发这场英国“政变”的真凶。

     接下来的7月7日,约翰逊宣布辞去首相和保守党党首一职。

     9月5日,经过几轮激烈交锋,失意的苏纳克坐在台下以失败者的身份,聆听新任首相特拉斯的获胜演讲。

     10月20日,仅上任45天的新任首相特拉斯宣布将辞去首相一职,成为英国历史上任职时间最短的首相。

     10月24日,苏纳克再次竞选首相,唯一对手——前首相约翰逊就宣布退出竞选。

     于是,短短三个多月时间过去,不仅我们见证了很多历史,苏纳克也像坐过山车一样,见证了属于他自己的历史——无需竞选即自动当选,成为英国首位印度裔首相。

     接着很多人就表示:短时间内,队友接连自爆退出决赛圈,人生像坐了过山车一样的苏纳克,绝对是史上最强最快的“捡漏王”

    但了解政治的人都知道,天上即使掉馅饼,也不会只接连砸中某一人。除非这背后有猫腻。这种事在变幻莫测、党派众多的政坛并不稀奇。所以先别急着给苏纳克扣上幸运儿的帽子,接下来他要面临的才是考验。毕竟有特拉斯、约翰逊作前车之鉴,稍不留意就可能是昙花一现。如今别说是一方领导者,就连在世界各国的相互博弈之中,谁也不敢躺在一时的功劳簿上吃老本。这是一场持久战,须知能在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保持清醒,伺机而动,笑到最后才是真本事。

     不得不承认,能做到这一点的,越来越少了。环境的变幻不定,让大多数人更倾向做爽文主角,说刚就刚。而选择隐忍,在很多人眼里往往都是弱者在自我挽尊。

     我最近在重温三国,同样是乱世,同样是群雄争霸,在这段宏大磅礴的历史中,人才辈出:有能兵强将如关羽周瑜,也有无双谋士如诸葛亮荀彧。但为什么笑到最后的却是武力和智谋都非顶尖的司马懿?

    大多数人都觉得司马懿无非就是活得够久,把他曾经的对手、压制他的顶头上司一个个都熬走,自然最后啥都有了。也有人觉得,司马懿就是个大奸臣、真小人,蛰伏在曹魏几代君主的身边装忠心,最后却摘了别人熟透的果子,充自己的门面。这种自私自利、忘恩负义之辈,实在为人所不齿。

     司马懿究竟有几分真情几分假意,留给大家去评说。这也是读史的趣味所在。但人无完人,所以我一直习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心态去看待每个历史人物。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之下,会发现他们各有长处值得拿来借鉴学习。

     在那个杀伐深重、动荡不堪的年代,司马懿始终是身处权力漩涡最中心的臣子。现在的首相总统做错了事,无非是下台或者入狱。相比之下,司马懿只要走错一步,就可能直接丢了身家性命。

     上有精明疑心重的曹操等几位君主要迎合,对面又不断有诸葛亮等顶级智囊团要对付,同时还要驭下有术,在这种顶级困难模式下,司马懿愣是全须全尾地活到了72岁高龄,还在晚年迎来了人生高光时刻。

     他并不是什么短时间内能同时完成很多大事的“时间管理大师”,只是很擅长等待,很清楚先要审时度势,再谋定而后动的道理。谨慎多思、不轻易被人激将的忍耐力也是贯穿司马懿一生最显著的个人特色。司马懿一生辅佐过曹魏政权的四位君主,性格为人都大不相同。所以司马懿选择在不同人手下,根据形势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人设”,以待良机。

     先是在有雄才大略又十分善疑的曹操手下敛尽锋芒,小心把握尺度。

     最初,未出仕的司马懿就曾因不愿与大哥共事一主,而且曹操与袁术之争胜负未明,就宁可装病七年闭门不出,都不肯接受曹操的征召。

     司马懿也没有浪费这七年的隐忍,他饱读诗书,后来也认清了形势,选择乖乖应召。当时的司马懿明白,自己即使看清了曹操频频征召的心思,也只能暂时屈居于他的势力之下。

     在没有强大之前,司马懿选择收起自己作为臣子的“狼顾之相”,在精明又有雄才大略的曹操手下敛尽锋芒,小心把握着尺度,不能处处显示出比主公更厉害的心计。比如司马懿跟随曹操讨伐张鲁时,他就曾献策:

     “刘备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附而远争江陵,此机不可失也。进若耀威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

     但当时刘备入川蜀是绝对得人心的,蜀中形势也很稳定,进入川蜀的道路也很艰难,这些条件司马懿不会不知道,只是通过这种“藏拙式”的谏言向上位者适当表现自己的愚钝。他也很清楚:曹操这么聪明的人怎么会听取这样漏洞明显的建议。这一段就是司马懿隐藏自我、韬光养晦的常用手法。

     而深谙为臣之道的司马懿也是会在关键时刻给曹操一些精准建议的。比如司马懿曾建议曹操:

     “昔箕子陈谋,以食为首。今天下不耕者盖二十余万,非经国远筹也。虽戎甲未卷,自宜且耕且守。”

     这种符合国情,通过自给自足,自耕自强反哺军事用度的办法被推广开后,让国力迅速得以充实起来。司马懿在这种重要时间节点立下的功劳,就又向曹操显示出自己堪用的一面。

     如此一张一弛,隐忍有度,才华适当外露,司马懿在曹操手下谨慎得甚至有点艰难,但他最终还是被曹操认可,接连辅佐了他的接班人曹丕、曹叡和曹芳。

     因为曾帮助曹丕谋得了储位,还建立了魏国,在曹丕手下,司马懿的地位也愈发高了起来,但曹丕也好,后来的曹叡也罢,都是头脑清醒、富有才干的一代明主,这一时期的司马懿过着“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日子,也没有表现出太强的野心。即使有犯上的野心,他也深知打破眼前的宁静,也许需要自己付出更多,一不留神甚至可能两败俱伤。时机未到,动机不足,所以他选择在两位君主之下继续蛰伏。

    直到明帝曹叡崩,接班人曹芳一上位就联合摄政者曹爽排挤司马懿,他们忌惮司马懿当时的权势和地位,明升暗贬,把司马懿架空成没有实权的太傅。

     此时的司马懿虽然年老,但智谋已经在对阵强敌、辅佐几代君主期间愈发累积成熟。好像在一家公司干了一辈子,突然就要面临人未走茶已凉,这和“被优化”似乎也没什么太大区别。时机到了,司马懿看清了形势。但即使离理想大业只有一步之遥,已经屈居人下几十年的他最明白此时更不能心急。他很快就装病告老还乡,让敌人放松警惕,以为自己要不久于人世,他才好默默成就自己谋权的大事。

     最终,司马懿父子趁曹爽陪曹芳去高平陵祭陵,发动了著名的高平陵政变,一举拿下了曹魏江山。

     隐忍不发几十载,机遇面前以退为进,最终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份耐心让司马懿笑到了最后。

     三国时期,无数人身上都印证着:即使是天纵奇才也要屈服于时代和形势。而司马懿的经历告诉我们的,是一种朴实的实用主义思想:如果不能加快成功的进度,那就耐心等待时机,暗自蓄力,提升成功的准度。大到如今世界时局中的种种博弈,小到个体在面对的重重环境压力时做出的选择,这种思想都很适用。在这里也要推荐一下我为了研究司马懿,在豆瓣上找到的这本评分高达8.5的高分书籍——《老谋子司马懿》。大家都知道我很爱读史,三国原著体量庞大,用词用句难免有些晦涩难懂的地方。但这本书不仅用诙谐通俗的口吻,客观叙述了司马懿的一生;还能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帮助读者搭建出一整套三国时期的历史大框架,非常好读。不仅适合想专研司马懿的朋友们,也十分适合爱好历史,想寻求三国史入门的小白们。

     总体读完后,我的感受是:不愧是豆瓣高分著作,叙事客观,描述详尽,框架明了。也是后来才知道,原来很多年前,我就在电视节目上看过本书作者秦涛讲三国。

     秦涛,历史作家,西南政法大学法律史学博士、教师,从2012年开始就在中央电视台十二套《法律讲堂》(文史版)节目担任长期主讲专家。多年来,他一直深耕三国时期历史,目前已出版包括《老谋子司马懿》《曹操多阳谋》等六部通俗历史读物,评分都很不俗。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本书讲历史之余,秦涛也会融入一些自己的思索,对读者启发很大:

     比如他总结:“一般人的人生,是发泄式的:趁着年轻尽情挥霍自己的才华与青春,到年老的时候,只好吃年轻时的老本。司马懿的人生,是摄敛式的:七十年一路走来,不断积累和凝聚着自己和别人的经验与教训,犹如滚雪球般,时间越长,越发厚重。”

     再比如,秦涛并没有盲目夸奖司马懿的过人之处,而是十分客观立体地看待司马懿。他认为司马懿最大的问题在于“只能救己,不能救时”,并详细铺开讲述了司马懿的才能只顾全自己,也为后代留下无穷隐患的诸多事例。

    书的最后,还有一句话让人感慨万千:虽然史料已经封闭,但历史是开放的。过去已经成为历史,现在发生的也终将成为历史。而后世评说之时,笑到最后的一方才是赢家。当下是过去与未来的十字路口,无论是现实还是历史,都在告诉我们:有时不明所以地前进,不如清醒明了地隐忍。司马懿的故事,就是最好的例子。

     毕竟,重剑无锋,例无虚发。笑到最后才是本事。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言他君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