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扭转人岗匹配度不高的难题,各级工会应如何发挥职能作用?
2022/9/19 14:10:00 工人日报
8月1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民经济综合司司长袁达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受疫情冲击,一些地方、行业市场主体遇到暂时性困难,吸纳就业能力有所下降,部分企业出现减招缩招现象,加上当前正值高校毕业生集中离校,客观上加大了求职难度,使得青年失业率阶段性升高。同时,就业结构性矛盾持续显现,部分领域人才供需脱节、人岗匹配度不高等问题仍需进一步解决。
人岗匹配是指人和岗位的对应关系。意指每一个工作岗位都对任职者的素质有各方面的要求,只有当任职者具备多于这些要求的素质并达到规定的水平,才能胜任这项工作,获得最大绩效。人岗匹配度是反映人岗匹配的函数关系,人岗匹配度不高说明一些领域、行业存在供需脱节的矛盾。
人岗匹配度不高不是就业领域的一个新问题,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具体表征之一。人岗匹配度不高的形成原因比较复杂。比如,一些劳动者的就业意愿与就业岗位存在背离,导致一些行业、企业岗位有余但对求职者吸引力低,人才供需出现脱节;一些劳动者技能单一,职业能力和素质与岗位要求存在差距,胜任力不足导致一些劳动者无法跨越高技能岗位的“门槛”。
同时,我国就业市场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延宕了人岗匹配度不高问题的解决。一方面,劳动力市场供给侧大于需求侧存在刚性约束,为了解决总量有余、技能单一劳动者的就业需求,有关方面倾注了较多的就业资源,客观上延缓了结构性就业矛盾的解决力度;另一方面,劳动力供给侧不能满足需求侧,一些就业岗位的求人倍率居高不下,职业培训市场“一哄而上”的利益驱动式培训,造成技能提升培训短期行为明显,无法真正从技能提升端提高劳动者的岗位胜任力,难以形成长远、稳定的机制。
人岗匹配度不高是制约就业增长和就业稳定的重要因素。解决人岗匹配度不高问题,需要从远期和近期两个层面同时进行。从远期层面看,需要从宏观方面谋划提高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总体匹配度。比如,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要有超前意识,应从战略层面布局劳动力的培养计划,实现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在未来一个较长周期内的良性匹配;从近期层面看,需要从微观层面优化劳动力的素质养成。比如,技术应用院校和职业院校要面向当下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提高职校学生胜任岗位的能力;相关方面在职业培训方面要从解决人岗匹配的视角出发,强化劳动力素质和就业能力提升。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实现劳动力稳定就业,提升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是最重要和最有效的途径。人岗匹配度不高制约了就业稳定和就业增长,因此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相关方面要持续用力,各级工会也要加大行动力度。近年来,各级工会为提升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开展了“学历提升计划”“圆梦行动”等诸多有针对性的服务,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只要全社会形成合力,将提升人岗匹配度作为就业领域的一个长期目标,一步步向前推进,以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这个大战略为指引,就一定能从根本上扭转人岗匹配度不高的难题。
原载《工会信息》2022年第17期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工人日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