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胃溃疡的古方调理案例。(附舌象)
2017/7/5 新时代国珍健康使者
今天分享两例舌诊调理的胃病小案例,供学医的朋友参考指正。
第一个案例:是网诊的朋友,女,上海人,42岁,症状:胃阵痛、胃胀有二个月了,吃了很多西药,时好时坏。也吃过中药,改善不明显。整个人精神不振,爱生闷气。喜欢喝热水,喜温喜按。怕风,手脚凉。舌白苔薄。
通过她的问诊单描述,以及舌象的观察,我判断她是虚寒症的胃痛,和肝气不舒有关。中医讲“肝木横逆克脾土”。五行中,肝属木,脾胃属土。肝的功能是主疏泄的,肝木之气得不到布散,本来是纵向发展的,结果被郁结了横向展开了,就会克到脾土,故而治胃病要先疏肝。但考虑她是急症,治病当又要考虑到病的轻重缓急问题,多少比例要拿捏好。最后,选择建议她服用中医的经典方子黄芪建中汤,两者兼顾,结果她喝了五付后胃部就不痛了,反馈效果不错。

一般在遇到虚寒性胃病的时候,黄芪建中汤是最好的首选,这是我的老师告诉我的经验,尤其对胃溃疡,效果非常好,大凡遇到一些胃溃疡的患者,只要舌象显示为虚寒特症的体质,就在这个方子上进行加减,多会收获很好的疗效。
这个方子就是张仲景《伤寒论》里的小建中汤证。是在桂枝汤的基基础上,加芍药的量,再加上饴糖所变成这样的一个补脾胃的方子。
小建中汤方:桂枝九克、白芍十八克、炙甘草六克、生姜九克、大枣十二个(掰开)、饴糖三十克。
小建中汤具有温中补虚,和里缓急的作用。治疗虚劳里急,腹中时痛,喜得温按,按之则痛减,舌淡苔白,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的症状。
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小建中汤在补脾的同时,还能平肝胆之气,因为桂枝可以疏肝之郁,白芍可以柔肝,这就等于安抚了肝胆之气,使得脾胃不受肝胆横逆之气的烦扰,所以起名叫“建中”。如果患者体弱多虚,可以在这个方子中加上黄芪,补其正气。所谓“正气足,邪气出”!
第二个案例:是我自己的一个朋友,慢性胃病,浅表性胃炎。我这个朋友性格火爆,爱在小事上纠结计较,用我的话说就是肝火比较大的那一种人。有一次她与她爱人为孩子的事而吵架。然后,就出现了胃痛,不断打嗝,吃了胃药也不管用,去推拿艾灸有所缓解,但晚上又痛。去医院开了胃酸之类的药,控制胃酸,服用后有效,但未能痊愈。于是,发其舌象,见舌质暗红,于是判断是她的肝火过旺伤到了胃阴,于是推荐她服用中药方,喝上第二天,痛感减轻,又喝了二剂,疼痛不再。
那第一个案例我的患者是受寒而导致的胃痛,甚至里面有胃溃疡等疾病,用黄芪建中汤来调理,那种情况的舌质,一定是淡白的,不是红的。而下面这个是另外一种胃病,就是因为情绪不佳,肝火很大,导致胃阴受伤的情况,所以她的舌质,一定是红色的,这是两者的区分。

有的时候,问半天可能患者提供的症状都比较模糊,但是,舌像是非常直观的,如果我们对舌像了解,则可以更好地做出大方向的区分!所以,平时多学点舌诊知识,对治病还是有很好的帮助的噢。
那么,对我朋友这个生气导致的“伤阴”胃病,该怎么调养呢?
我用的是清代名满天下的名医叶天士的方子,他认为:“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自安”,所以,胃阴的保护非常重要,“脾喜刚燥,胃喜柔润”,治脾可宗东垣甘温升发,治胃则宜甘凉通降。因此,强调用药应“忌刚用柔”,宜选“甘平或甘凉濡润之品”以养胃生津。
这种胃阴受伤的症状表现为:
胁痛,恶心,干呕善噫,心痛心悸,头目眩晕,口苦,大便秘结,眼目红赤,肢体麻木,心烦易怒,咽干唇赤,舌绛或舌光剥,脉弦左数。其中最主要的,是舌质发红,这是有热的指征。
所以,我给她用了罗大伦老师推荐的舒肝养胃泡茶方:太子参六克、怀山药九克、生地六克、北沙参六克、麦冬六克、石斛六克、玉竹六克、香附六克、郁金六克、佛手六克、木香六克、白芍九克、木瓜六克、甘草六克,粳米一把。
用这个方子,熬水,代茶饮,里面都是平和之品,只要是肝火犯胃,导致胃胀胃痛,而确认是舌质红的人,一般喝两三天,都可以基本恢复的。
以上是用中医的古经方来调理胃炎、胃溃疡这类的胃病。其实生活中,我更擅长用药食同源的食品来调理慢性炎症,特别是脾胃病的朋友。这种药食同源的食品,即是食物,也是药,对我们的身体来说,即安全,又没有副作用。最重要的,我觉得是太方便了,省去了去药房买药的麻烦,还有回来煎汤汁的过程。
相信很多的朋友圈,都有发过这样的健康知识,就是营养可以调理疾病。真的是这样,我亲自就用营养膳食的疗法,调理了不计其数的慢性病患者:比如慢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还有医药需要终身服药的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 以及难以攻克的肝硬化、乳腺癌等绝症,通过膳食调养,恢复身体的阴阳平衡,使得气血运转正常,所谓大气一转,百病皆消就是治病的终极道理。
编者:朋友们,如果你有亚健康问题需要调理,可以扫二维码加我微信。一起聊聊用古中医的经方来治病的话题和方法。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新时代国珍健康使者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