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留德,做事留心,做人留路(深度好文)
2023/4/14 6:00:00 国学生活

    

    

    

    


     说话留德,做事留心,做人留路。

     俗话说:“凡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人生修行的最佳之路,并非在是深山幽谷,或是在道观禅房,而在人情世故中。

     修行的最高境界是在凡事中修心,在交流中反思,在处事中磨练自我。

     余生,一个人的修炼达到巅峰状态,就是说话留德,做事留心,做人留路。

    

    说话留德,存福德古人云:口是伤人斧,言是割舌刀。知人不必言尽,留些口德给自己。在古代,有一位智者,他深刻地认识到言辞的重要性,因此每次说话都会经过深思熟虑。有一天,一个年轻人来找他,向他求教如何控制自己的言辞。智者告诉他,每当他说一句恶言恶语,就要在树上钉一颗钉子。直到树上的钉子太多太重,树无法承受,枯死了。这个人后悔莫及,他试图从树上取下所有的钉子,但是每当他拔下一颗钉子,就会在树上留下一个洞。他终于明白,恶言恶语所造成的伤害是无法挽回的。年轻人深受启发,决定从现在开始,用好言善语来代替恶言恶语。他学会了用真诚的语言来与人交往,并意识到自己的言辞可以影响到他人的情绪和行为。年轻人最终成功控制了自己的言辞,他的好言善语成为了一种习惯。他的言行不仅让他自己得到了幸福,还为身边的人们带来了福报。

     曾国藩曾说:“言不妄发,则入德之基也。”一个人的口德不仅反映出其情商的高低,更直接关系到他的祸福。说话要慎重,避免伤害他人。多说温暖人心、有益于人的话。保持温和的态度,控制自己的情绪,做一个低调的人,让自己的语言更加美好。不要评价别人的好坏,不要嘲笑别人的错误,不要揭露别人的隐私。如果我们心留善念,说话留德,我们将会为自己和子孙积累福德。

    

    做事留心,赢人心老话讲:“心有所念,心安则行。”

     在生活中,那些真正强大的人,都是谦虚平和,专注做事,待人用心的人。他们心灵纯净,气度宏阔,将一件事做到极致,真心对待每个人。时间久了,自然能够获得别人的敬重,得到贵人相助。古时候,有一位秀才出身贫寒,但通过刻苦学习,最终成为了当时非常有名的学士。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学问高深而狂妄自大,而是一直保持着谦虚和平易近人的态度。有一次,他在路上遇到一位贫困的老人。老人饥饿交加,又没有钱去买食物。秀才见状,便主动将自己的食物分给了老人,并用温和的语言鼓励他。后来,这位秀才又考中了状元,受到了皇帝的赏识,被任命朝中重臣。他的处世之道也被大家所赞赏,许多人都愿意向他请教学问,甚至将他视为自己的榜样。由此可见,这位秀才之所以能够得到如此成功。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才智,更因为他的谦虚、善良、平易近人的品质。许多情况并非表面上所见,真相常常需要冷静思考才能洞悉;同样地,揭示事实的真相也需要特别关注。只有保持警觉,不轻易下结论,才能真正体察他人的不易和难处。这种关注和理解也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带来他人的认同和信任,从而获得无形的好运。正如一哲人所言:“你对他人的友善和好意,最终会让你自己受益。”

    


    做人留路,宽己路《菜根谭》有言:“路经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处,减三分让人尝。”每个人都会经历人生的起伏和波折,这是人生的常态。因为没有人能够独立生存,要想在这个世界上取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尽自己所能,广结善缘。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在帮助自己;为他人创造方便和便利,就是为自己铺平道路。有一个长者和一个年轻人一起出门采购物品。在经过一条河流时,长者开始搬运大石头,每走一步就放置一个石头在落脚处。年轻人不解地问道:“只要我们能过河就好了,为什么还要辛苦地搭建一座桥呢?”长者没有回答,继续搬运石头。三个月后,天气变得寒冷,河水变成了冰水。他们再次经过这个河流时,年轻人惊奇地发现。他们之前铺设的石头已经被更多的石块覆盖,而且上面已经被碎石填平,形成了一座平整的石桥。人们常说:“上等人帮人,中等人挤人,下等人踩人。”智者知道如何在人生的道路上推己及人,留下一条路给他人,创造共赢的结果。相反,愚者经常排斥别人,坚持自己的狭隘观点,最终会被困在自己的小世界中。真正有远见的人会在自己过河后继续为他人铺路,这样他们的人生之路就会变得越来越宽,越来越稳定。

     ▽

     《小窗幽记》里面说:“凡事,留不尽之意则机圆;凡言,留不尽之意则致远。”说话留德,不评判、不妄言,才能存住福德;做事留心,不猜疑、不武断、才能赢得人心;做人留路,不排挤,不狭隘,才能行稳致远。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是我们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学会用欣赏代替冷漠,用信任代替怀疑,用包容代替偏见,是我们人生修行中最重要的功课。后半生,让我们努力修正我们的言行,游刃有余地在社会人际关系中待人和善,同时内心保持平和、悦纳自己。

     认同的点个“在看”,请您转发分享给身边更多的朋友,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作者:国文 来源:国学生活(ID:gxsh789)

     国学生活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你若喜欢,点个在看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国学生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