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观论(绝了)
2023/4/24 6:00:00 国学生活

    

    

    

     越走越长的是道路,越走越明的是智慧。

     作者:洞见·Autumn 来源:洞见(DJ00123987)

     华发潜生,皱褶暗长,不再有鲜妍的容颜。

     精力渐衰,思虑繁多,生活只有负重前行。

     然而褪去了青涩,打磨了莽撞,中年何尝不是人生最好的年纪。

     经过时间的洗礼,智慧而清醒,成熟而稳重。

     见过许多人,行过许多路,逐渐明白了生活的本质。

     中年以后,“三观”比五官更重要。

     除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还总结了以下这“三观”,分享给朋友们。【微信公号:国学生活】

    

    年龄观:心若不老,岁月无伤。

     导演王潮歌有篇著名的演讲,每次听来都感触颇深。

     “12年是一个轮回,到了36岁,家庭、工作、生活都趋于稳定,人也截然分成两种:

     一种是重复着36岁;另一种就是开始寻找新的人生。

     绝大部分人死于36岁,不是肉体的死,是倦怠、焦虑、沉默,对于生活没有热望。”

     人生的下半程,越走越多的是年纪,越来越少的是勇气。

     太多人用年龄“框”住了自己,不敢尝试新鲜事物,逐渐丧失生活热情。

     觉得人到了某个年纪,就只能俯首称臣,混吃等死,再也没法儿从生活的大山下翻身。

     而有些人,却从未被年龄限制对生活的想象力,把日子过得一直热气腾腾。

     艺术大师黄永玉,被称为“现实版的周伯通”。

    

     50岁学驾照,70岁出国游学,80岁拍封面,90多岁了,还开着辆霸气的红色法拉利去飙车。

     在别人看来早该颐养天年的年纪,他却一路突破,越玩越嗨。

     90岁那年,黄老爷子还画了一副自画像,乐呵呵地称自己为“90后”。

     很喜欢窦文涛的一句话:“老不是一个年龄问题,也不是一个生理问题,而是一个认知问题。”

     时光使面容起皱,但人只要心怀热忱,就永远年轻。

     49岁北漂,80岁登上国际时装周的王德顺大爷说:

     “真好,我才80岁,如今我仍在不断追求自我。”

     76岁学画画,93岁登上《时代周刊》的摩西奶奶也有句名言:

     “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

    

     真正高级的年龄观,是无论多少岁,都对生活充满热情,对事物保持好奇,永远不乏从头开始勇气。

     电影《重返二十岁》里,70岁的奶奶沈丽君,机缘巧合下恢复了20岁的容貌。

     想起一生颠沛流离,含辛茹苦,她决定重新做一回自己。

     玩乐队、谈恋爱、追梦,她在“偷”来的20岁里,活出了自己不敢想象的模样。

     人生不是电影,时光无法倒流。

     但这不妨碍我们活好每一个当下,不断为生命注入惊喜。

     《杀鹌鹑的少女》中写道:

     “不管我们几岁,只要信仰年轻,就依旧年轻;人老了不是最惨的,心老才是下坡路的开始。”

     所谓青年、中年、老年,都不过是种概念,过好自己的生活,才是正解。

     心若年轻,每一天都是黄金时代,每一刻都能摇曳生姿。

    

    健康观:人生过半,学会认怂。

     《圆桌派》有期节目,谈到了“年龄”的话题。

     有位嘉宾的一番话,让我深有感触:

     “人年纪一旦上来,身体已经明显感受到了变化。

     你会开始羡慕年轻人的精力,有时候也不得不向年龄低头。”

    

     人到中年,身体上的种种力不从心,身边人的来去无常,无一不在提醒我们:

     生命是一张有去无回的单程票,到了人生后半场,你我拼的都是健康。【微信公号:国学生活】

     有网友分享过自己的一段经历。

     入行十多年,他一直是公司里最拼的那拨人,为了项目,加班熬夜简直是家常便饭。

     有一回,连续通宵一周后,他突然两眼一懵,晕倒在自家浴室。

     幸亏抢救及时,他才侥幸从鬼门关捡回一条命。

     醒来以后,看到哭成泪人的母亲和满眼通红的父亲,一阵愧疚涌上他的心头。

     从医院回来,他给自己立下了凌晨前必须睡觉的规矩,还翻出落灰的健身卡,报了个私教班。

     以前喜欢的浓油赤酱鲜少出现在餐桌上,朋友的酒局也是能推就推。

     人生过半,最好的保健品就是“认怂”。

     学会“认怂”,不是懦弱,只是明白了再多的名利成就,都比不过好好活着。

     知乎上有个问题:有哪种投资稳赚不赔?

     有个回答获赞颇高:

     “第一,养一个好身体;

     第二,真的要养一个好身体,它是你最大的本钱;

     第三,有机会再干点别的吧。”

     一个好身体,可以让你的家庭不必因为一场疾病而陷入窘境,让你能够长久地陪在家人身侧,让我们任何时候都能拥有和困难抗衡的底气。

     就像那句话说的:“你必须精力饱满,才能经得住世事刁难。”

     人生下半场,保持身体无病,心中无忧,是永恒的课题。

     一日三餐,定时定量;少油少盐,少烟少酒;早睡早起,适度运动。

     生命并不总是来来往往,在每一个平常的日子里,要学会善待自己。

    

    生活观:物质至简,内心丰盈。

     《简而美地活》中写过一段话:

     “想要的东西越多,心就越不容易满足。即便你最后如愿得到了所有,心情也会倍感压抑。

     本该为你带来快乐的东西,反而成了压力的源头,在你的心头蒙上了一层阴霾。”

     人这一生最好的状态,莫过于朴素与简单。

    

     读林清玄的故事,曾为他笔下的那句“人间有味是清欢”深深动容。

     年轻时的他,在台湾文坛声名斐然,30岁之前获得了台湾文学界几乎所有的奖项。

     整日周旋于与报纸、记者,与灯光和掌声相伴的生活,虽然风光,但不快乐。

     在事业走向巅峰之际,他毅然辞去所有工作,到山上闭关清修,中断了和外界的所有联系。

     “清欢是生命的减法,在我们舍弃了世俗的追逐和欲望的捆绑,回到最单纯的欢喜,是生命里最有滋味的情境。”

    

     山中的生活虽然清苦,他却自得其乐。

     远离了世俗的觥筹交错,他反而达到了新的创作高峰。

     很喜欢一句话:“生命应该是个删繁就简的过程,任世事摇曳,心始终如莲,安静绽放。”

     试着丢掉那些囤积如山的物品,舍弃形形色色的欲望,剔除圈子里那些无关紧要的人。

     培养一些无关功利的爱好,学习一些早就想试水的技能:

     去旅行,用脚步丈量世界,用相机收藏美好;

     去读书,在书中品味人生百态,和作者碰撞思想;

     去思考,在独处中学会跟自己的灵魂对话。

     大曾老师写过一首打油诗,读来发人深省:

     “生命到头终作古,繁华归尘身归土。多少追名逐利客,一世经营又何苦。”

     生活的真谛,终究不在物质几许,而在内心的厚度。

     活在这纷纷扰扰人世间,删繁就简,才轻松自在;灵魂丰盈,才舒适安然。

     ▽

     正所谓,越走越长的是道路,越走越明的是智慧。

     拥有高级的年龄观,敢尝试,敢热爱,任它时日驰去,心中毫无岁月。

     养成正确的健康观,学会认怂,养身养心,更好地与生命的无常相抵。

     守住极简的生活观,在清净的生活中感悟生命本真,丰盈自己的内心。

     余生不长,把视线收回到自身,倾听内心的声音,养成良好的“三观”。

     如此,方能身心欢喜,内外皆安。同意的点个“在看”,也请大家转发分享给身边更多的朋友,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微信公号:国学生活】

     国学生活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你若喜欢,点个在看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国学生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