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想变成某个“应该成为的样子”, 越可能失望
2018/4/18 21:55:07 海蓝博士

    

     Kristin Neff 教授 & Christopher K. Germer 博士

     ( 美国静观自我关怀创始人 )

     - 今日主播:静修生 白琳 -

     “‘期待 -失望 -痛苦’这种感觉,我不想要。”

     很多时候,关怀他人要比关怀自己来得简单。可这又到是为什么呢?

     当我们在人生中遭遇挫折、逆境的时候,常常会觉得, 对自己的期待和对生活的规划落了空,倍感失望。

     我们给自己设置的期望值越高,越是把自己与某个“应该成为的样子”挂上钩,就越容易发生这种风险: 一旦事实 没有符合期待,我们的情绪就会十分低落。

     可是如果我们以开放的胸怀、不预设任何期待地去面对低潮中的他人(就像母亲对待孩子那样),却能够很容易地感受到自己正在付出关怀。这是因为,当我们接收到的情感主要以痛苦为主的时候,不管它们是由损失、失败、失望、 受伤还是身体上的不适造成的,这些痛苦都会自动引发一系列的直接反应。

     而正是这些反应,放大了我们正在经历的苦痛,并使得我们对痛苦更加敏感。

     这个被揭露出来的刺激-反应机制大多数时候并不会引起我们的重视。可一旦我们理解了这种“期待 -失望-痛苦”的循环实际由自我的期待而起,想从这个自动自发的连锁反应中脱身就容易多了。

     人类经过逐步的进化,已经成为一个能够抵御外来侵害、保障自己生存下去的有机体。我们的神经上紧了发条, 敏锐的反应可以帮助我们随时对抗一切危险,这是人类生存的首要原则。

     不管身体上的还是精神上的疼痛,都是提醒我们可能发生危险的有力的警示信号。因此不难理解,为何无论在感受到哪种疼痛的时候,人们总会先做出“抵抗”这一类的反应。

     这是在清楚地告诉自己: “这种感觉,我不想要。”

    

     打破“别人会怎么看你”的魔咒,才能活得好好的

     假设我们在工作中犯了一个错误。常常会发生的情况是,千百种不同的思考方向把我们拽入了万般矛盾之中。我们心中有一个角落在感到羞愧,试图隐瞒真相;另一个声音却充满愤怒,想要奋起反抗、为自己辩护;

     还有一部分的自我被恐惧所吞没,因为担心不知道接下来将会发生什么。

     这种内心的冲突会导致我们绝望且分裂。

     有一种想法能够帮助我们,那就是认识到:我们大脑为什么会“上紧发条”,是为了让我们活下去而不是高兴起来。 就像我们从属于某个群体,如果好好合作,为团队做出贡献,那么自我价值感就得以提升,就有助于生存。

     人们总是会对那些可能导致自我价值降低、形象受损的行为保持高度敏感。正是由于不当的行为方式会使我们遭到社会、团队的排挤与遗弃,因而在内心,我们总是和那个不够好、不符合外界价值判断的自己交战。我们要么自我贬低,要么自我攻击,与此同时还怀抱着一个期待—通过这样的方式达到自我改善的目的 ( “打起精神来! 知不知道别 人都在怎么看你?” )。

     在我们这个社会里,如果一个人能做到有自控力、坚强、成功,那么Ta 就会被视为有吸引力的。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当萨宾娜觉得自己缺乏自制力并体重超标时, 会那样地如临大敌。

     爱自己爱自己爱自己爱自

     ☆

     晚安/爱自己

     ☆

     爱自己|共读栏目

     “‘期待 -失望 -痛苦’这种感觉,我不想要。”

     当你在人生中遭遇挫折、逆境的时候,也常常会有落空感,对自己倍感失望对感受吗?这个时候的你,是否比别人更加苛责自己,还是也愿意陪伴自己,支持自己呢?

    

    抱抱你,晚安

    

     美国静观自我关怀创始人 Christopher K. Germer 博士和德克萨斯大学心理学家 Kristin Neff 教授 5月24日-28日将首次在中国?教学:如何真正关怀到自己。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购买课程

    

     客服电话:400-629-0077

     爱自己爱自己爱自己爱自己爱自己爱自己爱自己爱自己爱自己爱自己爱自己爱自己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海蓝博士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