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评价缺失什么?
2015/5/22 中国好学者

    

     学术评价缺失什么?

     近年来,学界关于学术评价的讨论越来越多,而且焦点主要集中在评价体系的建构指标和评价方法上面。实际上,在探讨如何构建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之前,首先要弄清楚目前的评价机制缺失什么,只有以此为基础,才能有针对性地构建和完善一个新的权威性的评价体系。

     我国目前的学术评价机制,较多地体现为行政主导,而非学术共同体主导,在实际的评价活动中,行政权力干涉现象较为普遍,而同行评议的覆盖面及其发挥的作用却相对较小。因此,在这个以行政权力为钢筋建筑起来的评价大厦里,学术共同体能做的工作也就只能在其中“添砖加瓦”和“室内装修”了。如此,我们的讨论就不急于先在评价指标、定性还是定量问题上“纠结”,而应回归到学术共同体的寻找与培育、同行评议的开展与发挥这个方向上来。在这个方向上,学术评价才有它本来的面目,那就是评价内容是以论文(包括专著)为中心的学术评价。评价对象如果是期刊,那就是期刊评价,它的评价内容是以一定时期内期刊所刊载的论文为中心;评价对象如果是学者,那就是学者的学术成绩评价,它的评价内容是以学者所写的论文(包括专著)为中心。评价对象具体到一篇论文而言,那就是以评价它的观点、方法、结论、成果等及其所具有的意义为中心,而它所组织的材料、结构、语言和逻辑等又是判断其观点准确与否、方法科学与否、成果质量高低的主要依据。而要做出客观、真实的判断就要不断地研究、交流、品评和批判,这就是学术批评。

     学术批评是与学术研究相伴而生的,或者说它本身就是学术研究的一部分。一个真正的学者只有研究能力而无评判思维是说不过去的,因为研究本身就少不了评判。所以学术批评是一个真正的学者的自觉。然而,从微观角度来说,在我们的论文里,在本该介绍到与论文相关的已有研究工作时,要么没有这部分内容,要么只是罗列文献而少有分析和比较,这是缺乏学术能力的表现还是缺失学术批评的反映?我认为主要是后者。微观的学术批评如此,宏观的学术批评也是如此,因为二者根源同一:相当一部分学者缺失了学术批评的自觉,这是个不争的事实。假如我们的学术共同体都是由这些缺失学术批评自觉的学者组成,那么我们还能期望学术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吗?当然不能。缺失真正学者组成的学术共同体,就缺失健康的学术评价。并且,缺失学术批评的自觉,就难于建立学术批评的规范,加之缺乏学术自信和学术能力的学者同时存在,建设性的学术批评刚刚出现,就容易被诋毁和谩骂的口水淹没,因此良性的学术批评环境难以形成。在这样的学术环境下,不少学者也会因怕“得罪人”而按住自己活跃的批判思维,真正意义上的同行评议也就无从实现了。总而言之,我们的学术评价缺失学术批评,即缺失学术批评的自觉和学术批评的环境。

     那么,缺失学术批评的原因是什么?假如对此问题不断追问下去,最终就会触及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过笔者还是要回到目前的学术生态来找原因。假如绝大多数学者在学术的道路上,只问学术,不问其他,那么这些学者自然会认真研讨论文文本,而不是它的生产者(作者)和它的居所(期刊)。这就是说,我们的学者虽然有时会遭遇受权力支配的外因影响,但是只要内因认真起来,认识到这是在做学问,而不是为此过日子而已,那么我们的学界就会减少纯粹“以人评文”的讨巧和“以刊评文”的取巧景观。这就是说,我们的学术评价缺失对学术的认真态度。没有认真,思维就容易懒惰,做起任何事情来都容易起讨巧或取巧之心。

     假如我们的学界没有缺失学术批评的自觉、学术批评的环境和对学术的认真态度,那么我们的学术环境就会净化许多,我们的学术能力就会强大许多,我们的学术共同体就会健康地培育起来,学术评价的标准也会越来越科学,同行评议才会真正地实现于评价活动之中。

     (来源:“政治学人”公众号)

     欢迎大家向“中国好学者”公众号推荐国内社会科学领域优秀学者,推荐人须为40岁以下在读硕士生或博士生,推荐的同时请对被推荐学者做出2000~3000字学术简评并附代表性选文5篇,推荐和投稿一经采纳本站将支付推荐人稿费500元作为感谢。

     部分可选学者:严复、康有为、梁启超、胡适、陈寅恪、吴经熊、瞿同祖、陶行知、冯友兰、钱穆、梁漱溟、孙中山、毛泽东、陈独秀、李大钊、顾准、费孝通、李泽厚、余英时、江平、李德顺、季卫东、张千帆、秦晖、张五常、钱颖一、赵鼎新。

     感谢您的阅读!《中国好学者》倡导“理性之思想,自主之精神”,专注于学者、学界、学术的发展进步,定期向您推荐中国优秀学者及其文章。

     关注《中国好学者》,回复“学者”,看看上期推荐的中国好学者是谁吧!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国好学者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