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知们如何推广公共知识
2017/2/28 中国好学者

    

    

    无知大众:

     为何人们对政治所知甚少

     我们又能做什么?文 | 王宏恩(杜克大学政治所博士候选人)摘要

     为什么大家不看菜市场政治学?为什么好像有很多人点我的知识粉丝团赞,但好像其实没人真的看我的文章,世界也还是一样乱?

     ArthurLupia是美国政治学界顶尖学府密西根大学的政治学教授,专长为研究人类行为、民调、实验法。尤其,他的一大研究重点与贡献,在于研究人类如何获得、更新信息,以及人类信息运用以及民主之间的关系。这本今年刚出版的新出《Uninformed》结合了他过去几年对于政治传播与政治知识的研究结果。

     光看书名,会以为这又是一本感叹大众知识不足的嘲讽文;但翻开书页,可以看到Lupia教授如何结合实验法的研究、佐以自身参与大量公共讨论的经验心得,充满正能量地写出一本「公知们如何推广公共知识」的工具书。想要让更多人知道你手中有的信息?你知道该怎么做吗?老师讲的为什么你没在听(丢笔)?为什么大家不看菜市场政治学?为什么好像有很多人点我的知识粉丝团赞,但好像其实没人真的看我的文章,世界也还是一样乱?这本书的作用,就是帮你推一把,助你达成目标。在第一章,作者就开宗明义的说,这本书并没有想特别推广某种意识型态,而是希望帮助各种想推广知识的公知们(Educator,照字面翻来说应该是教育家、或知识传播者,但我在这里用公知这个词觉得意义比较像)来有效的传递信息。

     Lupia参考政治科学、行为科学、神经科学、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的研究,以实证研究以及绩效作为判准出发,整合出一套帮助知识传播者可以更有效传递知识的理论。首先,Lupia把知识的传播过程分成三类:信息、知识以及能力。信息是公知相信为真、并且想传播给听众的信息内容。但公知能掌握的部份,只有能传递什么、以及要怎么传递。这些信息在进入听众的大脑后,听众必须把信息转化为知识,也就是大脑内各种信息有组织的链接在一起。公知无法控制听众的大脑运作,但他能够从外面协助听众做到最好。最重要的是,作者特别强调:听众把资讯转变为知识后,还需要能运用这个知识来达成特定的任务,提高完成这任务的能力。这三个步骤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知识传播的过程。

     Lupia举了一个森林迷路的例子来进一步介绍他的理论:假设你是你家后面森林的专家,你跟这森林太熟了,你知道每棵树、每片叶子的位置跟生长状况。今天,你的朋友在森林里迷路了,你看不到他,但你们能靠大喊沟通。此时你要怎么做呢?这个故事给了我们几个重点,而这些重点就是知识传播过程一步步往回推:

     1.明确的挑战与解决能力的测量:

     在这个故事里,挑战是你的朋友要走出森林。你给他的信息,需能帮助他尽快走出森林。而他是否真的因此能更快走出来,也可以用来验证你给的信息是否是有效、有价值的。但对于日常的信息传播中,公知们几乎都忽略了明确定义的挑战为何;是要投对人吗?买对品牌吗?支持对政策吗?投入抗议吗?作者相信,有明确的产出定义,才能进一步往下衡量价值。

     2.知识体系──听众在哪里:

     你要帮助朋友走出来,首先你要知道他在哪里。他并不清楚他在哪里,但他可以大概跟你讲从他周遭他看到了什么。同样地,当你要传播你的信息给听众时,必须要先搞清楚:他们是谁?他们知道多少?他们的挑战是什么?他们离目标多远?

     3.传播必要的信息:

     在确定挑战目标与听众位置后,作者认为你要传递最少但最有效的必要信息给听众。身为专家,你当然可以隔空教学、跟你朋友讲整座森林的故事,当你花三天讲完后,他或许真能走出来,但可能会先饿昏、也可能听三小时后就戴耳塞了。迷路的朋友想知道的,只是要往东走几步、看到哪棵树要右转这两句关键词而已。

     从实证、节省脑力消耗的理论出发,Lupia反对公知或热血青年大喊「要提高全体人类的知识素养」、或斩钉截铁的宣称「这十点所有国民都要背起来才会幸福」,更不认为存在一个「政治知识大全」(silverbullet)。要写文章、架网站、发传单前,先问问自己:听众能拿这信息做什么事?听众所知多少?传递哪些必要信息就够了?

     在本书的第五至十三章,作者则是进入前述每一个步骤的细节,以及提出给公知们的数点建议(笔者跨章节整理):

     1.听众是否真的提高应对挑战的能力,这是信息传播成功与否的实证判准。应该在这之上建立成本效益分析,估计信息传播的效果,并适时调整宣传策略。设立明确的判准,也有助于让你的工作团队更有目标、并能向赞助者交待。(你脸书按赞的选民,真的会看你的图文改投候选人吗?按赞不是选民听众的挑战,他们的挑战应该是选对人或其它你定义的目标。当初一股热血的创立政策粉丝团,现在有多少已经消亡了呢?)。

     2.潜在听众的注意力是会被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信息给吸引走的。如何提高注意力呢?作者同样用成本效益的角度出发:在听众难得开始注意的前几秒,就要清楚交待最后完成挑战后可得的利益、以及读者会付出的成本,并证明付出时间是值得的。

     3.在两极化的社会,公知本身的可信度常受到挑战。大家都没空,人们于是会抓些线索只看蓝绿、区分敌我。在这种困境下,要怎么传播知识呢?Lupia认为,秀出学术地位或身份的效果有限,而他从经济学实验中,得出两种可能的解法:第一,公知要明确秀出跟听众有共同的利基,说明对方听了这知识可让我们双方都获益,我们目标是一致的;而这也同时要先做功课,了解听众的价值体系为何、在意什么。例如,作者举的例子,就是先引用圣经、或先说自己也是一位父亲,再开始向不信全球暖化的教徒开始说明相关知识。第二,假如可能的话,公知要证明自己有言论不实会被罚的机制。这部份的原因可解释为何大家比较愿意听学者的,但作者认为这可以推广到更多人。

     4.同样在已经两极化、进入零合赛局你死我活的公共辩论时,另一个可能的解法是新开议题维度。先让打的火热的双方,认识到在这个新议题上的共同利益,而且说明这共同利益大于现在正在争的议题,进而让双方愿意在这本来议题上各退一步、或愿意各吸收或同意对方某些论点。值得注意的是,Lupia强调第二点、第三点、跟第四点都必须是听众「主观」认为,而非客观决定。要听众知道有利、听众知道共同利基、听众知道有惩罚机制才算数。作者透过经济学实验室的实验发现,当控制有第三人监控并惩罚发言的公知、以及受试者主观认定的共同利益后,公知的所属政党对于受试者相信公知的信息与否的影响力甚至不显著。

     5.最后,公知要能认识到一个重大议题本身会具有数个面向,而不同人关怀及能被说服的面向也大不相同。要有效的传递信息、让信息进入听众脑中变成知识,就要从该听众最关心的面向下手,这就是框架效果(Framing)。例如作者发现在推广同志婚姻时,许多异性恋民众认为异性恋婚姻中爱是最重要的,但同志婚姻则被视为是追求私利与社会福利。因此推动此议题时,强调的框架就可以以爱为出发点。另一个例子则是美国想推动环境保护的宗教团体。面对教友时,假如直接喊出科学证据大于圣经,教友只会质疑你凭什么说这个,你地质系?但假如先透过教义,说明上帝爱人、也爱下一代、也希望我们好好保护地球给世世代代,从此点切入就更有效。

     本书的第二部份,则是作者集中火力攻击现有政治科学中「政治知识」(PoliticalKnowledge)的测量方式。目前的选举研究中,大多认为政治知识有助于选民的投票选择与投票参与,故被学者认为认为政治知识是重要的一个变项。但现有政治知识的测量,是跟考试一样,由学者列出难度不一的「事实题目」,例如副总统是谁、大法官有几个、立法委员任期几年、去年经济成长率是多少。然而,Lupia从他的理论来看,马上就指出数个问题:第一,选民要完成的挑战是什么?投对人吗?防止暴政吗?第二,假如投对人是目标,那记住这些事实有助于投对人吗?这些是必要的知识吗?答对大法官有几人,就不会选出自己讨厌的独裁者吗?第三,民众用以参与政治、面对政治挑战会用到的政治知识,真的能有效的被这些问题测出来吗?Lupia对这些问题都是持否定看法,也认为并不具有全面的政治知识,而公知们、非营利组织们、教授们、官员们,应该先清楚讨论民众到底面对的挑战是什么,据此挑战算出必需有的知识,进而来设计对应的题目,最据此题目反映的结果传递大家要知道的信息。

     从政治科学的角度来说,这本书全面反省、也重新振兴(或摧毁)了政治知识近半世纪的研究结果。而从公共领域及公共知识的角度来说,这本书则提点了无数的知识社群经营者该怎么做。目前这本书并没有中译版,但台湾已经有出版社有进口此书。本文撰写并未收取任何广告费,纯粹是看完书后想跟大家分享。希望各位公知们在看了此书后,可以一起当个更有效率的公知,继续在言论的竞技场上斗出真理,假如真理存在的话。

     敬请关注“中华好学者”!专心聆听来自学术界一流学者的声音6万关注者的不二选择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中华好学者”~公众号名称:中华好学者ID: zhonghuahaoxuezhe好消息!中华好学者网已正式上线!更多文章,请登录网址:http://www.zhonghuaxuezhe.com或在浏览器中搜索“中华好学者网”感谢支持~感谢您的阅读!“中国好学者”倡导“理性之思想,自主之精神”,专注于学者、学界、学术的发展进步,定期向您推荐中国优秀学者及其文章。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国好学者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