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剑涛:中华文明究竟要为整个人类承担些什么?
2018/2/2 中国好学者

    

     学者简介

    

     任剑涛,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目前主要从事政治哲学、中西政治思想、中国政治的研究。

     中华文明究竟要为整个人类承担些什么?

     作者:任剑涛

     摘要

     重启中华文明的天下情怀主要是要重启中华民族足以矫正世界体系冲突机制的宝贵成分,同时我们需要克制中国古代天下体系里独领风骚的古代弊端,如此,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对人类光明灿烂的未来担负起责任。

     任剑涛(著名学者、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教授):自1840年以来,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发生悲剧性的碰撞。这种碰撞没有把文野之分划得更清楚,反而悲剧性地造成中西和古今之地域与空间文明的僵化对比。这不是我们所期待的文明碰撞结果。但历史无法重头再来。从1840年走到今天,中华文明终于可以理性地筹划自己的未来,重启中华文明当中确实可以对人类有所贡献的文明精粹。

    

     1840年鸦片战争,外国人的船坚炮利不仅打开了中国国门,更让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

     一个被动捱打的弱小文明和民族,常常是在舔舐自己的痛苦中努力争取崛起,基本上没有办法理性地筹划未来,或者挖掘自己传统文明当中有益于人类的因素。我们今天终于告别了被动捱打的悲剧性处境,已经在物质实力上进入世界前列,因此有必要认真考虑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究竟要为整个人类承担些什么。

     在中华文明天下情怀重新回到现代现场之前,我们前面提到中西文明不是进取性的碰撞和升华,而是变成中西文化的地域文明和文化对抗的悲剧结果。西方人在1500年以来呈现的“现代世界体系”和中华文明长期发展所凸显的“古典天下体系”,两个关于人类社会整体筹划的方案处在鲜明对立的状态。所以,在“中华文明再出发”大命题中讨论中华文明的天下情怀,需要厘清“天下体系”的三层含义。

    

     古代绘画中外国使节来朝的场景。

     “天下”首先是中国人认识世界的地域性概念。在今天的分科学术里属于地理学考察的范围。这个地理范围,随着中国政权所达范围的扩大而具有明显的变化。现在申论“天下”,似乎不可能重视这个含义。一般强调的天下“情怀”,属于最高精神层面、价值层面的东西。在中间层,“天下”主要是指华族和周边民族的关联圈,这与中国古人立定的天下制度结构相关。在传统文化体系里就是周代的“五服制度”和后来的“朝贡体系”,这是由一系列制度建构起来的机制。在今天平等的民族国家之林当中,试图重建一个由中国人绝对占优的世界,把其他文明和民族卷入中华民族的天下“漩流”,并认同中华文明的天下体系,这是非常困难的事。但我们的天下“情怀”具有某种超越时代的价值。

     为何要重启中华文明的天下情怀

     对现代人类而言,无论是从全球性问题或者全球性治理角度来讲,由于长期受民族国家的主宰,环宇之中,保有“天下一家,中国一人”这样的价值情怀的国家不是太多。当然我们得承认和并赞扬,当下部分西方国家以及欧洲人有这样的情怀,但近期欧洲人表现这种情怀时遭遇到中东移民的挑战,以至于给欧盟造成巨大的前行障碍。而今天西方阵营中的美国,特朗普显然秉承一种保守主义的传统。不过在美国文化或美利坚文明里,仍然无可怀疑地保有世界情怀、理想主义成分。美国历史明显短暂。如果我们把历史眼光拉长,中华文明的天下情怀最源远流长、最值得重启。

     三重因素催促我们重启中华文明的天下情怀。一方面是因为全球问题、全球治理已经变成关键问题。超越国家视野,确立全球眼光变得日益重要。另一方面中国自身扼制了近代以来的悲剧性命运,而对中西文明的碰撞产生新的认知,知晓必须超越中西文化的价值冲突和地域性对抗。中国现代文明走到了站在人类文明门槛面前的关键地步。第三,中华文明在决断自己发展未来的当下,也到了需要重新检视自身文明遗产的关键时刻。

     超越地理意义的“天下”概念

     中华文明曾经拥有一个天下体系,以地理奠基,以五服、朝贡制度保障,以天下情怀升华。相比而言,基于地域对“天下”概念的建构,既要有继承,更要有超越。很明显,中国古代对天下体系的建构,在地理因素已经有了历史突破。古人常常认为中国就是中原,就是汉族的天下。在中国的边疆理念史上,人们长期认为中原的周边,都是蛮、夷、戎、狄,只有汉族人可称华族。这种地理概念逐渐扩大,中国对东亚甚至东南亚、中亚局部发生重大影响之后,地理意义上的天下概念,已经拓展与“天下”概念原始的地理含义迥然相异的地步。这个结构性突破,是由一个现代性事件所引发的,那就是1840年中国开始“睁眼看世界”,“天下”逐渐变成近代的“世界”、今天的“地球村”。

    

     中国人的“天下”,在地理上是扩展性概念。扩展中浮现不少笑谈。且不说现代中国早期的保守派,就说开明派,在睁眼看世界的时候,曾经闹出惊人笑话。在19世纪后半叶,睁眼看世界的中国先行者、现代文化的开拓者,譬如编辑《海国图志》的魏源,基本上把西方人,甚至接近西方人的中国人,都视为怪物。魏源以奇异的笔触描述基督教信仰者:一个不信教的人走入教堂,服下药丸后,像着魔一样跪在上帝神像面前崇拜信服,父母、亲戚、舅子、老表一概不认……。完全把基督教看成邪教组织。实际上,基督教是高度发达的现代成熟宗教。天下概念的地理拓展,随着近代的地理大发现而骤然变化,当时国人的认知出现这样的笑话,不足为奇。今天我们离魏源那个时代过去了两百多年,对当时超出天下的那个地理范围,不会有过多井底蛙见了。

     并非对朝贡体系的重建

     第二,我们重启中华文明的天下情怀,并非仅仅去重建一个原来以五服体系、朝贡体制为支撑的制度结构。有一种说法,中国崛起一定以美国衰落为写照,或者说东方崛起一定以西方衰落为前提。换言之,当代“以我为主”的中国之世界观及其相应的制度体系,乃是天下制度结构在时下的反刍。这种立于中国历史的现代版天下体系,可不可能将历史上那种恩威并重、道德感化和政治安排在当下重新结合起来呢?很难。从历史的视角看,传统五服制度的地理想象是蛮丰富的,但在五服范围展开的朝贡制度建构,靠的不是一手而是两手:一方面是化外民族对华族文化的自愿接受,另一方面则是军事征服提供的强大动力。仅仅着重前一方面的伸张,并将之视为重建天下体系的精神依托,恐怕与历史事实不相符合。

    

     我们可以重温著名历史学家陈序经的《匈奴史稿》,从中能够获知,汉朝与匈奴争战,失败的匈奴进入欧洲,让欧洲人感受到黄种人的可怕。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天下体系建构的武力因素绝对不低于道德感化与文化认同因素的作用。而今靠武力重建天下,无异于痴人说梦。

     至于朝贡制度,并非当下国人臆想的那样,是周边国家诚心诚意臣服于中国。周边国家到中国朝贡,常常仅具有中国单方面自认的外人恭敬而来,其实朝贡者甚少这种虔敬。所谓“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绝不只是中国支撑位弱国的国家间政治心态,而是中华文明对外体制的核心——只不过它体现为两个面相:在古代,凡是来朝贡的国家,表示你臣服于中华政权,因此可以得到极大的物质馈赠。这是一种朝贡体制的道德感动制度;在现代,中国国势微弱之时,国家需要维持面子心理,因此宁愿向外人让渡利益,从而维持其统治地位。

     不过当代国家间的往来,更重视平等交往和利益互惠,这就肯定不是对朝贡体系的当下重建。

     克服古代天下传统的弊端

     比较而言,传统的天下体系所包含的三方面含义,地理和制度意义上的当代价值已经不太明显。这一体系中真正有益于人类开拓光明的未来,主要是它的精神理念,即天下情怀。中华民族关注整个世界,重视人的价值一致性,所谓“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对今天这个纷纷攘攘的世界而言,确实是最可宝贵的理念。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并不是指天下人都归属于皇族一家,臣服于皇帝一人。相反,其基本精神是“同气相求,民胞物与”。其建立在人的一致性尊严、共同性发展、平等性共享的基础上,就能够具备环宇的感召能量。基于此,中华民族的天下情怀,不囿于举国眼光,而必是全球眼光。换言之,这样的情怀,不仅仅只对中华民族自己具有现实意义,倒是对全球治理具有普遍意义;不仅仅是追求民族文化的独特性,而是要全面放开视野,使全球各国、万国万民,都能同呼吸、共命运。由此便具备超越异质性的民族国家建构起来的对峙性世界体系的可能。

     在这个意义上,重启中华文明的天下情怀,主要是要重启中华民族足以矫正现代世界体系冲突机制的宝贵成分。同时,有效克制中国古代天下体系中有“万邦来朝”体现的那种独占鳌头、独领风骚的排斥性观念。如此,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对人类光明灿烂的未来担负起责任。(完)

     拓展阅读:

     关凯(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我经常思考一个问题:中华文明为什么“不死”?从历史来看,与中华文明同样古老的文明很多都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死掉了,消失了,如古埃及、古巴比伦的文明,和今日埃及、伊拉克这些伊斯兰地区的文化并无直接的继承关系。政治体的文化根基是文明,事实上,文明必须变成一种政治体和政治秩序才能得以延续。

    

     古埃及壁画

     中华文明很早就变成一种普遍性政治秩序,而且经历数千年的历史演变而从未中断过,这就是“天下”。特别是西方现代性兴起以后,我们面对的不仅是船坚炮利,更是彻底翻转了传统观念的政治意识形态,政治统治的合法性来源从君权神授、君权天授转向了所有人的个体权利向国家的部分让渡,个体的社会权利成为现代政治制度的根本。

     从这个意义上说,何为中国,当代中国和“天下”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仍然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问题。在这一点上,赵汀阳提出的“天下体系的当代性”和“内含天下的中国”都有很深刻的意涵。很多人对赵汀阳有批评,认为天下观是早已过气的东西,讨论这个此刻还有什么意义吗?天下观能变成今天世界秩序的方案吗?或能以天下观治理今天的中国吗?这些疑问背后隐含着一些对天下论题的误读与误解,需要澄清一下。

     勿以今人之心揣度古人之腹

     从历史上看,天下观不仅仅是一个文明政治实践的历史过程,也是文明政治体存续的结果,二者是个统一的整体。换句话说,若无天下观,东亚这么大的一个社会文化体系——不只是今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范围,而是包括日本、东南亚部分地区在内的整个儒家文明圈——是靠什么建立起来的?其实“儒家文明圈”这个说法本身并不准确,因为我们知道,中华文明的内核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是不断变化的,从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到秦以后的独尊儒术,再到佛教进来,以道家的术语体系翻译佛经,儒释道混杂,始终存在各种各样的变化。

    

     直到在西方冲击之下,民族主义思想进来,中华文明从古典的普世价值“沦落为”带有某种地方性、族群性色彩的“汉族文化”,文明流变的背后是人看待文明的观念变化的轨迹。所以今天我们批评“天下观”是迂腐之念,或者锁定一个特定的刻板的“天下”概念时,都可能是某种作茧自缚。我们更多需要讨论的是,天下是何时何地的“天下”,是哪个王朝、哪个社会为主体的“天下”?是作为政治哲学还是作为政治实践的“天下”?

     在这一点上,今人的思考是和古人不同的。一个简单的例子,天下仅仅是“汉族”的吗?是先有天下还是先有“民族”呢?仅就历史上的统一王朝而论,唐朝是有鲜卑血统的太原李家统治的天下,元、清两季皆是非汉君主君临天下。今天我们激烈争论,忽必烈、努尔哈赤、岳飞、史可法算不算中华民族英雄?但如果我们换一个眼光,这些问题是在什么时候才成为问题的?这是我们要反思的。

     第一,其实在很多时候,我们是在用当下的观念去看所有的过去,以今人之心揣度古人之腹或者文明之腹,我们要有这种认识,时刻保持警惕,不要以这样的心态来衡量天下。“怀柔远人、教化普遍”这句话是康熙说的,今天有人说清朝并非中原王朝,而是内亚帝国,却忘了雍正虽自称为夷,可乾隆却自视为夏。有清一季,非汉族群建立的政治秩序,仍然是天下的普遍性文明秩序。

     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所有这些问题都和今天这个民族主义滥觞的时代,我们不断用民族主义视角看世界有关,于是我们今天恰恰在生产出一个古代并不存在的天下问题,其实质是民族主义问题,而非天下问题。

    

     第二,我们还原回来看时间上、空间上历史存在的天下,今天讨论它有什么意义呢?今天的目标很明确,我们要走向现代化,建设一个与世界兼容的现代中国。任剑涛老师刚才也提到,古典文明构建天下体系不是依靠暴力。依靠暴力构建政治秩序最持久、最彻底的是一神论宗教,因为只有一神论宗教才会在观念世界里生产出不可宽恕的异教徒。在今日世界上最大的文明体系里,按照雅斯贝斯轴心文明的分类方法,只有一个文明体系具有真正的全面包容的精神气质,那就是“天下体系”。中华文明在观念上不生产异教徒,在世界历史上,东亚大陆成为唯一一个没有发生过宗教战争的地域。

     避免用意识形态审读历史文化

     今天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首先是全球化的空前深入。当全球化进程深入到目前这个程度,认同政治正在全世界发生,地球村的各个角落都有“我们是谁”的问题。现代社会的技术手段和生活方式使得时空重组,各种传统的价值观、情感和社会网络都遭到破坏,所有人都在焦虑地寻找社会认同。“天下观”式的文明资源正显示出一种深邃的启发性价值和可能性,或许能够对解决现代性的危机提供帮助。

     而在这一点上,中国正在同时面临两个挑战,一个挑战是现代性不足,我们并没有真正变成一个现代国家,至少从法治、个体社会权利保障和成熟的市场分工体系及制度规则等方面,我们仍然需要向西方学习;但另一个挑战恰是西方此刻也在面临的危机,民族国家体制的局限、政治秩序的溃败、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抬头。比如美国号称是世界上最没有民族主义的国家,但现在这个总统看上去非常像一个民族主义者。

     所以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过去那个差序格局的世界体系正在发生变化,随着中国的崛起,世界是否能比以前变得相对均衡一些?面对各种新的各种世界性挑战,中国是否能为世界贡献些什么?是不是可以从中华文明的思想传统和历史实践中找到一些资源?而如果想找到这些资源,首先要做的就是先褪去我们今天戴着的意识形态眼镜,重新思考我们的历史与文化。

     嘉宾介绍

    

     关凯,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富布赖特访问学者。研究方向:民族与民族主义、族群政治和社会发展项目应用研究,曾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联合国人口基金会、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北京乐平基金会的多项课题研究,发表过《族群政治》(2007)等专著及中英文论文数十篇。

     文章来源:闲谈新知

     本文内容均来自网络,感谢每一位作者的辛苦付出与创作,此号均在文章开头备注了原标题、作者和来源。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涉及版权等问题,可在本公号后台留言,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非常感谢!

     感谢您的阅读!“中国好学者”倡导“理性之思想,自主之精神”,专注于学者、学界、学术的发展进步,定期向您推荐中国优秀学者及其文章。

    

     敬请关注“中华好学者”!

     专心聆听来自学术界一流学者的声音

     9万关注者的不二选择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中华好学者”~共同自由

     现代社会主义智库

     从儒家到华家

     百家争鸣,华家领导

     以华家意识形态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中华好学者网

     ↓↓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国好学者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