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其仁:不能永远在一条成本线上做文章
2018/3/20 中国好学者

    

     学者简介

    

     周其仁,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前身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教授、前任院长,著名经济学家。2010-2012年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

     不能永远在一条成本线上做文章

     文 |周其仁

     摘要

     中国经济取得的成就,应该没有人会否认。但要说我们一点问题也没有,恐怕也没有人会接受。直面问题,不回避、不掩饰,研究解决之道,是中国经济不断取得新成绩的不二法门。相信其他国家走向现代化,也是这么过来的。

     成本优势的变化,就是值得面对的问题。中国刚开始开放的时候,国家很穷,人民也很穷,工资、能源、土地价格等等,什么都很便宜。搞开放,外资愿意来,其中一个吸引力就是成本低廉。中国自己的产品,拿出去,特别进入发达经济体的市场,非常有价格竞争力。这就带来中国的出口导向,带来高速增长。这是我们走过来的路,很成功。问题是,成本优势会变化。

     成本有各种各样的,一些成本是在市场竞争里形成的,还有一种成本,我把它称为体制成本,那就是成体系的制度运行的成本。这类成本跟市场竞争导致的成本变动不同,带有体制的强制性,如果没有法律政策方面的主动调整,它降不下来。

     十八大以来,在降低体制成本上,政府是很努力的。但我国体制成本的下降空间还是非常大的,不少消极的社会现象,包括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投资中的浪费等等,需要通过深化改革继续降低体制成本。

     天下没有成本一直下降这回事。成本曲线,边际上降到一个点以后无可避免要掉头上升。企业如此,行业如此,地方如此,国家也如此,无一例外。所以,降下来的体制成本重新掉头上升,不意外。

     出路何在?抽象讲,就是不能永远在一条成本线上做文章。要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地移动到新的成本线,不断将成本曲线向右下方推移。用日常语言说,就是体制创新、技术创新。新技术不仅仅是一个新的技术手段,它对于观念突破、体制突破和利益格局突破,都有非凡功效。但是技术进步也离不开观念、体制创新的配合。

     经济学上讲边际递减,“改革”也不能免。“改革”这个词,有行动时是个动词,没行动那就是个名词。回到中国现实,自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作为纲领或大政方针一直存在,说明深得人心。但是改革也不是年年月月天天都有行动的,实际上很多时候,并没有推出改革的行动,而是在准备、酝酿、试探,或只是做局部实验。改革是又要过日子,又要做系统性变革。过日子叠加体制机制变革,就不可能那样顺畅。特别是容易改的改得差不多之后,深层改革之难,是题中应有之义。另外,中国经济体量今非昔比,正如一头大象得了感冒,不能拿一个小勺喂药,即便药方是对的,量也不够。改革力度如何与今天经济体量相匹配,值得关注和研究。

     仔细看创新,到今天我们在原创方面的贡献还不够多。大多数成就,还是跟跑的成就。从原子弹、高铁、互联网到电商、社交、共享单车,都是了不起的成就,但论到原创——最初的想法和核心技术——还是人家先发,我们跟随,在跟随中发挥应用性、组合性创新。所以,我们的后发优势要充分利用,但不要忽略在取得后发优势的同时,可能还掩盖着后发劣势的危险。

     本文内容均来自网络,感谢每一位作者的辛苦付出与创作,此号均在文章开头备注了原标题、作者和来源。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涉及版权等问题,可在本公号后台留言,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非常感谢!

     感谢您的阅读!“中国好学者”倡导“理性之思想,自主之精神”,专注于学者、学界、学术的发展进步,定期向您推荐中国优秀学者及其文章。

    

     共同自由本公号专注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每日为您推送第一流的中国政论文章。欢迎关注“共同自由”。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共同自由”~

     现代社会主义智库

     从儒家到华家

     百家争鸣,华家领导

     以华家意识形态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敬请关注“中华好学者”!

     专心聆听来自学术界一流学者的声音

     9万关注者的不二选择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中华好学者”~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中华好学者网

     ↓↓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国好学者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