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翔 | 如何读书与积累
2018/3/28 中国好学者

    

     学者简介

    

     张翔,汉族,1976年7月出生,甘肃省张掖市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法学会第八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

     如何读书与积累

     文 |张翔

     摘要

     新生们初入大学,都在读书的问题上困惑——但真正的答案主要还是要留给个人去探索。如熊十力所言:“学问是总结出来的”,所谓的“捷径”并不存在,张翔老师所能做到的,只是分享他的经历和感受,给大家提供参考。

    

     读书无捷径,感悟需自省

     读什么书?

     未知的领域藏着更大的世界:“读书是一件非常个性化的事情”,张翔老师强调,“作为一个学者应具备基本的人文科学素养,不能‘读完书单就万岁’。每周抽一段时间去泡在图书馆里,不拘于哪个区,看到感兴趣的书就拿下来尝试一下——因为我们永远只知道自己知道什么,而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作为一个文科生,张翔老师对文史哲都很有兴趣,大学时代还研究过心理学。张翔老师表示,要做一个优秀的学者,不能拘于狭窄的“领域”坐井观天。

     五分眼界,五分情怀:“生活不仅仅是做好当下的日常和‘本职’,还要有几分超脱世俗的精神,做些超越当下的事情,读些情怀满满的书。”张翔老师从何兆武先生的《上学记》,赵越胜的《燃灯者》, 陆键东的《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谈到罗尔纲先生的《师门五年记》,何炳棣的《读史阅世六十年》,这些书是如何使他受到深深的触动。在这个“功利至上”思潮横行的背景下,张翔老师向我们展现了学者的眼界与情怀。

     审书三部曲:当然,在纵览藏书的时候,如何更好更快地了解一本书是否为自己所需?张翔老师归纳出如下步骤:

    

     如上图

     书名和作者:看到一本书获取的第一信息。

     序言和后记:序言,又有作者自序和他序。通过序言可以了解到本书要“探讨什么”;如果是他序,则可以看到不同观点对于此书的审视。后记则往往包含着作者对书的小结和评价。

     目录和索引:透过目录,明了一本书的体系构架;索引则可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point。根据索引翻到感兴趣的地方读一读,更容易找到切入点。

     怎样读书?

     01

     “读书四类,闲精略摘”

     那么,说完了“读什么书”,就要讨论“怎么读书”。张翔老师首先引用了王云五先生的《我怎样读书》,书中把阅读分成四种:“闲读”“精读”“略读”和“摘读”。

     并解释道:

     “闲读,就是意在消遣的阅读。闲读未尝不可读精品,例如金庸先生的小说。

     精读,就是对于书籍内容细致分析:比如一些经典名著。精读是略读和摘读的基础。

     略读,即‘观其大略’,大概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摘读,用于一些只有‘部分章节’需要阅读的书籍。”

     精读意识:阅读的核心

     02

     精读是判断力的起点:“不拘大书小书,能将这部书烂熟,字字解得道理透明,诸家说俱能辨其是非高下,此一部便是根,可以触悟他书。”在讲精读的标准和作用时,张翔老师如是引用。“章太炎的学生黄侃向先生请教文字释义之学。先生只是叫他去先把《说文解字》注一遍。黄侃注完以后,章太炎却说;‘你去找一本全新的《说文解字》,再注一遍。’黄侃照做,这样反复下来,注了三次。先生说:‘你已经入门了,不必再来找我了’黄侃于是若有所悟。”

     “许多同学说自己在读书的时候没有观点,这是因为知识背景缺乏。真正精通了一本书,自然就能入门——在一个领域,首先需要具备一种视野,才能有判断力。”

     张翔老师所提出的关于精读的建议:

    

     如何优雅地啃下“大部头”:“许多同学大一开始就在读许多名著,比如《论法的精神》,但是发现自己无法理解文字的深刻内涵。我在做博士课题的时候研究法解释学,因此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著作就成了绕不开的书籍。我当时也觉得这本书很晦涩,所以找了研究西方哲学的朋友。在了解了这本书的背景,以及它在哲学体系中的地位之后,渐渐对它有了概念。这样再读下去,就渐入佳境了。”

     有趣的是,“我读完了伽达默尔的著作之后,发现导读也并不是完全正确的。而且我有个很奇妙的感觉,读完这本书之后,读什么书都变得很顺畅。”精读“大部头之后,视野会变得开阔,理解力也自然相应地提高很多了。“不过,经典之所以为经典,也在于你在每一个阶段读它都会有新的感觉,不必苛求‘终极理解’,每个阶段都会有特定的体会,这是十分自然的。”张翔老师补充道。

     回味起来,古今之读大部头,成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03

     尝试给图书“备忘”

     精读·先从笔记谈起:“记笔记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像陈寅恪先生,直接在书上旁批。这样书读完就能形成一个自己的体系。”张翔老师讲道。“另一种是像钱钟书先生那样,做成笔记本,边看边摘,做完回来翻看。这样更加方便记录与参考。”

     “人看过的东西总是会遗忘的,从这个角度上说,只有留下笔记,才算真正看过。”张翔老师对笔记的看重可见一斑。

    

     略读·要做“翻书帐”:“你很难知道一本书会在什么时候派上用场,给自己做个翻书帐,把喜欢的段落或者自己的感想记一记,闲来无事翻看,久之,忽然发现‘原来我还读过这本书’,真的是一件满有趣的事情。”谈到略读,张翔老师建议学生做个简易的翻书帐“备忘”。

    

     读过的书·做卡片:“读完书要做小卡片备忘。一种是索引卡片,要写出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年份,大致内容,并给书籍编号,按字母排序;另一种则为引得卡片,摘抄观点和看法:左上角写明分类,右上角写出编号,按主题排序。”张翔老师讲道。(如下图)

    

     日常的小积累

     04

     日常看到有趣的东西要积累,可以在手机建一个文档,存一些有趣的内容。多多积累,才能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让这些‘为我所用’。”

     此中得来终觉浅,青春做伴好读书

     “无论我讲了多少,方法终究是需要自己去实践的,”张翔老师强调,“许多同学忙于社团活动和学生工作,希望培养自己的工作能力,但工作能力并不需要刻意培养,在工作的实践中,我们自然而然地就会有工作能力”,“大学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读书,在读书中开阔眼界,丰富阅历,到‘更大的’世界中寻觅想要的。衡量一个人的成就,未必仅仅通过他眼下的‘实务’做的多好,还要去看看他是否有自己的远见,去做了一些似乎‘超越’了当下的事情。读书,并没有绝对的‘方法’,迈出一步,去开始读,就是很好的。”不要把书当作工具,而是把书当作一个多彩的世界,在其中认识自己,也认识生活。

     附:提问环节问题摘录

     Q

     如果我精读一本书,是否只能在这个领域产生影响呢?

     答:在一些专业书籍方面是的。如果说能在整体上促进我们认识能力的书,通常是一些哲学性著作,例如福柯与卢曼的书。读起来难度会比较大,但是同学们也可以尝试一下。

     Q

     这些方法在读论文的方面同样适用吗?

     答:是的。同学们可以灵活运用。今天讲到的方法不一定只适用于读书,平时阅读文献资料也可以用到。

     Q

     如果我平时读一些通俗的,“不那么学术”的书,会不会有帮助呢?

     答:周作人说过:书无不可读。任何书都会有它的可读之处的。只要按照今天的方法认真揣摩,相信你会有所收获的。

     Q

     如何处理教科书和课外书的关系?

     答:按照目前的体制,我们的教科书质量还不是很尽如人意。我之前曾经听说过一个成绩非常好的同学,但当我问他读过什么书的时候,他回答说只读过教科书。我当时就挺失望的,因为我觉得他很难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法律人。只读教科书会让人眼界狭窄,大学时代就应该博览群书,视野才能拓宽其他的好书也应该多读一些。

     Q

     如何将非专业学科的知识用到专业上?

     答:这个问题很复杂。之前我曾经读过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里面写到了李贽供养其家人的正当性。就是讲在李贽的那个时代,需要全家才能供出一个读书人,因此李贽成了才也相应地应该供养他的家庭。后来读到某个西方的财产学理论的时候,发现虽然是西方的理论,也是可以用这个证出来的的。所以说有时候你很难知道哪些专业知识会派上用场。希望同学们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慢慢体会。

     本文转载自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学生会学术部(内容有删节)

     经典 阅读法学观念&研究方法

    

    


     1《法学的观念与方法》

     梁治平、郑永流、刘作翔、黄卉、郑戈、谢鸿飞、薛军、朱庆育、方新军、张翔联袂推荐

     [荷] 斯密茨 著

     ★阐释教义法学与社科法学论争的世界维度

     ★揭橥中国法学未来当走向何处的理想路径

    

     2《论法学研究方法》

     陈瑞华教授著作,专门讨论法学研究和论文写作方法的一部著作

     陈瑞华 著

     ◎作者将从事法学研究近三十年的各种体会通过一种非学院式的表述方式进行了记录。

     ◎与传统的学院式风格相比,本书所具有的鲜明的口语化特点以及特有的概念化总结,可能要比一些相关学术论著更容易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法学学位论文写作方法(第3版)》

     法科生的红宝书!梁慧星教授著作,学位论文写作实例示范

     梁慧星 著

     论文写作入门必备书籍,尤其是针对法学专业的,书中传达的写作方法对于学术研究的启蒙有重要意义。

     内容凝练,态度严谨,富有启发性和指导性。

    

     4《法律思维导论(修订版)》

     法律方法论的经典之作,陪伴了几代法律者

     [德] 卡尔·恩吉施 著;郑永流 译

     自1956年第一版问世以来,已多次再版。虽然此书一直在被现实化,但在这个过程中,历来的文本并没有实质的改变,其阐释部分依然是超时代的、经典的,仍然不断地吸引着众多渴求知识的人。

    

     5《法律逻辑》

     当代德国法学名著,法律逻辑领域的经典著作

     [德] 克卢格 著

     作为法律逻辑领域的经典著作,本书的新版试图囊括1966年之后出版的与本书主题相关的广泛文献。然而基本概念部分被未加删改地保留了下来,一如它在1939年作为博士论文提交给柏林大学时的原貌,也如它于1950年在卡尔·恩吉施(K.Engich)的力促下被海德堡大学所接受时的那样。

     本文内容均来自网络,感谢每一位作者的辛苦付出与创作,此号均在文章开头备注了原标题、作者和来源。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涉及版权等问题,可在本公号后台留言,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非常感谢!

     感谢您的阅读!“中国好学者”倡导“理性之思想,自主之精神”,专注于学者、学界、学术的发展进步,定期向您推荐中国优秀学者及其文章。

    

     共同自由本公号专注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每日为您推送第一流的中国政论文章。欢迎关注“共同自由”。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共同自由”~

     现代社会主义智库

     从儒家到华家

     百家争鸣,华家领导

     以华家意识形态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敬请关注“中华好学者”!

     专心聆听来自学术界一流学者的声音

     9万关注者的不二选择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中华好学者”~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中华好学者网

     ↓↓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国好学者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