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景芳:中国教育还缺什么?
2018/4/19 17:13:41 中国好学者

    

     学者简介

     郝景芳,经济研究员,小说作者,儿童教育公益项目童行书院及儿童教育创造力项目童行星球发起人,有一个三岁半的女儿。

     中国教育还缺什么?

     文 |郝景芳

     摘要

     今天,我想聊聊我对中国教育的判断和展望。我以两重身份聊这件事。一是多年教育的亲历者:我从小学到博士毕业,经历了 22 年中国公立教育系统,一直在观察、追问、思考;另外是三岁半女儿的妈妈,在两年之后,也要给女儿报名加入国内的教育系统,因此也会权衡。

    

     Photo by James Connolly on Unsplash

     有人会问:中国教育系统是不是很糟糕?你会让孩子从小出国读书吗?

     首先,我并不认为中国的教育系统是糟糕的或者失败的。我完全不这样想。

     从内容设置上讲,中小学的系统性学科设置还是很严谨,打下的基础也扎实,让学生有比较好的基础进入高等教育。重视语数外也是合情合理的,北大哲学系一位教授在《理想国》课上说:“阅读能力和逻辑能力就是人一生最重要的能力,高考看重语文数学完全没毛病。”

     从形式上讲,高考制度也算是公平合理,虽然僵化,但让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凭能力脱颖而出,而不需要比拼父母对大学的赞助,即使穷学生机会在变少,但有钱人也不能随意操作。

     其次,我也观察到中国的教育体系一直在革新。有的时候革新的方向是好的,有的时候革新的方向矫枉过正,或是带来新问题,但总体而言,革新一直在进行,并没有停滞不前。减轻学生负担、调整选课制度、扩大自主招生,教育部门也一直在出台新政策,并不是铁板一块。

     但是,我心里也非常清楚,中国教育系统仍然有比较严重的问题。这问题并不像作业多、考试制度僵化这样一眼就能识别出来,它更难量化,但在我看来,它的影响可能更大一点,甚至影响到学生和整个国家未来成长。这个问题也是令我自己深有触动、想要投身教育领域的重要理由。

    

     那么我心中的、中国教育系统最为欠缺的,究竟是哪一点呢?

    

     一个视角:来自以色列的对比分析

    

     一年多以前,我和一位来自以色列的年轻创业家聊教育,他谈到很多事情,给我全新的知识和启发。

     他首先讲到犹太民族的家庭教育和幼儿教育。他说犹太民族重视阅读经典和提问、辩论,小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练习相互辩论,师长会提出一个问题,然后问“谁同意这个观点,谁反对这个观点”,同意观点的孩子要列出一二三,反对观点的孩子要反驳一二三,然后,支持一方再对反驳,给出回复。这样的辩论是对分析问题和逻辑思维的很好训练。

     他接下来讲了他对中国和以色列教育系统的观察。他说,以色列的教育从小就非常自由,只上半天课,剩下半天就自由活动,而且对孩子的兴趣非常支持,压力也不大。这样的环境非常适合天生的 strong kid(优势儿童),因为这些孩子的学习是自我驱动,学习也比较轻松,总是自己去寻找想学的新东西,充满新的想法,需要空间去实现。

     因此以色列经常能出各个领域中的杰出人物。以他个人为例,他 9 岁起开始自学编程,父母一点都不懂,他完全自己从计算机上寻找资源学习,后来二十几岁就有成功创业经验。

     但是,他说,以色列的这种教育制度,太多靠个人推动,对于很多资质不高的孩子,就会变得非常平庸,甚至成年后的基本教育素质都较低,因此从大众来看,教育成果并不高。这一点和中国教育系统正好形成对立:中国的教育系统,很少给出众的孩子额外的自由度,但是能保证绝大多数学生最终的结果达到一定标准。

     因此,在他看来,中国教育的集体性应该和以色列教育的个体性互补。

     他的这番话,给我很多触动,其中也有不少共鸣的地方。中国教育系统,并不鼓励特立独行,如果你资质过人,要么跳级、升班抢跑;要么要求你照顾大家的步调,做一样的事。并不会因为你有自己想探索的领域,就可以自己去探索。学会了就想去玩?不听课?门儿都没有。

     这主要的原因是:教育眼界太窄。从老师到家长都相信,教育就是学好课内知识,考试考好,上一个好大学,找一份好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学有余力,想要扩大学习范围,唯一能想到的方向就是提前学高年级的课本。也就是说,缺少广度的情况下,唯一的选择就是在单线上赶进度。父母和老师并不相信,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完全可以玩出自己的世界,在学校课本之外,还有广阔的天地可以去探索。

     中国的教育,并不利于资质较高的孩子。教育系统均值比较高,最终学生的差异不大,即使是最好的学生,一生的成就也就考试好;

     以色列的教育,差异比较大,靠学生自身的天赋和兴趣,有自我推动力的学生,天空没有上限。

    

     中美比较部分略阅读全文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如果要问我,对于中国教育有什么期待,有什么革新的愿望,我的希望并不是推翻现有体系,而是希望给现有体系注入思想和愿景。

     我们需要的是对现有扎实基础教育的拓展。我们需要给现有的教育一片更广大的天空,让我们的孩子具备思考大问题的能力,以问题和思考引导未来的技能学习。

     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够具备:

     宏观思想

     让孩子看得再远一些,想得再大一点,以思想引领行动。希望他们不仅具备优秀技能,更能从宏观大局的角度选择方向,让优秀技能得到智慧的指引。

     ?国际视野

     让孩子理解世界、理解古今,具备思考人类问题的意识,未来做好准备走入国际舞台,让中国思考贡献到整个人类文明,成为人类历史真正的杰出者。

     ?问题思维

     让孩子了解真实世界的图景,理解当前社会和未来世界的科技、文明与困境,学会思考问题。通过未来反推现在,通过对真实职业的理解,制定个人成长计划。

     ?跨界联系

     让孩子能从生活具体的事物出发,超越学科界限,多角度理解事物,具有多方位联结、以小见大的洞察,能将生活具体事物与所学知识联系在一起,解决问题。

     总而言之,我们希望孩子能够从广阔、真实的世界舞台出发,带着思考走入日常学习。视野与志愿会增加孩子的责任感和学习兴趣,让他们真正理解学习的意义,理解学校的学习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应对人生;让他们理解人类的问题和自己的问题,主动承担解决问题的责任与使命,从而对学习和成长获得内在激情。

     我们希望孩子能真正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星空是脚步的理由。

     以上就是我们对教育的判断与期望。中国教育系统有很多优点,值得巩固扎实,但缺点在于视野狭窄,过度强调技能、钻研题目,并没有给技能训练以充足思想指引,以至于学生长大之后技能优秀,但是对方向把握不足,选择自我人生以及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有限,在世界舞台的贡献受到局限。

     本文来自:WePlan童行计划( ID:tongxingplan )。

     本文内容均来自网络,感谢每一位作者的辛苦付出与创作,此号均在文章开头备注了原标题、作者和来源。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涉及版权等问题,可在本公号后台留言,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非常感谢!

     感谢您的阅读!“中国好学者”倡导“理性之思想,自主之精神”,专注于学者、学界、学术的发展进步,定期向您推荐中国优秀学者及其文章。

    

     共同自由本公号专注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每日为您推送第一流的中国政论文章。欢迎关注“共同自由”。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共同自由”~

     现代社会主义智库

     从儒家到华家

     百家争鸣,华家领导

     以华家意识形态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敬请关注“中华好学者”!

     专心聆听来自学术界一流学者的声音

     9万关注者的不二选择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中华好学者”~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中华好学者网

     ↓↓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国好学者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