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推荐 | 改进全时工作
2016/6/16 哈佛商业评论

     《哈佛商业评论》2016年6月刊纸质版、iPad版、iPhone 版和Kindle版现已上市,多平台满足你的各种阅读需求。本月卷首语及精选抢鲜看!

    

     【卷首语】好奇、冒险和学习

     已故伟大管理学家沃伦?本尼斯(Warren Bennis)总结出领导者必备的两大特质:情商和持续学习的能力。2001年接受《常春商业期刊》(Ivey Business Journal)采访时,他说:“不会被赶走的高管,总是那些眉毛高挑,充满好奇心和冒险冲动的人,而且他们总在学习之中。” 两年前驾鹤西行的本尼斯若在天有灵,一定会喜欢哈佛商学院弗兰西斯卡?吉诺(Francesca Gino)和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克南-弗拉格勒商学院布莱德雷?斯塔茨(Bradley Staats),于2015年11月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再造学习型组织》(Why Organizations Don't Learn)一文。……

     【致读者】求变致胜

     面对更加复杂而激烈的市场竞争,公司掌舵者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努力洞悉大趋势,争取抓住新机遇,敢于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对经营战略和组织结构进行变革和调整。无数公司成败经历表明,变化不可怕,可怕的是决策者浑然不知、墨守成规或盲目躁动。 当今世界正是多变快变的竞争动荡时期,互联网、数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引领了新一轮产业革命,不断诞生新的商业模式,新锐企业也层出不穷,传统巨头难以高枕无忧。这些变化都给公司生存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如何在动荡时期进行组织创新、团队管理,本期《哈佛商业评论》的相关内容,对公司决策者应当有所启发。……

     【特别报道】再访克里斯坦森:“创新不会超越人类本身”

    

     2016年5月,克里斯坦森访问北京参加《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举办的“超级公开课”,借此机会,本刊对克里斯坦森进行了4年以来的第二次专访。 尽管被外界赋予无数管理大师和思想家的光环,但克里斯坦森本人一点都不“高冷”。

     与其理论相比,他谦和乐观的性格以及高度的敬业和自省,更具感染力。虽然饱受疾病困扰,甚至因中风一度丧失语言功能,但无论采访、演讲还是座谈交流,克里斯坦森始终耐心地和每一个人互动。本刊的年轻同事昵称他为“克叔”,他还主动要求加入大家的工作午餐,试图帮我们用颠覆理论分析中国的“剩女”问题。

     正如已故管理学家沃伦?本尼斯所说,领导力的两大核心是情商和不断学习的能力。在访谈中,我们发现病魔缠身的克里斯坦森扩大了颠覆性创新理论的外沿,增加了创新的种类,重新定义了技术和创新的关系。

     但面对技术对商业的挑战,他对自己理论的内核充满信心:需求恒定不变,技术只是发现需求的手段,创新永远无法超越人类自身。此外,在访谈中,克里斯坦对于诸多热门企业(苹果、三星、Uber、Airbnb)均进行了点评。在谈论中国企业时,他着重提到了华为和阿里,而曾被他认为是颠覆者的海尔,很可能成为下一个被颠覆的企业。……

     【大思路】成功并购必读

    

     金融界在2015年又破并购纪录,其交易价值让2007年创下的前纪录相形见绌,再之前并购交易达到峰值出现在1999年。这可能不是什么好消息。如同已故歌手普林斯(Prince)唱的那样,我们正像现在如同在1999年和2007年那样,寻欢作乐。但任性一场之后,无论是2000到2002年,还是2008到2009年,都没有什么好结果。

     现在断言这些新交易的成败为时尚早。但大溃败似乎还在迅速蔓延,而且其形式并未改变。2015年微软从账面上注销了手机业务96%的价值,这项业务在2014年刚从诺基亚手中以79亿美元收购而来。2014年,谷歌以29亿美元脱手了在2012年花125亿美元收购的摩托罗拉手机业务。惠普也从以111亿美元购得的软件公司Autonomy中,减记了88亿美元。2011年,新闻集团(News Corporation)出手MySpace只得到了3500万美元,而6年前收购MySpace时足足花了5.8亿美元。……

     【聚光灯】接管转型团队

    

    


     长久以来,公司合作的范围仅限于特定生态圈:供应商、合伙人、顾客、甚至竞争对手。但随着创新的溢价不断增加,尤其是为了解决那些不完整、自相矛盾以及需求不断变化的棘手问题,越来越多的组织在探索利用跨行业新伙伴的能力。显然,此类跨行业合作能够开创出全新天地,但如何构建并管理这片新天地,则是另外一回事。

     跨行业团队涉及广泛的专业知识,挑战由此而生。团队成员平时生活在不同的知识圈子里,使用的专业语言也相去甚远。而不同行业和职场中的行为规范以及价值观之间,存在更深的鸿沟。例如,无论是对任务本身,不同职级的人们如何互动,还是项目不同阶段须追求的质量等等,同行往往具有相同的预设。这些预设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举止,如果预设出现偏差,就会让人不舒服。因此,当跨行业团队在一起工作时,往往会产生文化冲突。德国一家数字初创公司和美国的健康医疗巨头具有截然不同的文化,如果这样两支队伍在一起合作创新,必须要学会步调一致。……

     【特写】改进全时工作

    

    


     成功的公司不一定需要员工天天24小时待命。领导者可以通过鼓励员工发展个人兴趣爱好,奖励工作产出而非工作超时,保护员工私生活等方式,来增强员工的复原力、创造力和工作满意度。

     在硅谷、华尔街、伦敦和香港的很多企业中,员工工作超时情况屡见不鲜。管理者压榨下属成为常态,他们在节假日联系员工,快下班时突然安排工作。为了满足上级要求,员工不得不早出晚归,熬夜加班,周末也不得休息,必须全天候盯着电子设备。那些做不到或者不愿及时回应这些要求的员工通常会受到责罚。……

     【特写】张小龙造微信:腾讯内生的颠覆性创新

    

    


     面对颠覆,许多公司都是被动应对,腾讯则选择以小项目创新团队模式,主动从内部颠覆,从而让张小龙的微信能够脱颖而出。

     公司领导者最怕的是被颠覆,由于数字技术的突飞猛进,自己原有的市场竞争门槛越来越低,新创企业不断冒出,许多行业领军者很可能在短时间内失去领先地位。威胁来自技术引发的用户需求和商业模式的时代变迁,鲜有公司能够正确应对威胁和颠覆,大象级企业被拱倒是常事。……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亚马逊【一键下单】

     ↓↓↓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哈佛商业评论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