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佛爷请你来读书 | 学到老活得好
2018/8/26 9:12:36 哈佛商业评论

    

     最近我的一位同事预言,以后同事之间最常问的问题是:“你在上什么课?”就像以前人们常问:“你在读什么书”一样。

     他很可能是对的,我却有些担心。这倒不是因为我不爱学习。要是没有生活压力的话,我宁愿回学校再待上几十年。只是我不确定怎样从我完美的工作中挤出空闲时间,分给那么多讨论课和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而且我已为人母,生活质量已经低于理想状态了。

     换个角度看,其实我还在上学,大多数人也一样 。在工作中,我们不仅可以一直当学生,而且雇主也期望我们能学习到老。当我们做出贡献和管理他人时,正是成长与适应的过程。与此同时我们的组织也不断成长,激发更多令我们自我提升的理由与途径。有些雇主会提供场所,供导师指导、培训和社交之用,以此促进员工学习。但职业发展和系统性学习的差异很大。尽管有些具有前瞻性思维和充裕资源的雇主开设了企业大学,但大多数公司依旧将继续教育视为自觉自愿的行为,即人们在组织、家庭和社区日常职责之外的事。

     继续教育的责任该由谁负责?弗吉尼亚大学达登商学院教授爱德华·赫斯(Edward D. Hess)敦促公司多承担责任。赫斯的书《学习还是灭亡》(Learn or Die)提供了打造更浓厚学习氛围的所谓“蓝图”。尽管称之为“蓝图”未必精确,但它确实提供了实用指导。赫斯援引大量研究,有些与认知、情感、行为上促进学习的要素相关;有些与促进企业变革和生存的各类领导、文化和政策相关。他还详尽列举了几个例子,比如投资公司Bridgewater Associates为了促进内部交流,组织辩论会、探索性讨论会或教学小课堂(该公司更多信息请参见 《哈佛商业评论》2014年4月刊《员工越成长,企业越成功》一文)。

     《学习还是灭亡》

    

     如果没有制度支持的话,对学习的投入很容易全盘失败。当然,领导可以鼓励员工报名参加业余培训和课程。但如果工作量不变,又必须在工作时间之外才能学习的话,能有多少人会挤出时间积极参与学习呢?如果学习不是组织要求的分内事,又有多少人有勇气在他们“有待提高”的领域内寻求帮助?

     赫斯建议的解决办法是:创造让人们的工作变成课堂的工作环境。“在那里学习者能体验到,积极的支持和挑战合二为一。”此外,公司还要提供优秀的学习榜样,给予学习者足够的自由,通过360度测试评估进展,以及提供升职机会和股权激励鼓励人们投入学习。

     同时,个人当然也要负起责任,磨练学习技巧、以“成长心态”学习。“成长心态”被斯坦福大学的卡罗尔·德韦克(Carol Dweck)确定为“自证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是指我们对待他人的方式会影响到他们的行为,并最终影响他们对自己的评价——译者注)。领导力顾问丽兹·怀斯曼(Liz Wiseman)甚至论证说明,热爱学习的天性能弥补经验不足,赋予人们应对世界飞速变化的能力。但如果你天生不爱学习怎么办?咨询师塞巴斯蒂安·贝利(Sebastian Bailey)和奥克塔维厄斯·布莱克(Octavius Black)表示,他们在《心灵健身房》(Mind Gym)一书中提供的很多思维训练能开发你热爱学习的潜质。这本书旨在帮助你的思维变得更积极,更具创意;让你更具影响力;总之,最大限度地开发你的心智。

     《心灵健身房》

    

     尽管贝利和布莱克努力把他们的建议和学术知识挂钩,但《心灵健身房》这本书令人略感浅显。这可能是因为该书的首要目标(改善“表现”和获得“成功”)不够明确。但书中确实有一些有趣的工具,比如用来鉴别拖延症原因的简单自测。根据个人需求不同,某些章节可能会令人有深度探究的欲望,比如从他人身上学习更多东西和激发创造力等,但我肯定无法一口气读完所有内容。这些思维训练如果一点一点看,还是挺有意思的。

     读这本书让我想起了9岁女儿做作业前的预备活动:一只手摸她的锁骨,另一只手摸肚子。“让你身体右侧与左侧对话”,当她发现我盯着她看时,她解释说。这招是她在“头脑健身房(Brain Gym)”项目中学到的。

     “头脑健身房”是1987年以来很多学校和机构采用的项目,目的是通过做动作帮助人们做好学习准备。项目创始人保罗·丹尼森和盖尔·丹尼森(Paul and Gail Dennison)称,有26种动作可以大幅改善注意力、组织能力、学习成绩和人际关系,“尽管具体原因尚不清楚”。评论家对此提出质疑,对该项目能“建立、增强或修复身体和脑内神经通路来开发天然学习能力”的说法有颇多微词。

     抛开令人疑窦丛生的神经科学不谈,“头脑健身房”尚有可取之处:它为教育增添了乐趣,并且容易操作。鉴于终身制学习已是大势所趋,寓教于乐必有需求。如果我同事的预言成真,我们将为自己寻找很多成长机会——我们应该这么做,也一直是这么做的。如果我们的组织能提供支持,就连那些求知欲最旺盛的人也能取得更大进步,组织也能从中获益。

     刘铮筝 | 译 康欣叶 | 校 万艳 | 编辑

     小佛爷请你来读书

     这是我们推出的一档荐书栏目,会在每个周末跟大家见面。每期我们会精选一些图书,有的出自全球知名CEO的私人书单,有的是哈佛商学院的名师珍藏,还有来自哈评资深编辑的倾力推荐。总之绝对让你不虚此行。

     我们还建立了专门的分享社群——哈评同学会,在这里,你不仅能够了解更多关于商业管理的独到思考和见解、与众多“同学”互相学习、一起进行思想碰撞,还有机会获得诸多独家福利。

     如果你想加入进来,请添加小佛爷的专属微信(13021067876),介绍一下你所在的区域和职业信息,经过小佛爷的邀请就OK啦。等你来啊~

     另外,你们可以对于本期荐书,你有什么想法?下一期你最想读到什么主题的书?可以在留言区说出你的想法。

    

     公众号ID:hbrchinese

     长按二维码,订阅属于你的“卓越密码”。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哈佛商业评论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