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华有限,也不要服用“文化保健品”
2019/1/31 8:00:00HBR-China 哈佛商业评论

    

    

     互联网反转的速度真可怕,头天晚上刚被《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刷屏,第二天立马就是一波各大公号的打脸文,我真的有点心疼第一批转发《寒门》一文的朋友,他们是真的相信也真的被感动了,许多人写下了关于理想和初心的真挚感悟。然而就像2018年末,罗振宇的演讲被嘲讽为中年人的权健一样,2019年初这篇才华有限青年的爆款文被迅速标注为年轻人的“文化保健品”。

     我并不觉得转发《寒门》好笑,也不觉得转发打脸文章高级,我对“文化保健品”这话产生了兴趣,就像真的保健品一样,它们夸大功效,在传播上极尽能事,收获远远大于自身实际价值。但这些保健品本身有时很难直接定义为假货,比如有神奇功效的牙膏,真的是牙膏;能治百病的鞋垫,真的是鞋垫。

     其实,真正考验我们是否有分辨是非能力的,不是辨别真假,而是发现那些是似而非的东西。

     扯淡,比说谎还可怕

     2005年,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哈里·G. 法兰克福出版了《论扯淡》凭借这本On Bullshit,他成为亚马逊十大畅销作家之一。 中文版介绍中这样说:法兰克福在《论扯淡》里,劈头就是一句结论:在我们的文化里,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就是:有太多的人在“扯淡”。虽说扯淡无处不在,却没有一种学说,一个理论来剖析它。本书的主旨不在于提供一个理论模型来解析扯淡,而是探讨现今社会何以充斥着言不由衷的扯淡。文中,作者以哲学的辨证方式,开宗明义地区别了“扯淡”与“说谎”。扯淡不是说谎,却是真理最大的敌人。因为说谎的人知道何者为真,却讲的是假话。而扯淡的人既不关心何者为真,也不关心何者为假,只在乎自身利益。这种认为无论事实真相如何都没有差别的态度,就是扯淡的本质。法兰克福在书中将矛头直指当今社会,他指出,靠扯淡来搪塞、敷衍、扭曲、误导遂成为权宜之计,更有蔚为主流的趋势。

     可以说,不关心何者为真,何着为假,只在乎自身利益,非常贴切地形容了“文化保健品”的本质,如何区分事物本质和带有导向性的叙述?《哈佛商业评论》出版社高级编辑杰夫·基欧最近一篇文章《学会批判性思考,你才不会受“聪明的骗术”摆布》一文中,介绍了这个领域在2017、18年度最新出版的3本新书,读者不妨回顾一下。

     谬误不是错误的,它是毫不相干

     但但凡批评《寒门》一文,就是对的吗?心理学者Jeremy E Sherman 博士在他写给本刊的文章《什么才是真正的“批判性思维”?》 中指出,人们在学习批判性思维时,接触到的第一件事就是“谬误”, 人们通常认为“谬误”暗示着论点的错误,事实上,这个想法本身就是错误的。谬误不是错误的;它是软弱的、毫不相干的。因此,作者提出:谬误谬误”(The Fallacy Fallacy)这样一个假设:一个人若提出无力的论点,它就是一个错误的论点;而一个人若提出一个错误的论点,那么这个论点所支持的立场就是错误的。

     例如,如果你说唐纳德·特朗普对于移民的立场是错误的,因为他又贪心又卑鄙。那么,就会有人指责你说,你这是在使用“诉诸人身”(ad hominem)的谬误,因为你说“由于他是坏人,因此他的立场是错误的”。

     这是近乎矛盾的,因为这就像是在说,“你是没有说服力的,因为你在诽谤别人”,而这种说法本身就是在诽谤别人。

     事实上,特朗普是否贪心又卑鄙,跟他的移民政策毫无关系。这就是谬论的重点:谬论是“非指标”,它不能指明支持立场的对错。

     贪心、卑鄙的人也会支持好的立场。你不能单凭判断论述者的道德品格,判断立场的好坏。而且,你不能在任何论据不充分的基础上,区分一个立场的对错。

     2018年互联网掀起了一场新的浪潮——群嘲,许多人好像一下子具备了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特别喜欢跟风嘲讽,但跟风本身难道不就是一种缺乏批判性思维的表现吗?我喜欢这个“谬误谬误”假设,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不要在避开了一种文化保健品的同时,一不小心又被另一种保健了。

     李源 | 文

     李源是《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编辑总监。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哈佛商业评论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