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中餐"
2017/8/6 科普助力大健康

    

    

     李太是一位极为贤惠的夫人,相夫教子不亦乐乎。但常常为买什么菜,做什么菜而伤脑筋。得知苏伯母是营养学教授,特意上门请教。

     受访专家

     中山大学营养系教授 苏宜香

     原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

     原广东省营养学会理事长

     “民以食为天”,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面对琳琅满目的市场,如何合理选择食物,并搭配好一日三餐的确有学问。

    

     按中国居民“荤素搭配”的饮食习俗,荤菜的选择尤为重要。我们通常所说的肉类包括多种动物食物,如畜肉、禽肉、鱼和虾类等水产品。食物的优点在于,可供给人体能量、优质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还有脂肪,总体而言,肉类蛋白质营养价值比较高,口感丰富、饱腹感好。下面来说说肉类。

     畜肉(猪肉、牛肉、羊肉),含蛋白质15~20%,必需氨基酸种类和含量都不错,能补充植物蛋白质缺乏赖氨酸、蛋氨酸的缺陷,经适宜方式烹调的各种肉类,有丰富的口感,进食后有比较持久饱腹感。畜肉含丰富血色素铁,是膳食铁最好的来源(特别是对铁需要高的人群,如孕妇,乳母和儿童),畜类肝脏还富含维生素A,B组维生素,前者为视功能、免疫功能所需,后者是能量代谢必须的物质。

     但畜肉也有值得注意的营养问题。其一是不同部位的畜肉脂肪含量不同,如肥猪肉含脂肪90%,五花肉35%,里脊肉7.9%。其二是不同畜肉的脂肪饱和程度不同,其中以牛肉、羊肉的饱和脂肪酸最多,过多摄入脂肪和饱和脂肪容易引起肥胖、心血管疾病等。

     禽类,指鸡、鸭、鹅、鸽、鹌鹑等的肉类。其蛋白质营养价值与畜肉大致相同。与畜肉不同是,禽类脂肪含量低,约9.4%,并主要集中在皮肤和皮下组织,其中饱和脂肪酸含量较畜肉低,常选择禽肉作为盘中餐,比吃畜肉更利于健康。

     鱼类的肌肉含蛋白质15~20%,因其肌肉纤维短、细滑,比畜肉、禽肉更易于消化。更重要的是,鱼类脂肪含量仅为1~4%,其主要成分是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如20碳5烯酸EPA和俗称脑黄金的DHA,在海鱼体内二者占总脂肪酸的80%,EPA具有降低血脂、防治冠心病的作用,而DHA为胎儿、婴儿大脑及视网膜发育所必需。因此,肉类食物选择时,鱼类应是首选。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核心推荐“吃适量的鱼、禽、蛋、肉”,其中适量每周吃水产类280~525克,畜禽肉280~525克,蛋类280~350克;平均每天摄入鱼、禽、蛋和瘦肉总量120~200克。

     “荤素搭配”的素菜的选择也有学问。蔬菜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叶菜,如白菜、苋菜、菜心等,瓜茄,如青椒、黄瓜、西红柿等,和根茎类,如土豆、胡萝卜等。总的说来,蔬菜是饮食中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的主要来源。蔬菜可提供的维生素主要是维生素C、胡萝卜素、叶酸等。维生素C、胡萝卜素、叶酸在黄、红、绿等深色叶菜中含量较高。绿叶蔬菜的矿物质含量也很丰富,但某些蔬菜(苋菜、菠菜、通心菜等)中的草酸会影响其吸收,烹调这些菜时,应先经开水漂烫,以去掉草酸,可提高钙的吸收率。此外,蔬菜提供的膳食纤维具有促进肠蠕动,利于通便,降低或阻止胆固醇的吸收,延缓血糖吸收等作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第三条核心“多吃蔬菜,其建议的蔬菜摄入量每天没人500克(1斤),其中叶菜300克,瓜茄200克。根茎类蔬菜含有较多淀粉应纳入主食的能量核算。

    

     编辑:柯丹

     科普助力大健康

     科普医学知识,助力全民大健康!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科普助力大健康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