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猛于虎,它就在你我身旁
2020/9/11 10:07:00 科普助力大健康

    

     2019年末著名影视男星高以翔在浙江卫视录制节目时猝死的消息引起轩然大波,很多人无法将高帅富,爱运动、爱健身的肌肉男与猝死联系到一起。可是,“猝死”,乍一听好像离我们特别遥远,但事实上一点都不远,它随时都可能在我们身边发生,仅2019一年媒体报道的就有10余位中青年医师发生猝死。平时看着身体好好的我们,为什么会猝死?其实猝死发生前,身体可能早就给你发出“求救信号”了。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严肃的话题。

    

     什么是“猝死”?

     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平素身体健康或貌似健康的患者,在出乎意料的短时间内,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即为猝死”,其特点是骤然发生、快速和不能预期。注意,“猝死”一定是因“自然疾病”死亡的,这是区别于意外死亡的最重要一点,身体上本来就存在的疾病才是猝死的“真凶”。这些疾病要么早已存在,但没有明显症状而被忽视;要么就是疾病本身比较紧急,发作时很快死亡。从发病到死亡多长时间才能认定为猝死呢?目前尚无公认的统一标准,有人认为从发病至死亡的时间可以为1小时、6小时、12小时或24小时之内。根据导致猝死的病因不同,可以将猝死分为心源性猝死和非心源性猝死。其中心源性猝死约占80%,最常见的病因是冠心病、肥厚性心肌病、冠状动脉先天异常、心肌炎等。据统计,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患者高达55万人。而非心源性猝死病因,包括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代谢性疾病、非冠状动脉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例如支气管哮喘、肺栓塞、急性脑血管病、主动脉夹层等。

    

     那么,哪些人更容易猝死?

     相关研究表明,下面的人群更容易猝死:1. 有猝死家族史;2. 患有心脑血管疾病;3.长期的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大量饮酒、过度劳累、肥胖、精神紧张、暴饮暴食、心情抑郁等。此外,猝死并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年轻人也极有可能发生。超过一半的年轻人猝死与过度劳累、大量吸烟、喝酒有关,尤其是过度劳累是诱发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因素。

    

     猝死前有哪些信号?

     猝死前,人的身体会发出求救信号吗?会。第一个信号:极度的乏力和疲惫感、濒死感;第二个信号:黑朦,即眼前或者说眼睛发黑;第三个信号:晕厥,即一过性的意识丧失;第四个信号:胸闷伴随有严重的恶心、呕吐、黑矇、出汗等症状。如果有上述症状,就要紧急呼救,及时就医。

    

     如何做才能预防猝死?

     猝死的主要病因为冠心病等心脏性疾病,主要诱发因素为长期疲劳、抽烟喝酒。所以,对于猝死高危人群,防范猝死应重点关注冠心病等心脏病和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定期体检,谨遵医嘱,科学及时治疗基础病,还有就是戒烟酒,合理运动。

     猝死急救“黄金4分钟”

     在猝死发生时,其中最为危及的就是大脑,其严重后果是以秒计算的:5-10秒——意识丧失,突然倒地;30秒——可出现全身抽搐;60秒——瞳孔散大,自主呼吸逐渐停止;3分钟——开始出现脑水肿;4分钟——开始出现脑细胞死亡;超过10分钟——可造成脑部不可逆损害,无法救治。因此,会有猝死急救的“黄金4分钟”一说。因此在发现有猝死情况时,应该第一时间启动心肺复苏,尽快恢复血液流动和供氧,并紧急拨打120请求救援。

    

     预防猝死,需要你我每一个人的共同行动!!

     作者:

     王敏,武汉同济医院急诊科&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湖北省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青年委员会秘书

     科普助力大健康

     科普医学知识,助力全民大健康!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科普助力大健康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