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供血不足,罪魁祸首原来是它!
2022/9/9 14:20:28 科普助力大健康

李俊,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武汉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主任。
湖北省病理生理学会周围神经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委员会委员、中国卒中学会复合介入神经外科分会委员会常务委员、湖北省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神经科学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颅神经疾病学组副主任委员、湖北省神经外科学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脑血运重建与脑缺血学组副主任委员、湖北省神经外科学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颅底肿瘤学组副主任委员湖北省病理生理学会神经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抗癫痫协会常务理事、湖北省脑血管病防治学会复合手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毕业后医学教育专家委员会外科专业组委员、武汉病理生理学会理事会常务理事、武汉市神经外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委员、武汉市医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武汉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武汉市医学会创伤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武汉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神经肿瘤学组组长、武汉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库专家、武汉市临床重点专科评审专家《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创伤外科杂志》编委;参编著作3部《颅脑损伤》、《小儿神经外科学》、《神经外科专业常见疾病诊疗质控管理精要》。

李俊·主任医师

“
武汉的杜爷爷
今年79岁,近几天突然感觉右手、右脚使不上劲,走路不稳,拿筷子夹不住菜,甚至连喝水的杯子都握不住,家人意识到情况不对劲后,赶紧将他送到武汉市中心医院就诊。
MDT团队
对患者全面检查

武汉市中心医院神经内、外科、超声科、影像科组成的MDT团队立刻对患者做了全面检查,发现患者的问题出在脖子上。原来杨爷爷左侧颈内动脉狭窄95%,几乎闭塞。情况紧急,杨爷爷可能随时会发生脑梗死。





- 左右滑动

更多图片 -
经过充分的术前评估,神经外科李俊主任团队为杨爷爷实施了左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术中探查发现,杨爷爷颈动脉内有大量钙化硬质斑块,同时斑块内出血伴大量,医生在显微镜下仔细剥离,顺利将厚厚的、坚硬钙化的斑块完全清除,原本重度狭窄的颈动脉重新恢复了通畅血流。手术后,杜爷爷恢复良好,右侧肢体乏力症状完全消失。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的最常见病因,多数的缺血性卒中是由颈动脉狭窄引起。
主要症状为一过性头晕、眼前发黑、一侧肢体短暂无力、短暂意识丧失、言语不清甚至永久性偏瘫等。


1
临床表现有哪些?
无症状型颈动脉狭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急性脑梗塞、认知障碍。
而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指既往6个月内无颈动脉狭窄所致的一过性黑懵、TIA、脑卒中及其他相关的神经系统症状,可只有头晕及轻度头痛等临床表现。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指患者既往6个月内有一过性黑懵、TIA、狭窄侧轻度或非致残行脑卒中症状中的一种或多种症状发作。
2
颈动脉狭窄如何诊断?
最简单经济的方法是颈动脉彩超,颈动脉造影。另外还有CTA、MRA、DSA、高分辨核磁等检查。
3
颈动脉狭窄带来危害的原因?
1、严重狭窄造成脑灌注减少
2、颈动脉粥样斑块脱落或斑块破裂形成微血栓脱落造成脑梗塞
4
颈动脉狭窄如何治疗?
首先控制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同型半胱氨酸、吸烟、肥胖以及不健康的生活习惯等,同时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及他汀类药物。然而颈动脉狭窄程度在50%以上伴随有临床症状或者狭窄在70%以上无论有无症状均应积极采取手术治疗。积极的手术干预可以有效减少脑梗塞的发生。
手术方法包括
1、CAS(支架置入术)

CAS不受狭窄位置限制,有微创优势,安全性上围术期卒中率接近CEA,缺点是受斑块性质限制、围手术期卒中率高、远期效果不清
2、CEA(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

CEA优点是直接切除斑块,目前仍是金标准,安全、有效、可靠,不受斑块性质限制同时远期再狭窄率低。缺点是有一般需全麻手术,同时相对来说对医生培养周期较长。
对于血管曲部病变、斑块高度钙化、软斑块、伴有新鲜血栓斑块、斑块量多、长距离狭窄、多阶段狭窄、偏心性狭窄、溃疡斑块、不能耐受双抗的患者来说,CEA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颈动脉狭窄日常生活?


清单
饮食
听从
医嘱
强身
健体
壹
/ 饮食
清淡饮食,多吃天然谷物类、蔬菜、以及富含纤维的食物,水果等。
贰
/ 用药
遵医嘱用药,不擅自停药,根据医生建议进行超声、CTA 或脑血管造影复查,定期检测血糖、血脂、血压。
叁
/ 生活
戒烟、戒酒,并加强体育锻炼。早睡早起,心情愉悦。还要努力把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温馨提示
如果您的年龄超过40岁,伴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长期吸烟、饮酒、有心血管病家族史等高危因素,一定要及早做颈动脉超声筛查,尽早弄清楚自己是否存在颈动脉斑块、狭窄。
如果您已经查出有颈动脉斑块、狭窄,则应尽快明确斑块的性质,评估颈动脉狭窄的程度,积极通过治疗或是生活方式的改变等,降低患脑中风的机率。
(图片来自网络)
策 划:万学炎 湖北省病理生理学会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秘书
责 编:高 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湖北省病理生理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
编 辑:秦 丹

往期推荐// 更多科普
暑期安全课堂 | 溺水防范与急救
卒中的识别、康复和预防,你知道吗?
要想睡的香,不觅仙方觅睡方

悄悄告诉你,
我们这里有全湖北省医疗圈各路专家大咖,
你们更期待谁的科普作品呢?
请留言告诉我们吧!
关注健康
关注我们

↓ ↓ ↓ 好习惯
关注、点赞、收藏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科普助力大健康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