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送爽降温日,接种流感疫苗正当时
2022/11/12 15:41:22 科普助力大健康

     李元林

     武汉市普仁医院儿科专业医师,从事儿科工作多年。熟悉儿科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擅长于呼吸道感染和过敏性疾病的诊治,熟练掌握肺功能检查在儿科的应用。

    

    

     流感小科普

     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对人类健康危害较重的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抗原性易变,传播迅速,每年可引起季节性流行,在学校、幼托机构等人群密集场所可发生暴发疫情。学校作为封闭的人群密集场所,与其他人群相比,学龄儿童的流感感染率最高。

    

     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推荐用于6月以上人群。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可以显著降低接种者罹患流感和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

    

    

     接种疫苗

     一、儿童接种人群及剂次建议

     流感疫苗安全、有效。原则上,接种单位应为≥6月龄所有愿意接种疫苗且无禁忌证的人提供免疫接种服务。

     6月龄-8岁儿童:首次接种或既往接种2剂次以下流感疫苗的6月龄-8岁儿童应接种2剂次,间隔≥4周;

     2020-2021年度或以前接种过2剂或以上流感疫苗的儿童,则建议接种1剂。

     9岁及以上儿童:仅需接种1剂

    

    

    

    

     二、接种时间

    

    

     通常接种流感疫苗2-4周后,可产生具有保护水平的抗体,6-8月后抗体滴度开始衰减。我国各地每年流感活动高峰出现的时间和持续时间不同,为保证受种者在流感高发季节前获得免疫保护,建议各地在疫苗可及后尽快安排接种工作,最好在10月底前完成免疫接种。

     免疫保护

     注射部位

     三、接种方式

     流感灭活疫苗的接种采用肌肉注射(皮内注射制剂除外)。大于1岁儿童首选上臂三角肌接种疫苗,6月龄至1岁婴幼儿的接种部位以大腿前外侧为最佳。流感减毒活疫苗的接种采用鼻内喷雾法,严禁注射。

    

    

     四、禁忌症

    

     对疫苗中所含任何成分(包括辅料、甲醛、裂解剂及抗生素)过敏者禁止接种。

     以下人群不建议接种流感减毒活疫苗:

     接种前48 小时服用过流感抗病毒药物者;

     2-4岁患有哮喘的儿童;

     因使用药物、HIV感染等原因造成免疫功能低下者;

     需要与严重免疫功能低下者进行密切接触的人群;

     使用阿司匹林或含有水杨酸成分药物治疗的儿童及青少年也禁止接种;

     有脑脊液渗漏(经口咽部、鼻咽部、鼻腔、耳朵等部位)风险的人群(如人工耳蜗植入史等);

     流感减毒活疫苗与其他减毒活疫苗接种应至少间隔4周。

     鸡蛋过敏不建议作为流感疫苗接种禁忌,患伴或不伴发热症状的轻中度急性疾病者,建议症状消退后再接种。为避免可能的药物间相互作用,任何正在进行的治疗均应咨询医生。服用流感抗病毒药物预防和治疗期间也可以接种灭活流感疫苗。

     流感疫苗与新冠病毒疫苗接种间隔应大于14天。

     A

    

    

     五、不良反应

     通过肌肉注射接种流感灭活疫苗是安全的,但也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流感疫苗常见的副作用主要表现为局部反应(接种部位红晕、肿胀、硬结、疼痛、烧灼感等)和全身反应(发热、头痛、头晕、嗜睡、乏力、肌痛等)。通常是轻微的、自限的,一般在1~2天内自行消退,极少出现重度反应。

    

     症状与体征

    

     儿童接种减毒活疫苗后报告的症状和体征包括流鼻涕或鼻塞、头痛、发热、呕吐、腹痛和肌痛等[1],多与第一次接种LAIV有关,并且为自限性。

    

    

     六、日常防护措施

     采取日常防护措施也可以有效减少流感的感染和传播,包括:

    

    

     1.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

     2.勤洗手,尽量避免触摸眼睛、鼻或口;

     3.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

     4.避免近距离接触流感样症状患者,流感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去人群聚集场所;

     5.出现流感样症状后,患者应居家隔离观察,不带病上班、上课,接触家庭成员时戴口罩,减少疾病传播;

     6.流感样症状患者去医院就诊时,患者及陪护人员要戴口罩,避免交叉感染。

     @来自医生的提醒

     参考文献:1.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组成员.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1-2022)[J].中国疾控中心,2021(1):245-249.

     (图片来自网络)

     策 划:熊 鹏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湖北省病理生理学会儿童重症专委会

     责 编:高 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湖北省病理生理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

     编 辑:秦 丹

    

     往期推荐// 更多科普

     熟悉又陌生的“发炎与消炎”

     按下葫芦又起瓢,冬季流感再作妖

     疲劳、胸闷还需警惕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

    

     悄悄告诉你,

     我们这里有全湖北省医疗圈各路专家大咖,

     你们更期待谁的科普作品呢?

     请留言告诉我们吧!

     关注健康

     关注我们

    

     ↓ ↓ ↓ 好习惯

     关注、点赞、收藏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科普助力大健康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