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我要的幸福,渐渐清楚
2019/5/28 7:00:00HDZGGW 慧灯之光网站

幸福,是有史以来人类一直在追求的东西。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反而失去了想象中的幸福。全球幸福指数的急剧下滑,让大家不得不去重新思考与审视:到底什么是幸福?该怎样去寻找幸福?
也许我们在佛学当中,能够找到一些方法。虽然这些方法不一定适合于每个人,但对根机相应的人来说,这些方法可以指导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或者在工作当中找到幸福,让日子过得更充实、更幸福、更有意义。

幸福是一种感受
什么是幸福?各位也许看过一本书,叫《幸福是什么》。书中汇集了全球155位大师探讨、谈论幸福的观点。譬如:幸福是稳定的收入,幸福是和睦的家庭,幸福是周游全世界,幸福仅仅是一杯水……林林总总、各说不一。
佛教认为,虽然通过这些途径,或许可以给我们带来一种幸福感,但幸福的本质并不是这些。
幸福的本质,实际上是我们内心的一种特殊感受。这种感受有时候和物质有关系,有些时候和物质根本没有关系。物质,只是给我们创造幸福感的一种因素或条件。它可以给我们带来暂时的安全感或满足感,通过这种安全感或满足感,就可能产生一种短暂的幸福感。我们可以把稳定的收入等作为幸福的来源或渠道,但这些都不是幸福。
既然幸福是一种感受,那这种感受的基础是什么呢?幸福感的基础,一定是满足感。满足感的基础,绝大多数是新鲜感。这几种感觉,都与自己的心灵有关系,而与外在的物质不一定有关系。


幸福在哪里?
简单而言,幸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来自于物质的幸福;另一种是物质以外的东西。在第二种幸福里面,有一种更超越的幸福,即在为了其他生命的幸福而付出的过程当中所感觉到的强大幸福,这也是大乘佛教的菩萨所追求的幸福。
有些人以为:佛教反对所有的物质享受,强制性地把人的所有欲望都控制住,一味强调苦行,并将其命名为幸福。其实这都是因为不了解佛教而产生的误会。佛陀告诉我们:用正当手段所积累的财富,或者因上一世行善积德而获得的福报,佛教徒也是有权利享受的,没有必要一味排斥。佛教也不否认,在某种程度上,物质会给我们带来幸福。此处要重点说明的是:不是所有的幸福,都来自于物质。佛同时也告诉我们:物质给我们带来的幸福,都是非常短暂的,是靠不住的。
我们普通人的心灵状况,有一个自然规律。它变化的方向都是一样的:首先,物质可以给我们带来幸福感。这个幸福感,建立在满足感的基础之上;凡是物质带来的满足感,又都建立于对物质的新鲜感之上。我们可以回过头去认真思考一下:任何一个物质,在新鲜感消失以后,无非就是审美疲劳。没有审美疲劳时,新鲜感能给我们带来满足感。在满足感的基础上,就能感觉到幸福。凡是新鲜感,过一段时间以后,就会消失,任何新鲜感都不可能保持到永久,只是新鲜感停留的时间长短不同而已。新鲜感消失的时候,满足感一定会消失,因为它的基础已经没有了。随之而来的,就是幸福感的不辞而别。
然而,人类在一生当中,都会认为自己在追求物质。而实际上我们在追求的,只是一种内在的精神感受而已。这都是我们自己始终没有发现,而被佛陀一针见血地指出的。
佛告诉我们:你们可以追求幸福,这是人类的权利,也是生命的权利,但物质所带来的幸福,是非常靠不住的。所以,在追求吃喝玩乐等物质幸福的同时,我们应该追求更崇高、更高端的幸福——来自于心灵,甚至来自于更伟大、更有意义的工作的幸福。


找到幸福的锦囊
我们该怎样去寻找幸福?其实,寻找幸福的途径和方法非常重要。如果方法错了,则一辈子都不一定能找到幸福。那么,方法是什么呢?
归纳而言,寻找幸福的方法,包含了三个“不要”,两个“应该”:

1. 不要攀比
越是喜欢攀比的人,越得不到幸福。举个例子,某个人本来有辆非常好的名车,但如果他喜欢攀比,那肯定在周围的人当中,会有超过他的人。如果那时不能淡定,又开始想办法暗中竞争,这样你追我赶该多累啊!攀比不是生活的必需,而很多的痛苦,却会从攀比当中产生。

2.不要虚荣
越是喜欢虚荣的人,越是心灵空虚。只能以这种虚荣来弥补心灵的空虚。心灵空虚,是非常大的痛苦。很多人非常有钱,却因心里空虚而生不如死,他的钱根本不能给他带来任何幸福。
很多人认为:有钱就会很幸福。但真正发财以后,却常常感觉不到想象中的幸福。比如,西方从20世纪50年代到2000年之间,物质收入已经翻了三番,但他们的幸福感不但没有增长,反而一直都在下降。所以,金钱和幸福是没有任何关系的,有时候再有钱,也不一定会有幸福感。

3.不要过度贪婪
佛不反对欲望,但佛告诉我们:虽然凡夫不可能没有欲望,口渴了想喝水,肚子饿了想吃饭,这些都是人类的基本生存需求,是人的本能,不可能没有。但如果欲望超标、过度,就会带来我们所不希望看到的结果:痛苦、失望、沮丧,等等。
我们可以问自己:幸福是怎么来的?失去什么东西的时候,就会觉得不幸福?这样一一追寻,就可以得出一个肯定的答案:如果不适当地管理、控制欲望,它一定会无限膨胀。毫无节制、无限膨胀的欲望,只会给我们带来痛苦。
凡是物质给我们带来的幸福感,都是有限的。而我们的需求、欲望,却可以是无限的。用一个有限的东西来填充一个无限的空间,这有可能吗?一辈子都不可能!不要说人的生命只有短短的几十年,即使能活到亿万年,也无法满足无限上升的欲望。甚至活得越久,欲望膨胀得越巨大,引发的痛苦就越深重。
所以,在面对欲望的时候,不能走两个极端:一个是试图断除所有的物欲;另一个极端,是任凭欲望无限膨胀,为了满足欲望,而竭心尽力、苦苦奋斗。辛苦一辈子,却在离开世界的时候,还是没有满足。最后只能带着抱怨和不满含恨而去,这是非常不划算的。

4.应该正视人生
不要把现实生活太过理想化,以为一切都很美好,没有任何危机意识,这样在面临生老病死和各种痛苦的时候,就会感到极大的失望。当无法面对的时候,就会走极端的路。所以,适当的危机感是战胜困难的必要装备。一旦发生任何意外,都能提醒自己:生老病死、悲欢离合,都是生命的自然规律,谁都不可避免、无法逃避,所以不要太过脆弱。生命当中,难免有很多的坎坷。其中有些是客观因素造成的,有些是自己过去造业所带来的,不管哪一种,都是无法回避的。只要有身体,就有生老病死。如果心灵太过脆弱,就会痛苦不堪。
所以,释迦牟尼佛永远都不会教我们如何逃避生老病死,而是给我们传授了很多面对生老病死的方法。

5. 应该调节心灵
调节心灵的最佳方法,就是修禅定。禅定可以在信仰的基础上修,也可以在没有信仰的基础上修。无论从佛教的角度来讲,还是从科学的视角来论证,禅定的力量都是如此不可思议:
美国科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实验的对象是学藏传佛教禅定的修行人。在实验室中,实验者一边用脑电波图测量脑波的变化;一边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测量脑部活动的位置。最后得出结论:通过禅修,不但能够短期改变脑部的活动,而且非常有可能促成脑部永久的变化。这就是说:通过禅定,完全可以断除人的焦虑、哀伤等很多负面情绪,创造出心灵的幸福感,甚至可以重塑大脑。
所以,无论是企业高层,还是其他工作压力很大的人,只要能每天晚上打坐二十分钟或半个小时,把一天在工作、生活中发生的所有不开心都过滤掉,这样就能保持比较好的心情,之后进入睡眠,就能达到调节身心的作用。心理学家说:冥想五分钟,可以达到一个小时睡眠的效果。所以,每天晚上打打坐,不仅可以调节身心,而且还能保持充沛的精力。
愿所有工作压力很大的现代人,在了知了幸福的本质和来源,拿到幸福的锦囊妙计后,不必放弃家庭、生活、工作,在享受物质财富与天伦之乐的同时,也能体验到来自心灵深处的幸福。

注:本文根据慈诚罗珠堪布相关开示编辑整理
素材来源:
《慧灯之光(九)》:《藏传佛教的幸福学》
推荐阅读
禅修,重塑你的大脑
你为什么不快乐——走进现代人的心灵危机
我这么幸福为什么还要学佛?
当遭遇生活压力和逆境时,你需要吹响反击的号角……
? END ?

【 官方网站:huidengzhiguang.com 】
【 慧灯之光禅修班公众号:HDZG_ZEN 】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慧灯之光网站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