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抑郁症时期:不开心也没关系
2023/3/3 21:00:00 果壳病人
本文是头条推送作者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和休息后的体会与感悟。
计划去专科医院看看的目标现在为止还没实现,但是自我感觉已经好了很多,不再一味追求平静,不再一心想要恢复到开开心心的状态。因为人本来就不可能一直处于开心的状态中,大概有情绪的生物都不可能一直处于没有负面情绪的状态中。
我依然会暴怒,但发作的次数少多了;也依然会周期性地莫名低落,不知道是否应该归罪于荷尔蒙。情绪虽有反复,大体上还算是往好的方向发展。
这一年,我参加了一些工作,不再无视父母的问话。生活过得颓废而普通,但我得到了一句直击灵魂的话语,它让我开始明白,很多时候伤害是自身带来的。

老师一句话,直击我的灵魂
那天,我发现孩子疑似遭受了校园暴力,一瞬间,这些年积攒的负疚感一下子涌上来,对自己无能的愤怒几乎撕裂了我。在情绪的漩涡里挣扎了两天,特别想带孩子离开这个地方。理智让我先拨通了老师的电话了解情况。
也是这个电话,给了我获得新生的转机。
老师说孩子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但今年开学以来进步很大,好像一下子长大了。老师还说:“你可能太着急了,有些事即使做到了也未必能达到你想要的结果。”
这句话瞬间使我千回百转,我想到了之前一直纠缠心中的执念:如果当初没有……如果当时这样……伤心,难过,不正是因为我觉得有如果吗?如果做了不一样的选择,结局仍是一样的呢?
后来事情磕磕绊绊地解决了,我尊重孩子的意愿并观察了两个月后,放弃了给她留级或转学的想法,她换了新同桌,也开心了起来。

一份简单的工作,带给我意想不到的改变
水蒸气形成雨滴是因为包裹了灰尘或者细菌之类细小的核,大概我的抑郁也有这么一个微小的核心,老师这句话击中了这个核心。此后,它似乎在我的潜意识里扎根,默默运行,一点一点微弱而坚持地消泯着我的戾气。
彼时,我正在做着一份薪酬很低但很有意义的临时工作,内容简单而过程繁琐,四个月的时间里我基本没有休过周末,有时还要忙到半夜,但是这个环境却给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改变。
与曾经的工作相比,这份工作很纯粹,很干净。每个同事都很和气,发现问题就大家一起想办法解决,所以即便工作强度很高,也没有让我生出不想干的念头。之前这几年打过的几份工,每天上班路上我都在琢磨怎么提离职比较合适,只有这份工作没有让我生出类似念头。
这份简单的工作给了我一定程度上的疗愈,尤其是同事间的关系让我感受到了未曾有过的舒服。也是这个时期,我发现自己出门不再需要一系列心理建设了。

一个朋友,成了我的心理咨询师
如果说那一句话触到了我内心深处的结,这份工作给了自己一个平缓地化解心结的环境,那么,还有一个人,及时地纾解了我的负面情绪。
这位朋友是个情商很高的人。我有一次暴走被他安抚下来,之后就渐渐习惯在情绪不受控制的时候打他电话,对方总能及时开解我。有一次他进了山,睡梦中接到我电话,往外走了很远才有稳定的信号,然后他就在一边挨冻一边被虫咬的情况下,气定神闲地陪我聊了一个多小时。当时我撑着伞坐在江边,缓过来后才发现天气有多凉,我说冷,他说自己衣服都没披上。这时我才知道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为我开导。他是真的怕我想不开,就像曾经劝人就医的我一样。

图片来源:Pixabay
上一篇文章,医生在点评里说,抑郁症患者需要家人朋友的支持和鼓励,我当时不以为然。因为我不是没有过支持和鼓励我的朋友,但最后他们都恨铁不成钢,说的狠话或许有善意的出发点,然而伤害性都比陌生人嘴里说出的高一万倍。我至少有两次自杀是发生在听到这些话之后。而且我身边也至少有一个很亲近的朋友陷入了抑郁症。在我看来,这个朋友能开解到我且没被我“祸害”,除了我们只有电话联系外,他自身的心理素质也是主要原因。

对待抑郁症,必须耐心
我得抑郁症的原因很复杂,导火索却很明确,我把它称为刺激源。在我看来,治疗抑郁症和治疗过敏差不多,首先要脱离过敏源,对我来说就是脱离刺激源,比如离开压抑的工作环境,放下那些不属于我的债务,然后进行治疗。我的治疗从药物开始,却未以药物结束,我还没有彻底痊愈,因为还在焦虑、还会暴怒,依然没有达到早先医生说过“一身轻松”的状态,那些药片也许不适合我的病症和体质、也许是我不够坚持,导致药效总是过于短暂,但不可否认它们在我最绝望的时候拉了一把,让我不至于真的“一黑到底”。
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在我擅自停药之前几个月,已征得医生同意开始减药,因为当时觉得已经快好了。只是减药不到一周又有了突发事件,那个刺激迫使我决心裸辞,也让治疗前功尽弃,那时候甚至觉得如果不脱离这个刺激源,我大概只有一条路可走。
裸辞后的大部分时间,我都躺着,任凭时间飞跑,用一种死的状态去对抗真正的死亡,就像被吸入黑洞的人,除了自己没人看见我走向死亡。后来我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自己开心才是最重要的。只有自己开心了,才有能力给周围的人带去快乐和温暖。也是出于这个原因,我起身做自己想做的事,接受人生中有一大部分时间都是无悲无喜的状态,许多事好像没那么纠结了。
接着一句话、一份工作和一个人,让我加速脱离了那种“死的状态”。现在看来,很像是最初病情好转,然后又受到刺激复发,之后时间和这三个因素帮助我恢复过来,而这其中,朋友扮演着“心理咨询师”的角色。
现在,我仍然既不确定自己是否真的痊愈,也不知道是否就是这些因素治愈了我,或者就是纯粹的回光返照,毕竟之前也有过短暂的“好状态”。只从最近来看,这三个因素确实帮助我回归了“正常”,不再问自己为什么不能平静,不再因自己的暴怒而愤怒,也不再感到窒息般的压抑,我的身体能动了,这很重要。
另外,写下这篇文章,是想对所有身患抑郁症的病友和身处逆境困境的朋友们说:不要急着动手,再等等,再等等,也许你就会发现自己真的想“活着”。抑郁症是慢性病,请再多点耐心。
个人经历分享不构成诊疗建议,不能取代医生对特定患者的个体化判断,如有就诊需要请前往正规医院。
作者:尘
编辑:陈新瑜

这里是果壳病人,专注讲述健康故事。
如果你有得病、看病的体验要分享,或者想讲讲自己经历的健康相关趣事,欢迎投稿至health@guokr.com

本文来自果壳病人(ID:health_guokr),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health@guokr.com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果壳病人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