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3年,这位大医生总结出2个经验!
2018/5/10 18:47:57 医学界智库

"创办医生集团3年了,从当时摸着石头过河到现在好像拨开迷雾见森林,我有很多话,想和大家说一说。"
来源 | 哈特瑞姆心脏之声
转眼间,哈特瑞姆心脏医生集团成立已经三周年了。从“电生理七君子”到60多名遍及全国不同领域的心脏专家,从一家落地医院到华北、华东、西南13家合作医院遍地开花,从当时摸着石头过河到现在好像拨开迷雾见森林……感觉有很多想说的话,想感谢的人和事。
在此,特将过去三年来砥砺探索出的几点主要经验和思考与各位朋友分享,欢迎您提出宝贵意见。

刘兴鹏
1
治疗方案如此众多,
如何给到患者最优解?
在过去一个世纪里,临床医学(西医)的分科越来越细。目前在国内某些知名大医院,仅独立成科的亚专业就有五六十个之多。
俗话说:术业有专攻,专病要专治。这种模式的好处显而易见,但缺点却也日益显现。比如,对于同一疾病而言,分属不同专科的医生们给出的建议往往大不相同,其结果是让患者无所适从。
前不久,我们集团的施海峰主任曾经在一个会议上举过一个形象的例子:“以房颤为例,患者看门诊,A医生说药物治疗就可以,B医生说外科手术最有效,C医生说射频消融创伤小疗效好,D医生说左心耳封堵不错,E医生说打断房室结装起搏器也可以……每位医生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出发,说得貌似都很有道理。”
坦率说,不要说患者本人和家属,即便是医生,想要弄清究竟哪项适合患者也颇费周章。但问题是,对于这位患者而言,究竟有无最优的治疗呢?
回答是: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有的。
之所以出现这种患者茫然不知所措的情况,是因为当下绝大多数大医院都没有常态化的、实施以器官或者疾病为单元的(譬如心脏中心、房颤中心等)、由多个不同亚专业医生所进行的多学科协同诊疗(MDT)。国内的现实是常态化的MDT诊疗始终处于雷声大雨点小的状态。

如何让有利于患者的MDT诊疗真正落地生根?医生集团无疑是一剂良方。
以哈特瑞姆心脏医生集团为例:成立之初,我们叫做哈特瑞姆心律专科医生集团,因为是由7位从事心律失常亚专业的心内科医生所创建。但我们很快发现,集团医生都是同一个亚专业的心内科医生不利于专业发展,于是成立一个月后我们便引入了集团第一名心脏外科医生——来自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的梅举主任。梅主任是国内房颤微创外科治疗领域的领军医生,他的加盟使得我们在永久性房颤内外科一站式杂交手术方面的工作突飞猛进。
过去三年来,围绕心律失常、冠心病、结构性心脏病、心力衰竭、高血压这五大病种,哈特瑞姆组建了五支心脏病MDT诊疗团队,团队成员涵盖心内科、心外科、心脏影像、心脏麻醉、心脏康复等心脏病不同亚专业的优秀医生,使我们有能力给予患者恰当的个体化治疗——始终以“看病”为第一出发点,综合评估患者的疾病类型、治疗意愿、合并疾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从众多心脏疾病解决方案中,为患者挑选更科学、合理的治疗措施。
2
如何实现大医院的医生既“卖汽车、
又办4S店”?
虽然现代医学进展日新月异,但绝大多数疾病仍无法根治。这意味着绝大多数患者都需要接受院外的慢病管理,而且这一需求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而变得愈发迫切。
然而,现状是在医疗资源丰沛的体制内大医院,绝大多数医生的绝大多数时间都处于“战时状态”,能够保证把住院患者治疗到缓解、手术少出并发症就已经很不错了,哪里有时间、有动力去管理院外的患者?有专家形象地将此局面比喻成“只卖汽车,不修汽车(4S店)”。
那么让平时工作相对不忙的社区医院的医生们负担起慢病管理工作如何?这固然是很好的初衷,发达国家的家庭医生也确实担负有这样的责任。但在国内,老百姓对社区或基层医生的业务能力普遍缺乏信任,使得这一设想有些一厢情愿。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哈特瑞姆心脏医生集团经过三年探索给出的答案是“大医院医生指导下的由随访护士驱动的慢病管理模式”。
在目前哈特瑞姆心脏医生集团的十余家合作医院里,每一家都至少有一名专职的、经过培训的随访护士。在医生的指导和培训下,熟练的随访护士能够处理来自患者大约90%的诉求,从而极大减少了医生们的工作量,增加了随访护士的工作成就感,更关键的是给接受管理的患者们吃了定心丸——他们知道,这名护士的背后就是了解他病情的大医院专家,通过这名随访护士,他们可以非常容易地找到当时给他们诊治的专家。
三周年之后,哈特瑞姆心脏医生集团的心脏病患者院外管理模式将从单纯的人力(1.0版)升级为人力+硬件(2.0版),为广大心脏慢病患者提供更全面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3
如何破解年轻专科医生培养以及
大专家间相处的困境?
作为一名资深的心律失常专科医生,回顾自己专业上的成长之路,我深为自己曾跟随国内外多位著名心律专家工作和学习而感到幸运,没有他们当年的言传身教和悉心指导,就没有今天的我。
但现况是国内各地有很多比我聪明、勤奋的年轻医生,他们因为得不到名师指点无法在业务上持续精进,加上专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刚刚起步,估计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年轻医生想快速提升需要依赖某种运气的现状仍难改变。
而哈特瑞姆心脏医生集团想的是,要立足合作医院把年轻人都培养起来。目前,我们的合作医院遍布华北、华东和西南多个城市,哈特瑞姆核心专家们过去门诊、手术等时都会手把手带教,希望快点把落地医院的年轻大夫带出来。不仅能真正为合作医院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心脏队伍,还可以免去我们自己的舟车劳顿。
哈特瑞姆心脏医生集团还有另一个自豪之处:虽然我们的专家团队主要由国内大医院的知名中青年专家所组成,但也包括多名已经退休的资深老专家(主要负责查房和门诊)和正在国外著名医院工作的优秀华裔医生(主要负责专科医生培训)。在专家团队内部,大家不仅能够快乐相处,而且彼此都从对方身上学习。我们能做到这一点,固然和从创立至今的集团文化和机制设计有关,也和我们有越来越多的平台需要有更多的专家去带队有关。
技术精、人品好、善合作是哈特瑞姆吸纳专家的三个标准,而专家一旦正式加盟,我们会努力为其提供一个优秀的平台,不仅让他们的潜力有空间充分地、高效地释放,更能通过团队配合使大家的能力形成了1+1>2的放大效应。
结语
其实,当前医疗体系所面临的实际困难远不止上面说的三个方面,而未来医生集团的作为空间更不止上面啰嗦的这几点。经过过去三年的探索实践,我和同事们的共识是,纵有再多困难,医生集团也要努力坚持下面两点经验:
其一,必须要有发自内心深处,对病人好的服务意识和真正过硬的医疗技术;
其二,医生的个体潜力不容小觑,但想要做出更大的成绩必须靠团队,即大家必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要做到这些,既有赖于医生集团的文化,又需要有很好的制度设计。
三岁看大。我和同事们都坚信哈特瑞姆心脏医生集团的明天会更好~

欢迎大家文后留言说感想,
如果你也有医院管理故事/感谢/心得,
请投稿:yxjtougao@126.com

医学界智库邀您做调研——
让我们更了解您,为您提供更有价值的内容
点击阅读原文,填写问卷

http://weixin.100md.com
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之建议、推荐或指引。文章版权属于原著作权人,若您认为此文不宜被收录供大家免费阅读,请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我们收到通知后,会立即将您的作品从本网站删除。
返回 医学界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