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平均反应时间只要12分钟!上海改善院前急救有诀窍
2018/8/4 21:56:32 医学界智库

     为节省院前急救资源,上海市率先分流非急救业务,为生命护航。

     作者 | 徐徐

     来源 | 医学界智库

     8月2日早上10点18分,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的调度室墙上的数据显示,今日已有2021人次电话呼入,当前受理数已经达到440车次,然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当前电话排队数仅有1人。

    

     图1: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的调度室墙上的数据在实时变化。

     据中心主任朱勤忠介绍:“2018年上半年全市出车40.3万车次,救治人数达36.5万人次。自入夏以来,中心市区每天的出车次数平均在1200次,全市每天出车次数高达2500次。中心的业务总量处于全国前列。”

     如此高强度、高需求的工作,上海市急救中心是如何实现畅通急救热线、高效利用急救资源的呢?一起来看看吧——

     分流五分之一,120热线更畅通

     在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的调度室24个调度席中,记者注意到有五个特殊的席位(见图2)。这些席位,属于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开通的“962120”康复出院专线。

    

     图2: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开通了“962120”康复出院专线

     调度室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以前的调度工作中,约五分之一的患者打120是因为行动不便、康复出院用车,这往往会占用120急救急救的报警通道,急需抢救的患者因为电话打不进来而延误了抢救时机。

     “962120”是根据与国际接轨的分层救护理念,为服务于康复出院的患者设置的唯一卫生专线。这条专线和“120”并行运作,分流五分之一的呼入电话,有效解除了“120”紧急急救报警通道的占用,实现了“120”成功减负。

     中心副主任顾阿荣表示,对于拨打“120”的患者,中心不再提供康复出院的服务。有需求的市民可以通过电话拨打“962120”提前一天预约该项服务。

     对于拨打急救专线的患者,中心不仅设置了康复出院专线服务,还实行分类救护。中心会根据患者的危重情况,将由非医疗机构送往医疗机构、急需医疗紧急救治的患者放在优先地位,其次是需要转院、转诊的患者。

     对于“962120”专线取得的成果,中心主任朱勤忠表示:“近期,中心120急救车平均反应时间(从呼叫120到急救车到达现场的平均时间)降至12~13分钟,较去年缩短了整整2分钟,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

     定向培养急救医生,急救“战斗力”不断提升

     我国人口基数大, 这意味着有大量患者需要进行急救, 相对应的是我国薄弱的院前急救人才队伍。针对河北的某项调查中,结果显示院前急救人才往往只才往往只占医院医护人员总数的13%左右, 急救人才实际数目只相当于标准数目的21%。

     但是在上海,急救医师人才不足和流失的问题似乎已经得到了有效遏制。今年上海市现有的院前急救医务人员910人,比两年前增加了近50%。其中109名医生是今年7月新入职的“小鲜肉”,既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临床毕业生,也有相当一部分是本地定向培养的急救医生。

     除了人才的扩增,上海的医疗急救培训模式也让人眼前一亮。在心肺复苏急救培训中心的高级模拟训练室,记者见到了正在接受培训“急救新人们”。他们正在模拟紧急抢救一名室速的昏迷患者(见图2)。

    

     图3:新入职的急救医生正在进行急救模拟训练

     据中心科教部副部长李明华介绍,该模拟系统可以完整还原急救时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模拟各种情况的抢救实景。

     李明华告诉记者,今年中心新入职的40多名急救医生,有16名来自于定向培养的医生。这些医生需要至少经过近7个月的培训才可能正式踏入急救的岗位,考核不合格的医生还需要重新培训。他说,“急救医生,意味着必须始终处于终生学习的状态。”

    

     图4:急救人员正在进行心肺复苏的培训

     随着急救队伍的稳定壮大,上海院前急救的“战斗力”正在不断提升,急救的服务质量也在不断优化。

     推进设备升级,全面提升急救能力

     印象中国产电影的救护车,只有一张简陋的担架,几名医护人员在旁边在旁边喊着“快快快”。实际上,救护车里除了担架,还有急救包、心电监护仪等仪器,但是担架多为铲式担架,至少需要两名医护人员才能抬动患者。

    

     图5: 救护车常用的铲式担架

     近两年来,全市逐年按计划增配高性能底盘救护车,目前新型急救用车的覆盖率已经达到了45%。新型急救用车不仅在安全性、稳定性、操控性和舒适性进行了升级,还新增了自动心肺复苏仪、楼梯担架等设备。

    

     图6:新型急救用车设备全面升级

     新增的楼梯担架,只需要一名急救员就能完成搬运的全过程,不仅缩减了人员配置,也有效节约了搬运患者的时间。

    

     图7:上海医疗急救中心使用的楼梯担架

     自《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实施以后,上海市的院前急救网络框架已经初见成效,当前全市拥有急救分站157个,正按照3.5公里半径服务圈和3万人一辆救护车配备标准的规划稳步推进。上海市下一步的计划是推进院前和院内的无缝对接,建设覆盖中心城区的电子病历,大力发展信息化。

     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的急救人员,既是一帮在和死神赛跑的人,也是2400万上海市民生命的守护者。两年半的时间里,上海成功实现了院前急救服务能级和保障水平的双提升。

     参考文献:

     [1]赵凯.院前急救人才队伍建设探究与对策[J].中国卫生产业,2017,14(36):191-192.

     - 完 -

     更多阅读

     国家卫健委点名!这44家医院要做党建表率

     豪掷25亿,上市药企拿下两家三甲医院!

    

    

     欢迎大家文后留言说感想,

     如果你也有医院管理故事/感谢/心得,

     请投稿:yxjtougao@126.com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学界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