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0]
2016/9/12 健康真相
前一段时间买到一本书,说的是成功和运气之间关系的事情,作者是美国知名经济学家,他认为,许多成功实际上运气,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阐述。这无疑让我们这些没有达到世俗成功标准的人找到一点安慰,虽然不那么理直气壮。
笔者认为,成功有3个因素:智力(天赋),态度,运气。这3个因素中,智力是与生俱来的,是遗传的,个体无法选择;运气也是无法选择的,随机的,当然善于抓住机遇是另一回事。人生唯一可以自我掌控的就是态度。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好的态度呢?似乎很难概括,但是态度是影响行为的根本原因,所以,从成功所需要的行为这个角度,也可以达到如何规范好的态度这个目的。行为是可以看见和感受的;态度也是,但是行为更直观,更简单。
以下这篇引用的删节文章让我眼睛一亮,因为它道出了成功行为的真谛:那就是超强度训练,或者叫刻意练习的程度。
世界上的成功并没有捷径。我记得10年前先声药业任总在一篇题为《远离平庸》(2007,2,1 可在文末点击阅读原文阅读该文)的文章中说:“我有一个习惯,就是平均每天看3篇观点不同的好文章,来源于《参考消息》、《经济观察报》、《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经营报》、《中国医药报》、《医药经济报》这几份报纸,坚持了12年。大家想想,我一共读了多少篇观点各异、令人印象深刻的好文章?他们的观点都成了我的沉淀,给了我多少宝贵的信息、知识和经验?” 这正是一种超强度训练。
笔者也有这样的体会:有了超强度训练,有了刻意练习,就没有攻不破的堡垒,即使面对一个新的知识领域。有一些班级的尖子生,智力也许并不非常好,但他们能取得较好的成绩、或者成绩大幅度提高,正是有意无意地践行了这样的刻意练习。
心理学家Ericsson的研究发现:决定伟大水平和一般水平的关键因素,既不是天赋,也不是经验,而是"刻意练习"的程度。那我们怎么做才能通过“刻意练习”达到专家水平呢?请阅读以下文章,节删自公众号李叫兽(id: Professor-Li),作者李靖。百度上也有相关可“刻意学习”(deliberate practice)主题的文章,例如http://www.koreabt.com/roll/44cclec620160322c6n441593683.html
首次提出“刻意练习”这个概念的是佛罗里达大学心理学家 K. Anders Ericsson。这套练习方法的核心假设是,专家级水平是逐渐地练出来的,而有效进步的关键在于找到一系列的小任务让受训者按顺序完成。这些小任务必须是受训者正好不会做,但是又正好可以学习掌握的。完成这种练习要求受训者思想高度集中,这就与那些例行公事或者带娱乐色彩的练习完全不同。“刻意练习”的理论目前已经被广泛接受。
一、 如何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
有人说主要靠经验,有人说靠天赋,但是大量的研究发现:不论是经验还是天赋,都不是成为专家的关键因素。
经验并不能让你成为专家。任何一个工作10年的人都很有经验,但是他们大部分并没有做到领域内专家。NSEAD商学院有一项研究发现:比起只有少量经验的人,大体而言,更有经验的管理者并没有产生高效的效果。
天赋也不能让你成为专家。即使在国际象棋这样的"高脑力活动"中,研究发现,国际上一些排名靠前的大师,甚至在天生智力上低于普通人。
那么什么决定了一个人可以成为顶尖的专家,并且做出领域内的卓越成就?心理学家Ericsson的研究发现:决定伟大水平和一般水平的关键因素,既不是天赋,也不是经验,而是"刻意练习"的程度。
刻意练习是指为了提高绩效而被刻意设计出来的练习,它要求一个人离开自己的熟练和舒适区域,不断地依据方法去练习和提高。
比如足球爱好者只不过是享受踢球的过程,普通的足球运动员只不过是例行惯事地训练和参加比赛,而顶尖的足球运动员却不断地发现现有能力的不足,并且不断以自己不舒服的方式挑战并练习高难度的动作。而这种刻意练习的程度,而不是单纯的工作经验,真正决定了顶尖大师和一般职员的差距。
有的人有10年工作经验,但是大部分时间都在无意识地重复自己已经做过的事情(即所谓一个经验用10年),真正刻意练习的时间可能10小时都不到。有的人只有2年工作经验,但是每天花费大量额外的时间做刻意练习,不断挑战自己完成任务水准的极限,用于刻意练习的时间可能会有1000小时。
所以,为什么有的人工作10年,仍然不是专家,而有的人2年时间,足够表现卓越?表面上看是10年和2年的差距,实际上是10小时和1000小时的差距——因为真正决定水平高低的,并不是工作时间,而是真正用于刻意练习的时间。
这就导致了,一部分人只是在无意识地增长经验,在35岁之后就感叹力不从心;而另一部分人通过大量的刻意练习,逐渐用更快地速度达到顶尖水平。更可怕的是,随着商业环境的变化(比如移动互联网经济),整个社会正在迅速拉开顶尖水平和二流水平的差距。
二、如何刻意练习?
在过去,如果你羡慕邻居公司有个一流的销售员,每个月能拿100W的订单;不用担心,你只需要雇佣10个二流销售员就完了——反正质量差距可以用数量差距来弥补。
而现在,如果通过互联网文案来营销,1个一流文案所创造的价值,1000个二流文案都无法弥补。再比如商业战略,一个顶尖战略专家1天创造出来的价值,可能是一个对战略似是而非的人一辈子都无法创造的。
当数量越来越难以弥补质量的差距,“顶尖水平的专家”就会变成越来越稀缺的资源。所以,通过刻意练习来逐渐成为顶尖水平的专家,就变得越来越重要。
那么如何刻意练习?
假设你现在在从事任何一个领域,同时找到了一系列的教材、任务,如何开始呢?
1 避免自动完成
自检问题:你今天的工作,是有意识地刻意提升,还是在自动完成?
比如一开始学习驾驶的时候,你会去刻意地记忆如何换挡、如何刹车,当遇到情况需要刹车的时候,你就会回忆起刹车的要领(比如既要踩离合,又要踩刹车),并且在头脑中执行这个要领。然后,随着练习的增加,你做这些事情会越来越熟练。直到到了某个时刻,你遇到情况就会立刻刹车——这个动作是自动完成的,你根本意识不到自己是如何刹车的。一旦进入了这种“自动完成”的状态,我们对驾驶技术的改善将会不断降低并最终停止。
而真正想要达到专家水平的车手,从来不允许自己进入这种“自动完成”的状态——每过一个弯,他都会刻意去思考刚刚过弯用了什么技巧、表现得怎么样、应该如何提升。
对于每一项工作,大部分人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都会逐渐进入“自动完成”的状态。而真正想要成为高水平专家的人却在极力避免这种状态。
比如跟客户打电话沟通合作,大部分人的做法是:拿起电话,告诉客户我们的需求和报价。毕竟这件事已经做过了无数次,之前做的也都OK,早就进入了“自动完成”的状态。而优秀的人却会刻意避免这种“自动完成”,他们最担心的就是自己“无意识”地完成了这个工作。
在拿起电话之前,他们可能先问自己:上次我做类似的事情,有什么做的不够好的地方?哦,对了,我表达逻辑有问题,让客户半天都不知道我在讲什么。还有,我记得上次沟通后我曾遗漏了细节,忘记跟客户讨论。
怎么办呢?逻辑问题的话,我首先练习“结论先行”这个原则吧,这次先练习一下。遗漏细节的问题,记得上次看过一个《清单革命》,我这次就开始练习每次沟通之前列一个任务清单,这样就不会遗漏了。
在打电话过程中,他可能边打电话边有意识地去训练自己的技巧(比如训练“结论先行”)。结束电话,他可能会想一下:刚刚是不是有效训练了沟通技巧?还有哪些可以继续提升的?我还用了什么技巧?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日常工作的所有事情,不论是沟通客户、改个公关稿件还是写一段文案,我们总是缺乏动力去超越自身极限,把事情做得更好一些。
随着经验的积累,我们只不过是越来越熟练自己已经可以做到60分的东西,越来越可以自动的维持过去的水平,但是永远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顶尖专家。
这就是为什么大部分人在某个岗位上5年之后,就陷入了能力增长的瓶颈——因为他已经做到了60-80分,已经做得比周围人好,已经可以满足职位的要求。他们每天就是按照“自动模式”发邮件、沟通电话、管理文件,很少进一步去精进自己每天的工作。
但是有的人却不满足于这一点,他们在把领域内的事情做到95分的时候,还不允许自己进入“自动完成”状态,非要刻意学习各种新能力,把它做到96分、97分、98分……即使,这个职位对他的要求只有80分。
其实即使职场上最简单的“发邮件”“沟通电话”都有很多技巧、有很多可以提升的地方。这些基础任务所有人都可以做到60分,但如果你想成为专家,那么在其他做到60分后进入“自动完成”模式时,你的机会来了——你要做的是精益求精,利用任务刻意练习刚学会的知识,避免自己进入“自动完成”模式。
2. 离开舒适区
自检问题:你现在正在做的事情,是否离开了你的舒适区域,让你觉得需要付出额外的学习和努力才能做好?
人在面临任务的时候,心理上有3个区域:
舒适区——做能力范围内的事情;
学习区——稍微高出能力范围;
恐慌区——远超现有能力范围。
而刻意练习,就是想办法更多地让自己停留在“学习区”,想办法寻找难度高出现有水平的工作,或者使用自己仍然不熟练的技巧。而长时间停留在舒适区,能力基本上很难成长。
就足球来说,这就是为什么一个非常有天赋的足球爱好者,在场上的水平永远比上一个接受过专业训练的足球运动员(即使他天资平庸)——他们长时间停留在舒适区。足球爱好者纯粹为了乐趣而踢球,他们享受踢球的过程,他们渴望的是下班后去足球场拔脚怒射、排解郁闷。所以他们停留在舒适区,按照自己熟悉的方式,踢着让自己舒服的足球。而优秀的足球运动员可不是这样,他们经常在不舒服的位置踢不好踢的球,他们被教练要求增加训练量(比如昨天是10次50米加速冲刺射门,今天要30次50米加速冲刺射门),他们被要求今天专门训练左脚踢球……这一切任务,都不会让我们舒服,因为很难轻易做到。
但这的确是长期提高能力的必要条件——离开舒适区,进入学习区。
你可能对自己的领域很感兴趣(比如你热爱文案或者热爱商业分析),但是相信我,在任何一个领域内的刻意练习本身,都毫无任何兴趣可言——因为那意味着你需要经常去做自己不能做的事情,并且经常遇到失败、挫折。
比如,对文案感兴趣,有空的时候看看文案书、看看创意文案合集、看看李叫兽写的文章,这很放松和有趣,但是这和专业的文案练习是两码事。在刻意的文案练习中,你找到一个很难完成的任务(比如20字以内解释清楚产品是什么,同时解决消费者偏见问题、能够给读者记忆力、能够强化品牌、能够区分竞争对手……)为了完成这个“离开舒适区”的任务,你需要用上几乎所有的文案技巧,比如“巧妙利用基模”、“指向读者利益”、“建立反差”、“附着在大众情绪上”、“策略上扬长避短”、“寻找极端且高频的使用情景”……然后经过大量的修改、反思,再比照优秀的文案……这绝对没有任何舒适的享受和轻松的乐趣。
同样,业余歌手练习歌曲的时候非常有乐趣和放松,当做排解压力的方式,这和专业歌手非常紧张和困难地挑战一个高音是两码事。
任何专业的刻意练习都意味着离开舒适区——学习大量的知识,寻找困难的任务,用着自己不习惯的方式大量训练。
3. 牺牲短期利益
自检问题:有多长时间,你没有为了训练而牺牲短期绩效?
绝大多数刻意练习,都意味着短期效果的下降——因为你在用自己不熟悉、不舒服的方式做事。
比如你本来从用笔写字切换到键盘打字,一开始肯定是绩效降低的——估计刚开始你一分钟只能打5个字。但是持续地练习之后,最终你可以一分钟打80字,而这是写字永远也赶不上的速度。
所以,如果总是追求短期绩效,总是追求这次能够把活尽快干完,就很难有刻意练习的机会。
4. 大量重复性训练
自检问题:你在多大程度上,对某一项能力进行了大量重复性训练?
练习和实战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对专项能力重复性训练的程度。
在实战中,我们是用到所有的能力来完成一个职责——比如如果你是市场人员,你可能在一天内需要用到构思创意、检查策略、沟通乙方、撰写邮件等十几项能力。刻意练习,则往往是在一段时间内集中训练少数能力——比如你刚学习了“扬长避短”的战略思维技巧,就要试图在所有任务中锻炼该能力。
而单纯的实战其实并不能持续地提高一个人的能力——没有一个足球运动员是每天的内容就是参加比赛。相反,足球运动员大多数时间做的事情和参加比赛毫无关系,比如一个球员可能会花费一整天的时间练习40米外的右脚任意球;另一个球员可能整周只是在做小腿力量的训练。
要想在某些领域刻意联系并最终成为专家,就需要对某些关键技能进行细分,并且进行大量的重复性训练。
5. 持续地获得反馈
自检问题:在我想刻意练习的领域,有哪些方法可以让我得到反馈?
反馈是指任何让你知道自己现在做的有多好,以及距离理想目标有多远的方式。
比如一个练习任意球的足球运动员,反馈方式就是看看这一脚下去,能不能直挂死角。没有反馈的练习,就相当于没有球门,对天射门练任意球一样——无法通过结果来纠正和诊断自己的学习。
所以,在你的刻意练习计划中,一定要加入持续的反馈。
除了自我检查等方式,还有的反馈就是提供一定的外部激励。刻意练习并不是一件轻松有趣的事情,如果缺乏反馈和激励,很少有人能够长时间坚持下去。
三. 为什么通往杰出和卓越成就的道路非常明确(比如使用刻意练习),但是只有少数人选择这样走下去?
因为上面讲到的大多数方法,都与我们的本能相违背——比如大脑会自动把熟练工作归到“自动完成”,而不是继续刻意提高。
使用“刻意练习”,就意味着你经常无法轻松地完成工作、无法轻松地读书,意味着你高度集中精力,意味着你需要不停地思考、总结、反馈,并且做自己不习惯、不舒服和反直觉的事情。
刻意练习是成为顶尖专家的必要条件,如果你做的事情和上面讲的没有关系,你就永远也成为不了顶尖专家——不论你有多大天赋、多久的经验和多大的梦想。
但是一旦你长时间至少在一个领域进行了刻意练习,你最终取得的成果将是非常巨大的,
其中包括:碾压并且秒杀你的大部分同行;远超同龄人的远见卓识;不断接近的伟大成就……
延展阅读
关注本公众号并回复[ ]中的数字查看其他文章,或直接点击阅读
学习相关文章
[318]孩子的幸福,毁于控制
[312]摈弃这11件事,即可如释负重,倍感轻松
[283]找工作,请记住这11条
[274]你一定不清楚自己的性格优势
[238]高情商人员的5个习惯
[229]90岁高龄女士的50条人生经验
[140]研究发现,学习成绩62%是可遗传的
[133]不管生活发生了什么,为什么我总能保持如此平静?(附电子书下载)
[125]面对困境进行决策时的4个原则:避免错误决策
[086]关于金钱和幸福,您应当知道的6个方面
-----------------------------------------------------------------
关注健康真相,指导健康生活
“健康真相” (微信号healtruth)致力于提供
基于科学研究的医学及健康信息,
是帮助用户进行自我健康教育和管理的
唯一大众健康公众号。

长按自动识别二维码
点击“阅读原文”,阅读《远离平庸》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健康真相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