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论 | 学习是一种能力
2016/9/5 和君商学

     唯有进化值得信仰

     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但我们也得承认,这同时也是一个喧嚣的时代。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大波有志青年涌入创业大潮;技术变迁,商业变革,一大批传统企业寻求转型升级;然而,商业毕竟是商业。泡沫过后,凯撒的仍然回归凯撒,赛场能够留下的玩家,极其稀少。

     不是互联网企业淘汰传统企业,也不是传统企业淘汰互联网企业。而是新商业淘汰旧商业,没有什么企业注定能赢。所谓的互联网企业和传统企业,都必须要面对这个时代的瞬息万变。再大的优势,也干不过趋势”。

     趋势之下,真正能够持续成功的企业,一定是能够持续进化的企业。

     能不能持续进化,取决于你能不能拥抱变化。拥抱变化的能力,已然成为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拥抱变化本质,就是学习力。

     在一个不确定的时代,要解决不确定的问题,必须具备这种能力。

     所有持续获得成功的企业,都是一个能够不断拥抱变化的企业;所有持续获得成功的企业家,都是一个能够不断进化的企业家。

     唯有进化值得信仰,唯有学习方可进化。

     学习是一种能力

     同样一个学校毕业,为何十年之后大家成就迥异?同样入职一个企业,为什么五年之后有人成为骨干,有人依然原地踏步?

     尤其在今天这样一个碎片化媒体的时代,不是你关注了多少微信号、看了多少文章就意味着你掌握了什么知识,有时恰恰还相反。当你没办法有效甄别并及时内化为自己见识的时候,大量信息对你造成的反而是干扰。

     大数据时代,最关键的能力不是数据采集能力,而是数据甄别与数据处理能力。

     学习的本质,也是不断的采集信息、筛选信息、处理信息,进而内化为功力。

     学习价值观

     学习一项新鲜事物,我经常秉持的三点原则:

     1、观点源于立场。

     每个人阐述一个观点必然折射出其所处的立场,俗称“屁股决定脑袋”,那么我们吸收的时候就必然要搞清楚其背后真正的目的是什么,他讲这个观点有何指向。

     比如说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自媒体人用比较夸张的标题或者文字来博人眼球,其核心目的就是博人眼球,观点正确与否已经不是第一位了。很多时候的争辩是源于概念定义不一致或者所处立场不一致,也就没必要大惊小怪了。

     2、方案基于人群。

     每一种解决方案都只能适用于一类人群。我们又不是空气和水,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方案尤其自身的局限性。

     以我写作的《互联网思维独孤九剑》来说,一开始我就明确了我的目标人群是传统行业的企业中高层,所以尽量用通俗易通的语言来呈现。

     当有人吐槽写的太浅的时候,我更多的是付之一笑,我知道我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我们吸收别人观点与方法的时候要注意,只要适用你就好,别管别人怎么说。人有差异性,方案有局限性。

     3、思辨胜于执行。

     接受一个新的案例或者观点,所带给你的独立思考,远比如何用好重要得多。在这混乱的年代,各种商业现象让人眼花缭乱。

     你怎么看小米?是不是营销过度?是不是擅长炒作?是不是供应链薄弱?是不是没有核心能力?你又怎么看海尔?强化管理而疏于产品?张瑞敏个人作秀?组织变革过度?

     雷军不是神,张瑞敏也不是。小米不是做什么都能做好,海尔转型也并不是一帆风顺。那就不需要学了吗?学的不是他们的动作,而是他们的思考逻辑。互联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接受互联网。互联网颠覆也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的浅薄理解。对手强大也不是太可怕,可怕是我们雾里看花、走马观花。你觉得雷军、张瑞敏混到这个段位不知道产品重要吗?你的独立思考能力在哪里?

     关于互联网思维这词,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你怎么理解?

     你还在纠结于有没有互联网思维?你还在感叹所谓“互联网思维”那些案例已成过眼云烟?

     捧的有捧的立场,杀的有杀的立场。就怕你没立场,不知道该信谁。没有独立思考能力有时候是一种悲哀。黑稿红稿你不必关心,你最应该关心的是你吸收了什么。

     每一个成功的企业都是阶段性的成功,每一个企业的成功都不可复制,但是每一个企业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我们不能因为摩托罗拉、柯达没落了就否定当年学习它们的价值。同样,我们也不能因为小米、海尔的成长过程中出了问题,就一棒子拍死“参与感”、“人单合一”这些优秀的方法论。

     我们向每一个优秀企业的学习,都要具备一种时空观。时间上,要看其发展阶段,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对应的方法论侧重点不同;空间上,要看其产业特性,不同的产业价值链条所对应方法论侧重点也不同。只有抽象到背后层面,你才能看到规律。个案永远是个案,但规律永远是规律。

     学习方法论

     1、学习固然很重要,如何学习更重要!

     我始终认为,决定一个人水平高低的因素,绝对不是其年龄、教育背景、职业背景这些标签,而是其背后的思考角度、思考深度与思考密度。

     2、做好知识内化需要三种能力:

     (1)结构化(思考角度),庖丁解牛,条分缕析

     (2)本质化(思考深度),大道至简,深入浅出

     (3)高频化(思考密度),快速内化,构建认知

     比别人更快地完成进化,就比别人有竞争力。有时候,快就是一种壁垒。这三种能力,是非常关键的能力,决定了你的学习效果和速度。

     3、再谈谈我的学习过程:

     1)碎片采集。

     在“手机变成人体器官”的年代,我们有非常多的接收资讯的碎片化场景。但这并不是合适的学习时机。很多时候微信上的文字,你大概扫一眼感觉像是记住吸收了,实不然。没有内化到你的知识体系当中,你是很难再将其输出的。我一般的方法是通过印象笔记等工具把碎片化时间看到的优质文章保存下来,专门找时间处理。

     2)主题研究。

     由于做咨询和培训的职业背景缘故,我基本养成了主题研究和深度阅读的习惯。如果这次研究的主题是“众筹”,那我就会把关于众筹的所有文章、所有书籍及视频资料汇总到一起,专项研究,解构原来的知识,重构属于自己的“众筹”主题知识体系。结构化的能力在这里得到凸显。

     3)定期输出。

     当你能够把你学到的内容流畅地分享给别人的时候,说明你已经有效完成了内化。梳理完的知识体系,我会在很多场合分享出去(个人参加各类培训、论坛、沙龙比较多),看看内化的程度如何。如果能在公开场合流畅表达,对这个主题的相关问题能够收放自如,这个知识点就真正属于你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这两年的我马不停蹄奔走于各个城市,给一家家传统企业做互联网转型的培训和辅导,也给一个个创业项目做商业模式和经营指导,见了很多企业家和创业者。

     辗转下来发现,即使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企业家,在今天也异常地焦虑,更别说初入商海的创业者。这样一个时代,不焦虑才不正常,我同样每天也很焦虑。

     如何减少焦虑?那就需要一种洞穿商业规律的能力,需要一种能够快速建立认知的能力。

     我是拒绝不可知论的。互联网产品开发逻辑所谓“迭代”本质上就是快速建立认知的一种手段。规律可能会迟到,但是永远不会缺席。

     争取实现以下几个价值:

     (1)专业化筛选:拒绝水货忽悠,力求干货真知

     (2)结构化呈现:拒绝只见树木,力求全面系统

     (3)本质化解读:拒绝高深莫测,力求深入浅出

    

     作者:赵大伟和君集团高级合伙人

     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实战专家,生态型商业模式研究专家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和君商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