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性时代:我们为什么不能追求效率至上主义?
2022/12/13 20:08:00 和君商学

    

    

     电影爱好者应该都熟悉20世纪最伟大的喜剧演员查理·卓别林那两部最具代表性的电影——《大独裁者》和《摩登时代》。

     在《摩登时代》里卓别林饰演一个卑微的小人物 ——工厂装配线上的工人。他的工作是给机器拧螺丝,然而机道运转的速度越来越快,他无论怎么努力也无法跟上工厂主给机器制定的运转速度,最后他被卷入了旋转的齿轮,整个工厂也陷入了混乱。在这部电影中,那个被讽刺的人就是「效率至上论」的创始人弗雷德里克·W·泰勒。

    

     电影《摩登时代》

     泰勒设计了一个分工系统,通过这套系统,管理者几乎可以控制生产过程的每个阶段以及每个工人的每一个动作。泰勒的这套系统,即后来广为人知的“泰勒主义”,仅仅是基于一条最重要的原则:把生产的管理和计划与工厂车间现场任务的执行分离,然后进一步将这些现场任务分解为更简单的步骤,再对每个细分步骤进行协调,直到大家能够流畅地协同工作,这样就加快了生产效率的提升。

     每个工人在工作流程中所要完成的只是一种简单、重复的任务,而且这些任务都附有详细的说明。监工也要接受培训,他们需要学会使用秒表来分析工人的每一个动作和动作需要耗费的时间。他们要纠正工人不必要的手势、动作,因为那可能会减慢工人的反应速度。然后,他们要监督工人一遍遍地重复完成工作任务需要的所有动作,不断加快工人的反应速度并提高准确性。

     泰勒主义的目标是确定在最佳条件下完成任务的最短时间,并把它设定为提高效率的标准。通常,任何可能会降低速度的细微动作变化都会得到纠正,这有时能为完成任务节省宝贵的几秒钟。

     工人的表现是标准化的,抹杀了任何个人的行为特质,这样可以确保整个工作环境处于理性状态,于是,工人与他们所使用的机器再也没有区别了。车间里工作现场的所有因素都被视为“科学管理”这台巨型机器的组成部分,管理者通过不断提高效率来评估这台巨型机器的表现,而它的价值则通过成本效益分析计算出来。—1

     效率至上信条:

     家务效率运动和小泰勒主义者

     在20世纪初,泰勒革命只是发生在工厂车间。泰勒主义的巧妙之处在于它与科学紧密相连,这赋予它合理性,接受过教育的中产阶级一眼就能看明白并且接纳它。人们在使用「效率」这一词的时候,其实已在不知不觉中把它延伸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那是机器的时代。令人惊叹的新发明被快速推上市场:电话、发电机、电、电灯、汽车、飞机、摩天大楼、收音机、电影等等。

     从1893年在芝加哥举办的哥伦比亚世界博览会开始,到1939年纽约世界博览会,数百万家庭参观了这些大型世界博览会,人们在那里体验到了触手可及的乌托邦世界,而正是现代科学和新的商业效率使这一切成为可能。

     还有哪里能比家庭更好地向公众输出这种世界观呢?流行杂志上铺天盖地的文章都在向女人灌输“做进步者,加入效率运动”的思想。甚至在广受欢迎的杂志《女性之家》上出现了一篇文章,教导家庭主妇在做家务时也应该更加科学和高效,文章中作者提到“多年来我从没有意识到,我仅仅是在洗衣服这件事上就做了80个错误动作,更别提在收拾杂物和摆放物品的过程中犯的错误了。”这篇文章的作者呼吁全美的家庭主妇在洗碗、洗衣服时采用标准做法,找出有效动作,避免不必要和低效动作。

    

     尽管家庭是向全社会推广泰勒主义的起点,但最终成为「效率工程」的导师、领导者、仲裁者和执行者的却是学校系统。人民运用科学管理原则,依照工厂的样子对学校进行改造,把孩子们塑造成「小泰勒主义者」,以为这样他们就能为面对“明日世界”的机遇和挑战做好准备。

     在这种新模式下,学校负责人的首要任务是让教师无法在课堂上使用自己的个性化教学方法,让标准化测试和数字打分成为一种常态,面对事物时思考“为什么”的古老思想传统被抛出脑后,让位给了狂热推崇效率者对“如何进行优化”的追求。

     效率成为了衡量的表现主要标准,每项任务都被严格限定了截止日期,知识被分割成了孤立的学科——这种分裂的教育目的在于把学习简化为完成指定的学术任务,学校系统的好坏通过标准国家考试的通过率来评判。

    

     虽然在过去的100年里泰勒式的教育方式有过一些细微的改动,但是在微不足道。20世纪的教育几乎完全致力于把学生塑造成「泰勒主义者」,好让他们将来可以在工商业的广阔天地中大有作为。

     华盛顿大学教育项目的教授韦恩·奥对于美国学校一直遵循泰勒主义效率至上的信条而对当今教育造成的影响有以下评价:

     为了应付“美国高利害性考试”而学到的知识,沦为一系列互不相关联的事实、操作、程序或数据,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学生学到的是越来越多的只需要低级思维能力的知识,而且这些知识通常是在孤立的考试环境下以碎片化方式呈现的。通过这种方式,高利害性考试有效地扼杀了美国学校的教师们对知识本身进行重构的实践活动。—2亚马逊:一切为效率服务

     如果说泰勒主义在工厂车间中主导了 20 世纪,那么“亚马逊人”则将泰勒主义的愿景带入了21 世纪。

     亚马逊是世界大型的物流公司,其中的一切工作都与衡量、管理和超级高效有关。2019 年,该公司在全球交付了 35 亿个包裹,并在 2020 年年底跃升至世界 500 强的第一名。其创始人杰夫 · 贝佐斯(Jeff Bezos)现在是世界第四富有的人,身价大约为 1700 亿美元。他那庞大的物流帝国简直就是史上线上最高效的现代工业机器。如果弗雷德里克 · 泰勒能活到今天,他一定会对贝佐斯运用科学管理原则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宽度和范围而倍感敬畏。

     但一个人的乌托邦梦想往往是另一个人的反乌托邦噩梦。

     贝佐斯的巨大仓库及其自动化控制系统、无处不在的监控和数以千计的移动机器人,都通过“算法物流指导网络”进行同步,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一个肮脏的事实:即使配备了这些高科技的设备,整个系统的成败还是落在 120 万名员工的肩上。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工资低廉,工作的环境也很差——虽然现在有了空调和消防设施。

    

     亚马逊引以为豪的是它的绩效准则和管理,还有员工超负荷工作的状态——无论是精神上还是身体上。当因为常人难以忍受的工作节奏和工作量而“抓狂”时,他们得到的不是安慰,而是主管的告诫,提醒他们应当“咬牙挺住”。

     亚马逊要求管理层和白领员工 7×24 全天候待命。在管理会议上,员工们被要求“互撕”,抨击团队其他同事缺点、错误和无能,管理层认为这会激励员工超越自己的极限。虽然其中有些人确实能挺过来,甚至飞黄腾达,但其他人因为无法承受压力——不断被要求提高绩效——而退出。亚马逊的一位前高管说,他永远也忘不了同事在办公室哭泣时的景象。“当你走出会议室,就会看到一个大男人捂着脸——几乎所有与我共事过的人都曾在办公桌前流过眼泪。”

     节俭的口号在亚马逊的工作场所中随处可见——没有多余的装饰,没有额外的物件,更别提午餐补助和宽敞的办公室了。整个企业看起来简陋又寒酸。所有的员工,从新入职的初步筛选到后面逐级晋升,都在不断接受“绩效改进算法”的评估。整个企业从上到下,所有员工的活动,无论多么微不足道,都要被绩效评估,这些数据无一例外地被登记在算法程序中,每一次效率的提高或损失都会被实时记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亚马逊对 100 多万名员的效率进行了统计、通知和调整,以保持他们工作的各个方面正常运行,这与公司用在客户和零售业务上的方式如出一辙。

     自由记者艾米丽 · 君德斯贝格(Emily Guendelsberger)到印第安纳州的亚马逊仓库进行“卧底”,并在她的书《上班时间:低薪工作对我的影响及其如何逼疯美国》中生动详细地讲述了这段经历。君德斯贝格是一名“拣货员”,负责从库房中找出指定的物品并将它们从货架上搬下来,然后将它们放到自动化机器人上送到下一个处理环节。

     她将位于亚马逊金字塔底部的“订单执行中心”的工作描述为“半人半机器生物的工作”。她工作服的腰上佩带一支扫描枪,这可以随时随地监控她的位置,并引导她从架子上找到要拣出的物品。扫描枪还会提示完成这项任务她用了多少时间。在进行拣货、扫描和发送到下一个处理环节的时候,一个状态滚动条会给每个流程——拣货、扫描货件和派送货件到下一个环节——进行倒计时。

     当一个状态滚动条全部完成后,扫描枪马上就会显示下一个要执行的任务。每项任务的间都非常紧迫,几乎没有休息的空闲。艾米丽和她的同伴在印第安纳州的仓库中分拣的许多物品都过大且过重,这甚至会导致工人背部受伤。2020 年,亚马逊一处仓库的高伤害率高达全美国非亚马逊仓库平均水平的两倍。

     由于厕所少,而且通常距离巨大的仓库非常远,因此君德斯贝格和同事上一次厕所通常至少需要 10 分钟。她说:“你在每 11 小时的轮班工作期间最多只有 18 分钟,而如果你的扫描仪报告你在工作中耽误了太多时间,经理会来找你谈话。”许多员工表示,他们在轮班之前和轮班期间不喝水或其他任何液体,这是他们唯一的办法。

     亚马逊只不过是新泰勒主义时代最成功的新公司。弗雷德里克·泰勒对于商业运作的影响是独一无二的,而且他的影响在整个20世纪乃至今天都深入社会的每个角落。他对效率的痴迷已经渗透到人类能动性的骨髓深处,改变了人类看待自己的方式,这不仅对人类心灵有害,也对自然世界产生了有害的影响。

     在 20 世纪最初几十年里,对效率的追捧成为回避公平、性别平等、种族平等、剥夺政治权利、道德败坏乃至人类对自然应担负的责任等基本问题的挡箭牌。

     效率被吹嘘为一种中立的力量。正如达尔文改写了自然之书,认为物种选择的过程保证了适者生存,不存在任何神圣的目的或神学问题一样,科学管理的法则也有其自身的基本原理,即“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所有你争我夺的背后皆是效率在主宰。挑战效率就是挑战令人费解的科学定律和自然界的运作机制。我们错得太离谱了。

     效率至上主义首先是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我们今天所看到并经历的气候变暖、空气污染、环境恶化、生态破坏等现象,都是人类在追求效率的单一价值中产生的恶果。

     如果人类要继续在这个星球上生存下去,就必须转变思想,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来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这种转变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人们重新评估人类社会在过去几个世纪寄来长期秉持的一些信条,包括一般均衡理论、成本效益分析、对外部性的狭义定义以及对生产力和GDP的误导性概念,需要从根源上减弱甚至挑战人类对「效率至上」的追求。不应该在把大自然视为一种为我所用的“资源”,而是把自然重新视为一种“生命力量”,而我们只是过客。—3韧性时代的基础设施建设自文明诞生以来,我们人类与自然世界互动方式的每一次重大转变,都可以追溯到那个时代的基础设施革命。尽管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基础设施只是在集体生活中将人们联系在一起的脚手架,但实际上它们发挥着更为根本的作用。基础设施是每个有机体维持在地球上生存所需的最基本的东西,人类基础设施革命提供了一个技术假体,使非常多的人能够在更复杂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安排中聚集在一起,扮演更具差异化的角色。

    在19世纪,蒸汽驱动印刷和电报、富足的煤炭和国家铁路系统上跑着的机车,三者匹配在一个共同的基础设施框架中,给社会提供通信、电力和机动能力,催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和城市化、资本主义经济以及由国家政府监督的国家市场。在20世纪,集中式电力、电话、广播和电视、廉价石油,还有国家公路系统、内陆水道、海洋、空中走廊的内燃机运输统统会聚在一起,为第二次工业革命、郊区的兴起、全球化和全球治理机构的形成创造了必要的基础设施。今天,我们正处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之中,数字化宽带通信互联网与由太阳能和风能供电的数字化大陆电网融合,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的建筑不再是被动的、封闭的私人空间,而是潜在的、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节点实体。可以看出,每一次基础设施的革命都体现了维持集体社会存在不可或缺的三个要素:新的通信形式,新能源和电力,以及新的运输和物流方式。当这三项技术进步出现并无缝、动态地结合在一起时,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如何运行和管理日常经济、社会和政治生活,也就是其中的“交流沟通、能源助动,以及人、物搬移”。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基础设施更倾向于短期的效率收益和快速的利润,而不是长期的韧性和稳定可靠的投资回报。前两次的工业革命的基础设施主要是由化石燃料提供动力,还需要广泛的地缘政治和军事承诺以确保其运行不中断,每一次工业革命的基础设施在设计上都旨在优化效率,使得公司能够给予股东越来越高的利润回报。反过来,提升效率导致了材料的无限增加,但几乎没有什么保护措施来防范运营产生的负外部性。最后,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这些工程的运作方式特征几乎相同,无论它们是部署在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其结果是,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高度脆弱的社会,容易受到意想不到的大规模破坏——日益严重的气候灾害、流行病和恶意软件入侵,这威胁到整个社会、自然环境、经济,以及所有地球公民的健康和福祉。短期效率与长期韧性的权衡,最明显的莫过于美国那摇摇欲坠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基础设施。例如,美国在地面上建造了国家电信和电网基础设施,以节省在地下铺设电缆的费用。现在,几乎每一个季节人们都要经历电话和输电线故障,导致大规模通信终止和停电,这是由全球变暖引起的洪水、干旱、野火和飓风造成的,每年给美国经济和社会造成数十亿美元的损失。我们总结了一些在向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智能数字基础设施转变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基本经济变化,这些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表明我们对经济生活的构想方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从所有权到使用权,从卖方-买方市场到供应商-用户网络,从模拟官僚机构到数字平台、从金融资本到自然资本,从生产力到再生力,从负外部性到循环,从全球化到全球本土化,从地缘政治到生物圈政治,等等。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基础设施是一种过渡型的经济范式——一部分仍被锁定在旧的工业经济模式中,而另一部分却表现出新兴韧性革命的许多特征。在过去70年间,第三次工业革命不断演变,从第一台商用计算机上市,以及数控技术、机器人技术和自动化的引入,到完全集成的数字化全球界面;从外层空间的GPS导航,到遍及陆地和海洋的无处不在的物联网传感器,我们正在见证一种新的经济范式意想不到的飞跃。我们的全球社会开始脱离长达250年的工业革命,正在步入以韧性革命为特征的新时代。如果说中世纪的人们重视虔诚和相信天堂的救赎,现代的人们崇尚勤劳和无限的物质进步,那么即将到来的时代则处处体现出韧性,以及将人类重新调整到融入地球的节奏中。

     韧性时代就在我们的面前。

    

    


     《韧性时代》

     作者:杰里米·里夫金

     译者:郑挺颖 阮南捷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淇℃伅浠呬緵鍙傝€冿紝涓嶆瀯鎴愪换浣曚箣寤鸿銆佹帹鑽愭垨鎸囧紩銆傛枃绔犵増鏉冨睘浜庡師钁椾綔鏉冧汉锛岃嫢鎮ㄨ涓烘鏂囦笉瀹滆鏀跺綍渚涘ぇ瀹跺厤璐归槄璇伙紝璇烽偖浠舵垨鐢佃瘽閫氱煡鎴戜滑锛屾垜浠敹鍒伴€氱煡鍚庯紝浼氱珛鍗冲皢鎮ㄧ殑浣滃搧浠庢湰缃戠珯鍒犻櫎銆�

返回 和君商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