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让人功成名就
2021/12/31 10:37:28 道生居

    

    ?

     假性疾病是否扩大成全民常见的疾病,主要决定于制药工业。因为要等药厂发现治疗假性疾病的药后,才能有系统地小题大做,夸大假性疾病的威胁性。这一刻,制药工业在医疗化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伦敦卫生专家戴维·吉伯特表示,"药品一旦可用,药厂宣传活动就尽可能找医生给潜在病人洗脑,以重新定义该疾病。"在宣传之下,人造的健康问题进而变成能用药物有效掌控的疾病。

     许多人很容易被这种策略感染。不管秃头、心情不好还是肥胖,只要现代医学讲得出生物性起因,拿得出治疗方法,神奇变化马上发生∶寻求快乐的希望或脱发的烦恼立刻变成医学问题。

     英国医生希登汉认为,疾病像动植物一样,等着被发现和命名。换句话说,不论有没有人观察,疾病本就存在于自然中,等候医生去发掘。事实却没这么浪漫,疾病常常是编造出来的。

     疾病的存在是由自称专家的人决定的。疾病的概念是多么武断,看同性恋的例子便知。从前对精神科医生来说,喜爱同性的倾向是需要治疗的病态,直到1974年,美国精神医学会会员作出决议,不再视同性恋为疾病。上百万人就这样一夜之间"痊愈"了。许多疾病不是生物或心理问题,而全然是人类制造的现象,这种现象可以在世界上无限量生产。

     一种疾病的诞生,常起源于某个医生宣布观察到异常状况。起初只有少数医生相信新病症,接着这些少数认同者出席某场会议,会中任命一组委员会负责出版文集,借由文集扩大新病症的知名度并引起各方兴趣。至此,其他医生也注意到新现象,然后刻意寻找症状相符的病人。在这样选择性看病之下,已可能出现一场小流行病。接着许多文章和研究报告开始让大众产生一种印象:医生真的发现新病了。这群医生自创专业期刊发表自己的研究结果---其中保证没有批评性报告。

     期刊专门收录证实新病的根据而不证伪,不找出反对该病的证据。在医生和科学家彼此相互证实和保证下,伪结论出炉∶真的发现一种疾病。遭受这所谓疾病之苦的人也助长它的传播。他们成立自救团体,向大众诉说困难,等媒体报道一播出,所谓的病人又继续增加。

     进入这个阶段,举证责任已推卸得一干二净。该病的存在尽管仍疑点重重,诊断和疗法却已经在医生内部和大众心里根深蒂固。

     杜塞尔多夫的乌伟·海尔医生强调:发明新疾病的行为是医生努力为每个患者找出适当诊断结果的表现。遵循这种模式,不明的肚痛成了"肠易激综合症",由于压力产生的胸部疼痛成了"努力综合症",疲累成了"慢性疲劳综合症"。还有一种概括性疼痛成了神秘的软组织风湿,叫"纤维肌痛"。所谓的纤维肌痛几乎只见于妇女身上,至今不曾发现患者的肌肉和肌腱有显著病变。

     人造奶油制造商贝可、大药厂辉瑞和罗氏医疗仪器公司定期举办健康促进大会,让大众有机会检测胆固醇。药房架上的小册子写着∶"每个人从30 岁开始,就应了解自己胆固醇的高低,并且每两年检测一次。"小册子还号称,高胆固醇是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致病危险因素之一。《新药店画刊》把胆固醇叫做"健康的定时炸弹"。

     胆固醇属于增生性物质,是维持生命的重要人体成分,例如大脑就需要大量胆固醇。人类大脑有 10%~20%由胆固醇组成,若饮食中缺乏胆固醇,大部分人体细胞会自行制造——谢天谢地!若非这"可恶"的分子,细胞保证全部死光。但还是有很多人一听到胆固醇三个字就吓得要命,深怕早早死于心脏病。许多人早餐不再碰鸡蛋,吃面包也不敢涂奶油,白煮食物即使再不可口也不沾酱。在不安心理的驱使下,仅仅 2001年德国就有100多万人响应健康促进大会的号召去测量胆固醇。不出所料,超过任意制定的临界值(200)的人果然有一半以上。

     参与健康促进大会的医生和厂商直接从中获利,罗氏医学仪器公司制造量血压的仪器,心脏科医生获得新病人,新病人被医生告诫不准吃奶油,受惠的就是人造奶油厂贝可。辉瑞则把降胆固醇药卖到全球,销售额达数十亿。这场医学活动把一个国家的多数人民烙上病人印记,其冲击力和营销花费之大,实在罕见。

     美国心脏医学学会某一委员会呼吁,儿童从5岁开始就要定期测量胆固醇。这还没完,婴儿出生前或马上出生后,应有医生帮忙算出患上心脏疾病的危险率。该学会的医生还建议,孩子一旦可以吃固体食物,父母应喂给低胆固醇食物。血压监测应从孩

     子3岁时做起。

     但这么早做检测并不能保证孩子日后的健康发展情形。美国加州大学流行病学家托马斯·纽曼认为∶"帮小孩做检查无异于浪费金钱,而且可能弊多于利,就算对于25%的受检儿童及其家人,有高胆固醇和心脏病早发情况也一样。"

     倘若正视前面所讲的预防建议,则婴儿也须远离母乳,因为母乳是不折不扣的胆固醇炸弹。但事实上吃母乳对婴儿好的好处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一点也不奇怪,母乳所含的大量胆固醇是神经细胞和大脑生长的必需品。

     这场全民健康教育活动让人们以为整套胆固醇论调是确定的医学知识。这是错误的印象!在心肌梗塞当中胆固醇是否确实扮演致命角色,很多医生对此表示高度怀疑。早在 1990年德国胆固醇临界值定在 200时,设于法兰克福的德国心脏基金会的心脏专家克雷齐就对这种看法提出质疑。被患有胆固醇歇斯底里症的同行包围的他说∶"假如真有设计良好的医学研究显示人类生命的确能因降低胆固醇而获救,我们将乐观其成。但事实刚好相反,至少有10篇研究显示,降低血脂甚至会提高死亡率。"

     美国压力研究协会主席兼纽约医学院医学教授保罗·罗世评论道∶"替大众洗脑的工作非常成功,以至于许多人相信血脂越低越健康,或者越长寿。这简直无比虚假!"

     事实上,有关恶性胆固醇的说法并无实据支持,顶多只有间接证据。这些间接证据很多根本经不起检验。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研究员安瑟·凯斯在1953年发表一篇文章,开启了日后胆固醇论的迷思。文中一份图表显示6个国家脂肪消费和死于冠心病的关系(见图1、图2)。《柳叶刀》医学杂志当时评论:“该图表曲线无疑揭露了饮食脂肪含量和死于冠心病的关联。”

    

    ?

     那条曲线的确让人印象深刻;但美丽的外表下暗藏着人为操纵的瑕疵。虽然数字来源包括22个国家,但安瑟·凯斯当时只把6个国家的数据纳入研究。若把22个国家全放进去看,脂肪消耗量和死于心脏疾病之间的关联即不存在。瑞典医生拉芬斯可夫说∶"如果凯斯考虑所有国家,就不会有这么漂亮的曲线了。例如冠心病在美国的发生率高于挪威3倍,但两国吃掉的脂肪几乎一样多。"

     拉芬斯可夫等批评者绝不是要否认血脂和冠心病之间的关系。0.2%的德国人患有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此遗传疾病者,功能正常的胆固醇受体太少,使胆固醇几乎无法输往身体细胞,进而导致血脂提高,每分升血液有 350~1000毫克血脂。有此情况者,由于经常患有一种严重的动脉硬化症,可能比其他人更早死于心肌梗塞。但这种病本身是否能算动脉硬化症仍是疑问。有一项尸体解剖研究是调查患有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患者,结果发现胆固醇不只储存在血管里,其实全身都有。

     拉芬斯可夫说. "许多器官里面都有胆固醇的踪影。"所以,把胆固醇和动脉硬化症的关联套用在胆固醇值正常者身上是错误的。

     如果医生强制高龄危险群改吃低胆固醇食物,反而可能对老人家更危险。美国的柏纳·罗恩医生警告,老年人的饮食"已经因为假牙、便秘、胃口差、许多食物消化不了等因素受到限制"。

     柏纳·罗恩医生是知名心脏科专家,曾在 1985年代表国际防核战医生组织接受诺贝尔和平奖。行医生涯中,他曾亲身经历有一名高龄妇女试图降低胆固醇而突然消瘦,进而不支倒地的情况。柏纳·罗恩医生适时阻止了这件既危险又毫无意义的事∶“建议她,忘掉医生给的所有建议,尽量高兴吃什么就吃什么。”不到6个月,这个高龄妇女不仅回复原有体重,连活力和好心情都恢复了。所谓罪大恶极的胆固醇,事实上从婴儿到老年都是不能少的……

     这些数不胜数的所谓“疾病”让多少人功成名就呀!!!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道生居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