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成语溯源】礼义廉耻
2022/9/23 20:24:26 廉洁鹤岗
礼义廉耻礼义廉耻(lǐ yì lián chǐ),是一个带有深刻中国文化烙印的成语。春秋战国时期,管仲在《管子·牧民》中说:“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他认为,礼义廉耻是支撑国家大厦的四根柱子,支柱立则国家兴,支柱废则国家亡。
历史的长河源远流长,礼义廉耻始终是中国历史与文化的“硬核”,成为贯穿中国历史的普遍价值。而为何把“礼”字领衔,老祖宗有着他们的智慧考量。据考,礼源于祭祀,之后因革相沿,周公制礼,孔子定礼,规范天下。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按照周礼规定,宫廷乐舞规模应是天子八佾,即八行八列64人,诸侯六佾48人,卿大夫四佾32人。但鲁国卿大夫季孙氏却行为出格,违背礼制,用“八佾舞于庭”,孔子愤而怒斥“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可见,礼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数千年来,中国处处讲“礼”,中国的文化其实就是礼的文化。从个人修养到家庭教育,从社会交际到国家交往,我们一直强调谦恭有礼、知礼守礼,就连两国交战都主张先礼后兵……“礼”的基因如此深刻,中国也被誉为礼仪之邦。其实,这句话说“窄”了,“礼义之邦”才应是正解。那么我们就说说这“义”。
义作为理想人格,古往今来,演绎了无数传奇。历史上有市义而还的冯谖、一饭千金的韩信,文学作品中有桃园结义的刘关张,水泊梁山的108将……如果说“礼”让我们守节,维系正道,那么“义”则关乎气节,连着肝胆,“礼义之邦”才是我们真正的文化胎记。与“礼义”相伴而生的是“廉耻”,因为晓礼义才知廉耻。廉耻作为人的道德“两极”,廉是高线,耻是底线,廉耻历来被视为“立人之大节”。但曾几何时,一些人拿无耻当无敌,大谈厚黑学。为了荣华富贵、权力欲望,可以破底线无下限。殊不知,知廉耻才能知足知止、知止有定,知廉耻才能自省自重、清朗明净。而这,才是最大的荣华。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礼义廉耻,是我们国家的精神支柱,更是国人的精神信仰。守礼、取义、尚廉、知耻,这正是我们“行远自迩”的能量所在。
来源:黑龙江省纪委监委网站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廉洁鹤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