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 ▏宜养阴益气,慎防“秋老虎”
2017/8/6 神农中医馆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燥”是秋季的主气,秋季干燥的气候逐渐明显,人们应做好“秋燥综合征”的应对工作。

    

     立秋

     立秋三候:

     凉风至: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

     白露降: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

     寒蝉鸣: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什么是秋燥,秋燥有哪些表现症状?

     到了秋季,不少人会发现鼻咽干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等一系列恼人的症状开始时不时“骚扰”自己一番,这些就是典型的“秋燥”。秋燥是人在秋季感受燥邪而发生的疾病。

    

     又分为“温燥”和“凉燥”,前者见于初秋天气尚热或久晴无雨的时候;后者则开始于深秋天气转凉之时。会导致阴津耗损,出现皮肤干燥和体液丢失等症状,并伤及人体肺部,也就是中医所说的“燥邪”。具体表现为以下:

     1、声音沙哑

     秋燥中,咳嗽最要命。其实,口喉部位也是最容易判断身体是否干燥的地方。症状较轻的会出现声音嘶哑,喉咙疼痛以及口腔溃疡等症状;有些人会咳嗽,声哑气喘不停,特别容易于夜晚发作,进而无法安心入睡;还有些体质差的人会将这种秋咳一路持续入冬,或转变为慢性支气管炎等严重症状。

    

     2、鼻腔敏感

     中医认为,鼻子敏感多为肺虚所致。每逢秋天,十个人里会有九个患有鼻子敏感问题。鼻黏膜在秋天特别容易干燥,而一旦干燥,又用手指去挖,由于鼻黏膜附着丰富毛细血管,越是干燥,挖鼻孔的行为越为频繁,最终会导致鼻子出血。还有些人的表现就是不停地流鼻涕打喷嚏。

    

     3、皮肤干燥

     皮肤在干燥的环境下特别容易干燥、瘙痒甚至皲裂。如果你经常性挠皮肤、抓痒甚至舔舐嘴唇,说明肌肤已经丧失水分了。这个时候你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补水,每天多喝水,然后日常生活中最好带上一瓶喷雾保湿的,时常润一润自己,也可以多喝一下缓解秋燥的汤水。

    

     4、头发干燥

     秋天干燥,气血循环变差,血液无法将养分带到头发毛囊,头发容易出现干燥枯黄。当你发现自己秋天一到的时候,头发枯黄拼命掉落,那就是秋燥找上你了。这个时候你就该做好应对措施了。

     5、便秘

     秋天体内水分过度蒸发,加上肠胃功能变弱,不少人都会出现大便干结的情况。便秘的问题可大可小,而且一旦被缠上的话,烦恼就不是一般的烦恼而已,因为毕竟是发生在私密地方的毛病,即使看医生也有许多不方便。所以想要让自己过的舒服正常,千万要防止秋燥来袭。

    

     立秋如何养生,养阴益气防“秋燥”

     立秋节气,防治“秋燥”,养阴益气是关键,养阴可以防止肺燥,益气可以温养肺气。养阴益气完全可以从生活的方方面面着手——

     1、多吃蔬果

     在饮食方面,多吃蔬菜、水果,因为这能补充人体的津液,有生津润燥、清热通便的功效;还可多吃些以蜂蜜、百合、莲子、胡萝卜、藕、梨、芝麻、木耳等清补之品所煮的百合粥、甜浆粥、牛乳粥等。

    

     2、及时增减衣服

     根据天气变化和每个人的体质情况,及时增减衣服,预防外感风寒。不要过早地“多穿衣”,注意耐寒锻炼,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秋冻“。可适当进行一些耐寒锻炼,做些有氧运动,如登山、步行、打太极拳、骑自行车、跳舞等。

     3、调节情绪

     立秋起,免不了出现"秋老虎"的炎热天气,这种天气很容易令人心情烦躁,应积极防范"情绪中暑"。老年人对秋天气候的变化适应性和耐受力较差,更应重视预防。

    

     要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应主动予以排解。同时还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中医认为不同程度的笑对呼吸器官、胸腔、腹部、内脏、肌肉等器官有适当的协调作用,因此可“常笑宣肺”。但需注意,患有高血压和动脉硬化者及手术后的病人都不宜放声大笑、狂笑。

     立秋调养脾胃,饮食谨守5原则

     在养生学上,有 “秋来伏不去”之说,此时,正是调养脾胃的最好时机,既是对夏季损耗的弥补,也是冬季贮存体能、积蓄能量的需要。“空调族”养脾胃,饮食上应作出调整。

     1、饮食作息规律

     在干燥的秋天,身体的水分特别容易蒸发,身体在缺乏水分的情况下,血管会较脆弱。尤其是对胃溃疡、胃下垂、胃出血等患者来说,要特别注意饮食、作息的规律性,以免加重胃部负担,导致病情恶化。

    

     2、以淡补为主

     对于一些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的朋友而言,立秋时节一定要与滋腻的养阴之品如鹿角胶、阿胶等 " 划清界限 ",否则,非常容易加重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立秋后应以 “淡补”为主,与肉食相比,叶类、花菜和部分瓜果蔬菜的淡补功效更为突出。因此选择一些清淡食物,如茄子、鲜藕、绿豆芽、丝瓜、黄瓜、冬瓜、苦瓜等清淡食物都具有清暑化湿的功效。

     3、吃祛湿热的药膳

     脾胃虚弱者若适当多喝点具有健脾利湿作用的药膳,对身体大有裨益。祛湿的药材最常用的莫过于香薷了,《本草纲目》称:“世医治暑病,以香薷饮为首药,此外,还有薏米、扁豆等。

    

     4、多吃一些健脾和胃的食物

     茯苓、芡实、山药、豇豆、小米等都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神农本草经》更把茯苓列为上品,称其“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因此药膳粥是此时调节脾胃最好的饮食。立秋后早晨喝碗粥,既可泻秋凉,又能防秋燥。

     5、少吃消暑水果

     俗话说“秋瓜坏肚”。入秋后,虽然天气仍然很炎热,但是阳气已逐渐消退,除了南部沿海的广东、海南等省,我国多数省市都不宜再食用夏日消暑水果。这是因为立秋以后继续生食大量瓜类水果容易引发胃肠道疾患。

    

     夏天时大量吃瓜虽不至于造成配诶疾患,却已使肠胃抗病力有所下降,立秋后再大量生食瓜果,势必更助湿邪,损伤脾阳而导致出现腹泻等脾胃疾患。因此,立秋之后应慎食瓜类水果,脾胃虚寒者尤应禁忌。

     晴朗的日子里,应多外出活动,饱览秋日美景和累累硕果。同时,还可接受阳光的沐浴,对神经系统起到调节安抚作用,从而消除秋愁。防止秋愁,还可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用肌肉紧张消除精神紧张。

     此外,要少一些怀旧情绪,多想想美好的未来,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以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神农中医馆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