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最后一个”,扶贫干部快哭了!
2018/8/3 20:33:50 基层干部参阅

    

     中央提出: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这充分体现了中央对扶贫工作的重视和对贫困群众的关爱。

     我想这个要求是让每一个有脱贫条件和基础、有立志脱贫意愿的群众,通过政府的帮扶让他们实现脱贫。而在实际工作中却出现很多执行者却把重点和精力放在了“最后一个或几个”上,强调极致与绝对,不管什么情况都必须一个都不能剩,全部通过帮扶实现脱贫。否则就为考核验收中的贫困发生率能否达标埋下隐患。

     那实际工作中真的可以做到一个都不剩吗?

     最典型的就是呆傻痴苶者,让他们脱贫,就是大罗神仙也做不到。

     这本应是政府兜底的对象!还需要费心巴力地去帮扶?可现实中确实有很多帮扶干部在分包着他们。

     还有本性就是安贫乐道、无欲无求的人,这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信念,就像苦行僧一样。

     他们追求的是把物质生活降到最为简单的程度来追求心灵的解脱。对物质的享受极为看淡,帮扶他们反而让其极度不满,感觉看不起他们。

     有一户贫困户40多岁,无儿无女,孤身一人。并且贫困户这顶“帽子“还是村干部看他过的日子苦强行给他戴上的,自己并没有申请。帮扶干部每次去他家时,给钱不要,送东西不收,采取的帮扶措施不用。他说:“我已经过的很好了,有吃有穿,不需要你们的帮助。”确实在农村只要有二亩地,基本上都能实现自给自足,基本的吃喝是可以满足的,当然肯定不是餐餐鸡鸭鱼肉、顿顿酒不离口的情况。关键是人家根本不在乎这个,追求的更不是这个。

     给他送钱、送物、送政策,简直就是亵渎他的理想和追求。但是帮扶干部为了“最后一个”,用在他身上的精力比全村其它人加起来的还多。到现在干部们还在为他达到脱贫收入线绞尽脑汁呢。

    

     再有一种情况就是馋吃懒做、游手好闲、完全躺在政府怀里的人,让他脱贫也是难如登天。

     从小种下的懒根,他老子娘都管不了,帮扶干部就能纠正过来?如果能把懒病治过来,哪里还有“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个千古流传的名言?即使现在通过一系列的“送去主义”让他达到了脱贫条件,这也是权宜之计,短时间内让贫困面貌得以改善,长远看是不具备基础的。对这样的有劳动能力却馋吃懒做、游手好闲的人,就应该让其遭遭罪、受受苦,苦难的经历是最能激发潜力的。

     一味的同情、可怜、迁就反而是害了他。同时帮扶政策的不断落地,更引发了群众的不公议论,新的社会矛盾突显,“不患寡而患不均”是人性使然,现实中有众多没有被评为贫苦户的边缘户不断上访、要求当贫困户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贫困和富裕是相对的,就连美国等早就实现小康社会、经济极度发达的国家,也有很多流浪汉,也有经常睡桥底、睡地铁的穷人,但这瑕不掩瑜,不影响人家是现代化国家。贫困不可能消除,只能是缩小贫富差距。扶贫应该是加大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的支持力度,引导政策和资金向这些地区倾斜,这样发展才有动力,脱贫才有条件。

     百人百姓,千人千性,万人万行。不同人有不同的脾气性格、行为方式、生活习惯,不考虑客观条件地要求“千篇一律”是不科学的,十个手指还不一般齐呢。绝对的要求隐含绝对的问题!“一个不能落下”目标是愿景式的,但有些人在执行上却要求基层不能打任何折扣、不能有任何理由、不能讲任何条件、必须完成的具体任务,而且是从上到下层层加码,为了检查而检查,为了达标而达标,这种迎合的政绩观,使得个别地区精准扶贫越发形式主义。以至于基层干部没有节假日,白加黑、五加二地应付大行其道的问卷填表、各种督查、巡查、检查、考核、审计等等。

    

     在这个过程中,还成为部分上级对下级挑毛病、吹胡子瞪眼、找事处理人、显示权威、显示能力的一种手段,动不动就追责问责,动不动就给予处分。这种用力过猛、矫枉过正的做法,挫伤了很多干部的积极性。他们还有多大的信心、多高的热情用于扶贫?唯恐避之不及!

     贫困是动态的,有富必有穷,有出必有进,谁能保证农村每个老百姓都一辈子衣食无虞、富足安乐?谁又是最后一个?最后一个未脱贫,谁敢保证考核验收顺利过关?所以很多帮扶干部在“最后一个或几个”上较上了劲,付出大量的精力。

     可实际上,这最后的“钉子”实在不好拔、最后的“骨头”实在不好啃,用尽吃奶的劲、崩掉满口牙也拿不下啊!但上级领导却不管你没有千个理由、万般借口,在他们眼中所有贫困户都是淳朴善良的,完不成“一个都不能少”的脱贫帮扶任务就是你没有尽到责任,工作没有做到位,板子不打在你身上打到谁身上?弄得扶贫人是满腹委屈、欲哭无泪。

     全国政协常委、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张大方在全国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分组讨论会上替基层说了话,他说:“督查考核评估应结合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确定大方向和基本指标,具体的项目指标应全部下放至县、乡一级。”《论衡》上也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

     扶贫工作也应该这样,基层才是上级政策在农村的具体执行者,其优劣与好坏、成功与失败、问题与不足,他们有最直接的感受和发言权,鞋子合不合脚,基层干部和群众最清楚。

     所以替基层说话的张大方常委的说法是很有建设性的,应该给基层更大的自主权,让基层自己量体裁衣,对症下药,这样将极大减少“基层都过了河上层还在岸上”的情况发生。扶贫人也不会再为追求低而又低的贫困率、害怕一个人影响全村乃至全县脱贫摘帽而愁眉不展了!

     基层干部参阅(ID:hnzsck)

     关注基层| 读懂体制 | 2646884327@qq.com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基层干部参阅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