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毛泽东学调查研究
2023/3/19 21:09:33 基层干部参阅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

     毛泽东既是调查行家,又是文章巨子。他当初怎样调查,就是我们今天如何调查的榜样;他怎样写调查报告,就是我们今天如何写调查报告的典范。在开展调查及撰写报告方面,如何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毛泽东就是我们最好的教员。

     我不是专业作研究的,也不是给领导写讲话,更不是作报告。因此,这篇文字,我打算改换一下套路。就是要与现在这种装腔作势、排比对仗、穿靴戴帽的糟粕文风、党八股划清界限,只是把自己在阅读经典中最深的感悟认识,尽可能地写出来。

    

     01 从报告中直觉感受到的

     近日,在学习党史的过程中,把八万字的《寻乌调查》重新读了一遍,感觉不过瘾,又找来《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长冈乡调查》《才溪乡调查》等,通通认真读了一遍,感觉真是过瘾。

     这才是调查报告应该有的样子嘛!回过头来,再看现在的一些调查报告,拉拉杂杂,不知所云,味同嚼醋,简直读不下去,这算哪门子的调查呢?

     调查的初衷,是为了掌握了解实际情况,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其本身并不是决策。一份合格的调查报告,首要的,应该在于,把亲眼看到、亲耳听到、亲身经历的人和事,尽可能地客观叙述出来。

     调查报告的语言,应当是平白朴实的,近乎白描式的,没有过多的修饰。虽然中间也可能会夹杂有一些倾向性的观点和主观的判断,但客观叙述必须占据着主要的部分,而观点与判断只能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也就是说,先有大段的客观叙述和描写,最后再简要归纳出观点和判断,而这些观点和判断又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地由叙述所引发出来的。

     以《长冈乡调查》为例。

     这次调查要解决的问题是:对于基层(乡、市)苏维埃组织如何开展工作,上面的同志不了解。

     毛泽东指出:上级苏维埃工作人员,“发得出很多的命令与决议,却不知道任何一个乡苏、市苏工作的实际内容。同志们!这是不行的,这是官僚主义,这是苏维埃工作的障碍!”

     他进而指出,“这个问题的解决,不是脑子里头想得出来的,这依靠于从动员群众执行各种任务的过程中去收集各种新鲜的具体的经验,去发扬这些经验,去扩大我们动员群众的领域,使之适合于更高的任务与计划。”

     由此,这次调查的目的,就是要了解乡苏、市苏是怎样开展工作的,把他们工作的场景如实地反映出来,告诉大家,找出可以作为模范的单位,去推介他们的经验,好让其他乡苏、市苏懂得,应该怎样开展他们自己的工作,尤其是告诫上级苏维埃组织,应该怎样来指导下级苏维埃的工作。

     有了这样的调查初衷和目的,《长冈乡调查》的整体结构就容易理解了。

     在这个调查中,毛泽东用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篇幅,来叙述长冈乡苏维埃开展各项工作的具体情况,全是白描。只在个别比较重要章节的最后,发出学习的倡议。有的还会指出他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以改进的建议。

     《才溪乡调查》的结构,也是如此。在经济生活方面,毛泽东一一罗列暴动前后群众生活的各种对比,全是用数据说话,一个多余的字也没有。往往在最后点题:

     “反革命使我们的衣服贵到如此程度!”

     “不打倒国民党无盐吃!”

     “可恶的国民党的封锁!”

     “极大的问题是要打破封锁。”

     “又是国民党捣乱!”

     在一篇纯粹的调查中,有如此直白的政治主张,如此坚定的气势立场!试问,除了毛泽东,又有谁能做得到!

     那么,这两个调查的价值仅止于此吗?不是的。

     《长冈乡调查》《才溪乡调查》,都写于1933年11月。正是有了这两个调查做基础,毛泽东才在半年后的1934年4月,写出了《乡苏怎样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这份文件的语言风格,就不是客观叙述了,也不是白描了,而是公文式的指导性语气。这是一种近乎上级命令式的口吻。

     《长冈乡调查》《才溪乡调查》的真正价值,到这个时候,才完全显现出来。

    

     02 一幅惟妙惟肖的县城风貌画

     每次读《寻乌调查》,给我最大的震撼就在于,九十年时间过去了,现在再来读它,一幅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南方小县城的景象,立时就完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对于这次调查的初衷,毛泽东说,“关于中国的富农问题我还没有全般了解,同时我对工商业状况是完全的门外汉,因此下大力来做这个调查。”

     调查报告的总体架构,正是这样安排的。正文126页,前两章“寻乌的政治区划和交通”,仅有3页。第三章“寻乌的商业”,占了50页;第四、五两章“寻乌的旧有土地关系和土地斗争”,占了70余页。

     这个县城地处闽粤赣三省的交界,颇具典型性。它的政治区划,它的水陆交通,三言两语就写明了。它的县城风貌,尤其是它的商业气息,它的风土人情,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得到。

     生活在这个县城中的各色人等,包括农民、手工业者、游民、娼妓、商人、政府工作人员、地主、宗教徒,各自有多少?占多大比例?

     寻乌城的出口货有哪些?它的市场上又都在卖些什么?包括盐、杂货、油、豆、屠坊、酒、水货、药材、黄烟,以及裁缝、伞、木器、火店、豆腐、理发、打铁、爆竹,还有打首饰、打洋铁、修钟表、玗场生意,甚至娼妓、同善社等,共计有23大类。其中杂货有131种,水货有39种。“玗场”上的商品种类,就更多了。

     每种商品,都有几家铺子,掌柜的都是谁,什么性格,雇佣几个人,规模有多大,每天干些什么营生,他们的生活状况是怎样的,一应俱全,应有尽有。毛泽东把这些都一一记录下来。这就是活生生的寻乌县城。

     在尤为重要的土地关系中,农村人口成分是怎样的,旧有的土地分配是怎样的,有哪些公共地主,大中地主有多少,每家地主的姓名、占田及收入情况,他们对红军的态度是积极还是反动,等等,都是具体到每个人的人头,一个不落。

     毛泽东为什么不厌其烦地列举大地主的家世呢?他自己在报告里说:“为什么要把他们逐一列出来?为的要研究这个阶级的政治作用,不列出来便没有充实的例证。为的这个理由,我们还要把中地主列出来,只是小地主为数太多不便列举。”

     小地主有哪些特征,富农、贫农的情况,山林制度如何,各种剥削名目有哪些。在地租剥削中,毛泽东详细列举了十类,高利剥削有5类,税捐剥削有8类。对每一类,都举出了详细的例子。土地斗争方面,毛泽东一连列举了17个问题,对每个问题都做了详尽的阐述。当时只要能想到的问题,可谓全无遗漏。

     八万字的调查报告,实在是不短,但我们读起来,并不觉得它长。就像《红楼梦》,我们也不觉得它长一样,《寻乌调查》这样的报告,我们只恨其短,不嫌其长。

     第一,时至今日,我们再也找不出另外一篇,可以把一个县城的犄角旮旯、方方面面,都写得如此精细、传神的文章了。

     《寻乌调查》无疑是最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不仅为当时的决策提供了依据,而且为我们现在提供了绝佳的历史素材。它比当时的时髦电影还要更加写实、逼真。就是地方县志,也做不到这一点。

     第二,《寻乌调查》的语言,是如此的吸引人,以至于让人感到,是在读一部世俗风情小说。

     它绝不像我们现在的一些所谓调研报告,要么像个瘪三,干瘪无味,要么像条裹脚布,又臭又长。

     由于毛泽东的语言实在鲜活,非常符合每个人物的性格、形象,我在转述中尽量不做大的改动,仅仅是归纳了几个小标题。

     1.骗祖宗。寻乌的城东小学是个有名的“毕业公司”。全县地主子弟练腔调无出息的,拿了钱去这个公司里坐三年,得张文凭,就大摆其架子,用他们名片上“城东小学毕业生”几个字,回到家里骗祖宗。

     2.地主的形象。毛泽东对每个大中地主都作了素描,往往三言两语,甚至仅用一个词,就把他的形象刻画出来。如,潘梦春,“是个文理不通的脚色”;雷昌响,是个“山老鼠”,无用;胡恩荣,“是个斋公,不问世事”;潘明典,“是个官僚主义者。说话很漂亮,字也写得好,样子也好看,有很规矩,像个孔夫子”;罗成添,“买半毫子黄烟都要同人讲价钱,是个守财奴,要钱不要命”;古光禄,“守财奴,顶好便宜,买小菜都要讲价”;古有余,“是个守财奴,不问世事,专门要钱”。

     3.分公田。那些贫苦子孙往往闹着分公田,同时富裕部分的子孙却反对分公田,成为一种氏族内部的阶级斗争。那些贫苦人闹着分公田也不是要分了田去耕种,他们是要分了田去变卖,得钱还高利债或买明天的早饭米。在这种情形上面,看得出贫农群众因为他们苦得没有米煮,便把什么“祭扫”呀、“慎终追远”呀等等封建思想逐渐地不要了,他们的生活迫着他们要不了这些宝贝了。

     4.破落户。这班新发户看钱既看得大,更不肯花费钱米抛弃劳动送他们的子弟去进学堂。至于破落户阶层为什么进学堂的多,就是因为他们看钱看得破些(因不是他经手赚来的),而且除了靠读书操本事一条路外,更没有别的路子可以振起家业,所以毕业生就多从这个阶层中涌了出来。

     5.木器店的生意衰败。衰败下来的原因,完全在于土地革命。“地主阶级和其他有钱人也不做寿了,也不做热闹喜事了,酬神和歌功颂德也停止了,学校也关门了,他的生意哪能不衰败下来呢?”

     6.女人跑光了。自从主张婚姻自由后,有的乡拒绝县政府派去的宣传员,他们说:“同志!你唔要来讲了,再讲埃村子里的女人会跑光了!”城郊一乡跑了十几个妇人,她们的老公跑到乡苏维埃去哭诉。乡苏维埃在老公们的迫切要求之下出了一张告示,上面说道:“一般青年男女,误解自由,黑夜逃跑,纷纷找爱。原配未弃,新爱复来。似此养成,似驴非驴,似马非马,偷偷摸摸,不伦不类……。”这篇告示,明显地描画了成年老公们的呼声。

     …………

     等等,诸如此类,还有很多。可以说,整个调查报告,鲜活生动的语言,比比皆是。有许多名词都是方言土语,还有很多事直接引用乡亲们的原话,近乎原汁原味。若没有注解,根本不知道它的意思。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毛泽东做调查的深入,以及在撰写报告的实事求是精神。

     我们说,调查的语言,就应当不需要过于雕琢。被调查对象怎么说的,就应该怎么记录下来。写进调查报告里,当然要进行书面语的转换,需要加工润色,但还是要尽可能地保留原生态,才显得更加真实。

     第三,《寻乌调查》最深刻的地方,在于它没有浮于表面,而是有选择地针对具体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比如,它对旧社会“吃人关系”的揭露。

     在“高利剥削”的名目下,有“卖奶子”一项。意思就是卖儿子。为批判这个旧社会最丑陋的恶习,毛泽东用了4页的篇幅。

     他首先写道:“读者们,这不是我过甚其词,故意描写寻乌剥削阶级的罪恶的话,所有我的调查都很谨慎,都没有过分的话。我就是历来疑心别人的记载上面写着‘卖妻鬻子’的话未必确实的,所以我这回特别下细问了寻乌的农民,看到底有这种事情没有?”

     这种语气,使调查产生了直接与读者进行面对面对话的效果。经过毛泽东的细致盘问,他知道了,几乎每个村子都有“卖奶子”的事发生,而且数量并不少。他还了解到,四五岁的幼年奶子卖的价更高,因为容易“养的疼”(带得亲)。年龄大了,像八九岁的、十多岁的,反倒卖不起价钱,因为不容易带得亲,并且容易跑掉。

     还有更让人感到无助的,是贫苦人家刚卖了奶子,债主就急急地跑到家里去讨账:“卖了奶子还不还埃(我)吗!”他为什么要这样子呢?因为这时候是他这笔债的生死关头,卖了奶子犹不还他,钱一用掉,永久没有还债的机会了,所以他就顾不得一切了。

     正是写到这,毛泽东禁不住自己内心的愤恨:“旧的社会关系,就是吃人关系。”

     再比如房屋分配问题。

     当时战乱频仍,那些房屋被烧毁的人家,都搬进附近地主富农家里住。问题是,屋主不喜欢新来的人在他家里生儿子。寻乌的习惯,若别人在自己家里生了儿子,就认为他那一家的“精灵”会被那新来的人夺去,他家就要衰败了。

     毛泽东认为这是个比较急迫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由现在这种“临时借住”改变到“据为己有”,就是把地主的房屋也完全照地主的土地一样加以分配。他感觉,这亦是动摇封建基础争取贫农的一个策略。

     我们看到,毛泽东在了解了实际情况及有关风土人情后,能够联系到革命战争的需要,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

     还有就是,毛泽东非常能够理解农民的心理。

     说实话,农民的总体觉悟是不高的,但这就是中国的国情。在农民的觉悟尚未达到一定程度前,我们的工作必须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

     在土地分配方面,农民不赞成移民。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是搬家要受损失。“上屋搬下屋,都要一箩谷。”其次是农民迷信风水。认为祖宗坟墓所在,抛去不利。

     与许多人的看法不同。毛泽东对这个事表示理解。认为农民相信风水,并不全是封建迷信,而是对于他们的生产有利。怎么说呢?“摸熟了的田头,住惯了的房屋,熟习了的人情,对于农民的确是有价值的财宝,抛了这些去弄个新地方,要收到许多不知不觉的损失。”

     毛泽东进而纠正了一些同志头脑中的错误思想。“那种以为农民的地方主义是由于农民的思想陈旧,即承认是心理的原因,不承认是经济的原因,是不对的。”

     对一些典型问题做深入的调查与解读,指出问题实质,找到解决答案,《寻乌调查》里还有很多,不胜枚举,需要我们仔细读原著,才能真切体会得到。

     在我看来,《寻乌调查》甚至可以比作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图》。两种作品所描写或刻画的人物,都达数百人之多,一个有图有画,一个有名有姓,涉及到各个阶层,都对一个地方的风貌与人民的生活状况,做了全面翔实的记录。

     但是,在某些方面,《寻乌调查》的广度与深度,触及的核心与本质,是《清明上河图》无法相比的。例如,《寻乌调查》对农村社会的观察,对农村中各种社会关系的剖析,特别是土地制度,阶级关系,剥削关系等,都极为深刻而独到。

     即便是城市的风貌,《清明上河图》只是静态的描摹,而《寻乌调查》对于城中的各个商铺,不仅有现状,还有历史的沿革,周边环境的影响,精准的数据分析等。

     当然,这只是一种不甚恰当的比喻。因为它们的初衷不同。《寻乌调查》的目的,更在于为当时的土地革命、地方武装割据,以及军事斗争等,提供鲜活的材料依据,决定了它必须更加客观全面、实事求是。

    

     03 实事求是的调查精神和方法手段

     毛泽东之所以如此重视调查,正是因为经受了不做调查就做决定的教训,上过当、吃过亏。

     在《<兴国调查>前言》中,他这样写道:“实际政策的决定,一定要根据具体情况,坐在房子里面想像的东西,和看到的粗枝大叶的书面报告上写着的东西,决不是具体的情况。倘若根据‘想当然’或不合实际的报告来决定政策,那是危险的。过去红色区域弄出了许多错误,都是党的指导与实际情况不符合的原故。所以详细的科学的实际调查,乃非常之必需。”

     在《总政治部关于调查人口和土地状况的通知》中,他又说:“过去许多地方往往忽视实际事实的调查,只凭自己空想去决定工作计划,去指导下级工作,结果计划是行不通的,指导是错了的。”

     1930年5月,也就是毛泽东在寻乌开展调查的时候,他除了撰写《寻乌调查》这份报告,还写了《调查工作》一文。这篇文章在建国后被重新找到,毛泽东非常高兴。

     1961年印发时,他把题目改为《关于调查工作》。1964年编入《毛泽东著作选读(甲种本)》时,又将题目改为《反对本本主义》,也就是目前毛选第一卷的同名文章。

     其实,原来的《反对本本主义》,是另一篇文章,只是后来找不到了。毛泽东很怀念这篇文章,就像他非常可惜衡山、永新等一些早期调查的丢失一样。他曾这样写道:“失掉别的任何东西,我不着急,失掉这些调查(特别是衡水、永新两个),使我时常念及,永久也不会忘记。”

     目前我们看到的《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之所以被视为经典之作,不仅在于毛泽东提出了诸如“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的著名论断,更在于他在这篇文章中,系统地阐述了“调查的技术”这一命题。

     “要开调查会作讨论式的调查”

     “调查会到些什么人?”

     “开调查会人多好还是人少好?”

     “要定调查纲目”

     “要亲身出马”

     “要深入”

     “要自己做记录”。

     这七个方面,时至今日,对我们如何开展好调查,都极具启发意义。

     我现在想到的是,这不就是毛泽东在寻乌开展调查所用到的方法吗?甚至可以说,这篇文章应该就是他在写作《寻乌调查》过程中,或者在报告完稿后不久写的,是他对调查的重要性和意义,以及调查的方法和手段,所做的一个归纳和简要总结。

     在寻乌调查期间,毛泽东共与十一人,开了十多天的调查会,每次都是他亲自做主席和记录。这十一人来自各个阶层,有的给他提供材料,有的接受他的询问,有的经常到会,有的偶尔到会。哪些材料是由哪些人提供的,毛泽东在调查报告中都做了详细的交代。

     毛泽东真是热衷于聊天式的调查,他这样写道:“我是下决心要了解城市问题的一个人,总是没有让我了解这个问题的机会,就是找不到能充足地提供材料的人。”

     他对走马观花式地调查提出批评。“我们研究城市问题也是和研究农村问题一样,要拼着精力把一个地方研究透彻,然后与研究别个地方,于明了一般情况,便都很容易了。倘若走马观花,如某同志所谓‘到处只问一下子’,那便是一辈子也不能了解问题的深处。这种研究方法是显然不对的。”

     有的地方不会做土地调查,调查费了一个月还没有调查清楚。毛泽东认为是调查方法不对,调查表内容设置得太复杂了,很多不必要调查的项目也列了进去,调查的手续也非常繁琐,这都导致调查不能取得效果。

     他认为,针对农民的调查,应当尽可能简化调查项目,比如只列家长姓名、一家人口总数,能耕种的若干、不能耕种的若干、专做工商业的若干,耕田若干、应分田若干等,至于其他不是必需的项目,大可不必填报。手续也应当尽可能简化。

     以上这些关于调查方法的论述,都是从《寻乌调查》等材料中直接得来的。之后的《长冈乡调查》《才溪乡调查》,也是这样的调查方法。

     1961年3月23日,中央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毛泽东逐段解读了《调查工作》(也即后来的《反对本本主义》)一文。《调查工作》一文共七段,3000多字,毛泽东的解读近7000字。这是毛泽东一生中亲自解读的唯一一篇文章。

     在解读文章中,毛泽东专门提到了《寻乌调查》:“一九三○年五月,我在江西南部的寻乌县做了个调查。这个调查,我都找了些什么人呢?找了几个中下级干部,一个破产了的商会会长,一个在县衙门管过钱粮的小官吏,还有一个穷秀才,此外就是寻乌县的县委书记。我们几个人,谈了好几天。那些人可有话讲啦!他们把那里的全部情况,寻乌的工商业情况,各行各业的情况,都跟我讲了。那个秀才,年纪相当大了,很有味道,看我尊重他,就跟我讲了许多事情。”

     毛泽东的解读,即《毛泽东在广州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收录在《毛泽东文集》第八卷。正是在这次的讲话中,毛泽东说了这样一句话:“一万年还是要进行调查研究工作。”

     一个是《反对本本主义》,一个是这次解读讲话,凡是有志于做实事求是的调查研究的同志,都应当老老实实地读一读,认真领会作为党内第一调查高手的领袖,是如何手把手教导同志们做调查的。

    

     04 对当下如何开展调查撰写报告的启示

     (1)搞好学习。

     调查作为一项严肃的工作,并且主要起到了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的作用,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要选择精兵强将,组建调查队伍。首要的任务,就是搞好读书学习,对调查的意图、达到的目标形成共识。

     根据毛泽东年谱记载,1958年10月26日下午,毛泽东同吴冷西(人民日报总编辑兼新华社社长)、田家英(毛泽东秘书)谈话,打算让他们去河南调查人民公社一事。

     对于如何开展这次调研,毛泽东的第一个要求就是学习:“你们这次下去调查,要带两本书,一本是《马恩列斯论共产主义社会》,一本是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出发前要把这两本小册子通读一遍,至少把《马恩列斯论共产主义社会》看一遍,要你们的助手也这么办。”

     我们现在搞调查,首先也应当学习毛泽东同志关于调查研究的讲话、文章、报告等。根据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以及毛泽东年谱,我们能够收集到的有关材料,大概有二十多篇,基本上都收录在《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里。

     除了本文提到的几篇调查报告外,还有《调查研究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要做系统的由历史到现状的调查研究》等,这些关于调查方法论的经典篇章,是任何时候都应当学习的。

     (2)要精心设计问题提纲。

     下去调研前,不要先定结论,但必须有详细的问题提纲。提纲不是干巴巴的表格,而是必须针对不同的对象,用恰当合适的语言表达出来,让调查对象有说实话的欲望。

     比如说,我们要在某县搞一个作风建设方面的调查,提纲里总得有以下这些问题:

     针对党员干部的:八项规定出台以来,你回家吃饭、陪伴家人的情形多了还是少了?子女考上大学或者成家,你是愿意大操大办,还是自家亲戚聚餐就可以了?逢年过节,收送土特产的情形多了还是少了?你的工资福利待遇更明晰了吗?如果在节假日,你带着家人出去旅游,是选择给当地的下级单位打招呼呢,还是感觉家人出来散心,无需打招呼?你感觉工作中占用在开会上的时间多了还是少了?单位发文情况怎样?是否有被统计报表束缚的感觉?上级要材料数据,是否存在“今天通知明天要”的情况?等等。

     针对普通群众的:你到政府窗口去办事,工作人员的态度是怎样的?和先前比,有没有明显的变化?你有没有听说过,你们村的干部亲属有吃低保或者享受贫困户待遇的情况?

     针对企业家代表的:你感觉这个地方的营商环境有什么明显变化吗?你愿意继续在这扩大投资规模吗?与政府打交道过程中,是否存在高消费或者奢侈宴请的问题?

     针对换届风气,咨询党员干部的:你是否听到或发现,你单位在换届中有说情打招呼的问题?如果你本人符合某职位条件,你是否会选择向领导寻求支持,或者通过其他领导为你说情?

     当然,这只是举个例子。待真正开展调查时,问题提纲必定更加细致、具体。

     从时间顺序和逻辑上看,必须先有实事求是的调查,再有观点和结论,而绝不是相反。也就是说,那种脑子里先有了结论再去调查做样子的,绝不是我们提倡的调查。读毛泽东的几个经典调查,给人最大的感悟,就是如此。

     (3)要亲身去感悟现实场景。

     调查主要不靠下级提供的数据和材料,主要靠自己亲身感悟体验到的认识。对于下级提供的数据、材料,要注意辨别真伪和详略重点,不能让被调查对象牵着鼻子走,不能满足于别人设定的调查线路,而是根据自己的调查初衷和目标,主动取收集材料和数据。

     (4)组织好个别谈话。

     在《<兴国调查>前言》中,毛泽东写道:“下面的材料是这样得来的:由我提出调查的纲目,逐一发问并加讨论,一切结论,都是由我提出得到他们八个同志的同意,然后写下来的,有些并未做出结论,仅叙述了他们的答话。我们的调查会是活泼有趣的,每天开两次甚至三次,有时开至很夜深,他们也并不觉得疲倦。”

     要开座谈会,但主要的材料来源不是座谈会上,而是深入细致的个别谈话。当下的许多座谈会,都失去了座谈会原本的意义。材料是经过审定的,到了会上也是照稿念。更为致命的是,连领导最后的总结讲话,也是事先准备好了的,还没有到现场调查呢,怎么就可以向被调查对象提要求呢?

     (5)主要做朋友式的谈话。

     谈话不是居高临下的,不是巡视巡察找问题的谈话,也不是考察干部说好话的谈话,而是朋友式的,为着了解实际情况而做的实事求是的谈话。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调查对象敞开心扉,说实话。

     毛泽东同志说:“我自己做调查的态度,是必须恭谨勤劳,把人家当作同志对待。有了平等的态度,当小学生的态度,才能够调查到一点东西,不然人家就不理我,知而不言,言而不尽,你有什么法子呢?”

     习总书记也说,“要拜人民为师,甘当小学生,特别要多交几个能说心里话的基层朋友,这样才有利于了解真实情况,才有利于把工作做好。”这些都是在告诫搞调查的同志,一定要俯下身子,当个小学生,交个真心朋友,对于开展调查,这是必须的。

     (6)亲自做记录。

     可以有陪同人员,也可以让陪同人员记录,但自己也要做详尽的记录。不仅要做记录,还要根据记录,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有依据的思考,每天都形成工作日志一类的调查感悟,作为将来写作报告时的材料。

     (7)必须改变文风。

     撰写调查报告,要取法乎上,要“不畏浮云遮望眼”,不要套用现在调查报告的模式。要在文风上有个大的改进。可以请笔杆子来润色字句,但调查报告不是领导讲话,也不是要下发执行的文件,笔杆子的作用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除了毛泽东的一些经典调查报告外,刘少奇同志的宁乡调查,陈云同志的青浦调查,习仲勋同志的长葛调查,都是经典的调查报告,可以拿来借鉴学习。当然,不是学习它们的外在模样,而是学习它们的精神内核。

     暂时能想到的就这些。

     子聿

     2021年4月14日至15日

     ?基层干部:形式主义的“制造者”?官僚主义的“受害者”!

     ?二十岁的毛泽东:《讲堂录》中的那个少年基层干部参阅(ID:hnzsck)

     关注基层| 读懂体制 | 2646884327@qq.com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基层干部参阅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