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溶说中秋:月圆之夜,一定有些事情会发生
2022/9/10 7:00:00 解味红楼

    

     作者/水溶

     红楼梦开篇第一回就写了中秋节。

     那时是多么早啊,是最初的时光。一切似乎都还没发生,一切似乎都还来得及。

     那时的甄士隐算是姑苏望族,有贤妻爱女,家富人宁,观花修竹作着神仙一流人物,他的人生正如中秋月一样圆满。那时的士隐一定以为日子将这样下去,浑不知变故即在眼前。他一定以为他会看着女儿长大,看着女儿出嫁,然后可以抱着外孙女,吟白居易那句“怀中有可抱,何必是男儿”。

    

    而那时寄居在葫芦庙内的贾雨村,每天靠着卖字撰文,遥望神京路远,心中有志,囊里无钱。在得士隐资助之前,他一定也以为日子会就此下去,前途微茫,一襟抱负不知何时才能实现。

     如果可以用“好”或“坏”这么简单的分法,甄士隐无疑是个好人,扶弱怜贫。他用了五十两银子铺一条路,让贾雨村就此走向锦绣前程,而他也用自己以后的经历验证了一句俗语:好人无好报。

     那个中秋夜,贾雨村写下了“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中秋节的人们都在看月亮,可就在佳节的笙歌里,月亮的脸偷偷的在改变。

     月亮用自身的变化,现身说法,向人间诠释着那个古老而朴素的道理: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而悲欢是这么平常,就如月亮。一转眼,它圆了,一转眼,它缺了。那么多的规律都来缘于此:从富到贫,从有到无,从聚到散,从生到死。

     从中秋到元宵,也就五个月的时光;从元宵节再到三月十五,也就短短六十天。中秋节阖家欢乐,然后正月十五英莲丢失,然后三月十五家宅被火。若从那个美好的中秋算起,从荣到枯,也只隔着七次月圆。

     而这几个关键的日子,改变士隐命运的日子,都是十五,都在月圆。

     当士隐把银子赠给雨村的时候,就好像把自己半生的好运气,一并赠给了雨村。时移事易,月旧人非,那个夜晚,成为士隐一生中最后一个幸福的中秋节。

    

    尽管长大的香菱再也记不起她的家乡和爹娘,但士隐的文艺基因无疑流淌在她的血管里,再粗砺的生活也磨洗不去。纵然先做丫鬟后作侍妾,她还是学会了写诗,十几年后的香菱,写下了这样一句: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红楼梦中有那么多诗词,起过那么多次诗社,除了中秋联句,只有香菱,特意以月为题,为月吟诗。

     这个机会是作者特意留给香菱的。

     香菱不记得家乡父母,有人问起便茫然摇头,便显得有些呆气。而她学诗的时侯画风更奇,来回放一下画面:

     探春:(隔窗)菱姑娘~你闲闲罢。

     香菱:(怔怔的)“闲是十五删的,你错了韵了”。

     傻丫头,你问嫦娥,缘何不使永团圆,会把嫦娥问哭的呀。嫦娥说,你问我,我问谁?嫦娥和谁去团圆呢?千年万年,月缺又圆,嫦娥永恒寂寞的住在广寒宫里,没有能力可去团圆。

    

    人类把秋天的月圆之夜定为团圆之节,却又为月亮编出一个那么悲伤的故事。当人间急管繁弦,阖家围坐的时候,佳节举头望月,举杯邀月的时候,嫦娥只有一个人,孤单的看着我们,看了千年,复千年。以前嫦娥或许会独自念那句“碧海青天夜夜心”,自清朝以后,她也大概也是常念这句“缘何不使永团圆”。

     很久以前,我们那一代人没有电视看,夏天的夜晚人们都在外面乘凉。满天星星拥挤着,多到比一切加起来还要多。在那些夏夜所有的孩子都听过一个故事:关于月亮里的兔子、桂树和嫦娥。

     直到这些娃上了学,从课本上看到了月球那空洞的表面,丑陋的环形山——可叹真相就是这么容易毁童年。

     千载缺圆谁望月?一生悲喜影随人。望月是件清静的事儿,望月又似乎更适合一个人。如果很多朋友一起逗留在月色中,人们只会应景一句月亮真好,却都会心照不宣的不再望月怀远。

    

     阳光是属于大众的,照着人间烟火;而月亮是属于私人的,当我们独自在月光下,所有的清辉都是为我而来。

     所以如果有个嫦娥住在那里,望月的时候,就是两个孤单的人遥遥相对,因为遥远而两不相扰,又因为相望而心有灵犀。这种距离刚刚好,就像月色一样,既亲近又寒凉。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夕如环,夕夕都成玦。月亮照在水里,它每天都看到不一样的自己。向人们诠释着一切都在变化中,月满则亏,盛极必衰。当我们安安静静的看着月亮,然后就明白了这个道理。

     而红楼作者在第一回写过中秋之后,一直要到了七十五、七十六回,才认真的写了贾府的中秋节。隔了七十几回的文字,隔了大半部书的流年,一切都已经回不到从前。该发生的都在发生,该注定的都已注定。

     这一次贾府的中秋全家团圆,连放外任的贾政也回来了。凸碧堂山高月小,桌上陈列着油松子仁的精细月饼,击鼓传花的笑话,攒在一起团团围坐的大圆桌,夜已深,月正圆,这些都没让这次家宴达到欢乐和圆满,气氛就像月边有云,欲散还遮。

    

    不仅仅是因为缺席了擅讲笑话的凤姐,心有了隔阂,团圆便已三分勉强。更兼家道衰微,诸事不顺,聚赌案一波未平,绣春囊一波又起,人心忧烦,再好的月色,也照不出一桌圆满。

     但贾母还是要圆满的,她扎挣着熬过三更,还换大杯来。像一位悲壮的将军,在败局前倚刀而立,不肯退却。她用老迈的脊梁和固执的信念,最后做着这个家的主心骨,顶梁柱。有她在一天,就还有凝聚力。我一直觉得贾府的崩塌,应该是在贾母逝去之后,树不倒,猢狲就不散。

     当年的元宵节,贾府大宴。戏酒正酣,贾母命戏台上剪了锣鼓,只用萧笛,在节日的喧阗热闹中,别有一番清幽气象。但这清幽是建立在满台赏钱乱响的基础上的,相辅相衬。贾母用相似的方法月下听笛,因为少了欢喜作衬垫,清幽就变成了清愁,月色清冷起来,让所有人在一庭凉月中潸然泪下。

     这一夜,月亮用它的圆满照着贾府的不圆满,一如最初照着姑苏阊门,照着即将倒霉的甄士隐。

     这一夜月照众生,笛声起处,两个女孩子正在凹晶馆凭栏联句,后来又加入了一个妙玉。

    

    诗人总是对月亮情有独钟,比如李白。红楼梦中诗词多多,却仅有两次写月,一次是香菱学诗,一次是中秋联句。探春曾见月色如洗,深夜徘徊而着了风露,后来起诗社也并未咏月;黛玉曾见月色好想写首诗,后来终究也没写成。在这个团圆佳节,在月下吟诗的三个女孩,不知是巧合还是有意安排,都是孤女,都没有一个真正的家,让她们享受团圆。

     这样的三个女孩子,哪怕能得到再多的优待与看重,在别人的团圆宴上,都会觉得自己是局外人。

     半个夜晚的月下联诗,精华都集中于那一句冷月葬花魂,这样的句子当然不祥,可笑的是,妙玉居然还想着翻转过来。吟出去的诗,泼出去的水,一语成谶,既已出口,就再也无法改变。

     当年黛玉尝不出雨水雪水,妙玉曾笑她是大俗人,而这一晚,妙玉想用后续的词句来改变诗中的气数,却正是俗心俗意,真正的俗人。天意如此,岂由人算,就像天上的月亮,没有什么力量能让它保持圆满。贾母的宴席到了阑珊处,王夫人说,明儿再赏十六,也是一样,须知到了明晚,便再也不是今天的月亮,书页翻到了七十几回,再也不复国公府的旧时光。

    

    天上只有一个月亮,可每个人在某些特定的时刻,都会觉得它是自己的,月光没有重量,却又无处不在,就像一生所有的旧事与念想。

     任何人独自在月光下,都会有想写诗的冲动,所以,从古至今,留下的关于月亮的诗词数不胜数。

     对着那轮月,人们说了那么多。可月亮什么都不说,它千年万年重复着圆缺,用这种方式来告诉人们:世上本来就没有什么圆满,一切如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以平常心 看无常事读红楼梦 做明白人扫描下方二维码 听更多精彩内容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解味红楼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