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进府多大?《红楼梦》中的年龄问题到底能不能说清
2023/1/27 7:00:00 解味红楼

    

     看故事嘛,总要知道个前因后果。连时间先后、因果关系都搞不明白,那还看个什么劲?!——这是大家对小说的基本认识。只不过,对于别的作品适用,而《红楼梦》则要另说。

    

     当下的文学也好,影视也好,没有不重视时间线索的,甚至有些题材的创作中,要把时间线设计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比如,有些作品,标题就带着时间,像《长安十二时辰》。对于这样一部有悬疑色彩的剧,反派如何布置阴谋,主角如何见招拆招,最后又是如何阻断对手的计划……没有清晰的时间线索,可行吗?答案自然是:No!另外,现在剧本杀很火,有些剧本杀本身也改编自网络小说。同样,如何布局、如何作案,原创者都是要细细安排好的。而玩家在游戏过程中,也要注意时间点,比如有没有不在场证据、不同角色之间的描述在时间上有无矛盾等等。对于这类游戏中的故事,时间线自然是极其重要的。甚至在角色、剧情丰满之前,时间线索就应提前排清楚,有时甚至经过团队多次推演,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创作。但是,不得不说,《红楼梦》是一部十分特殊的文学作品。用文中第一回的话说,曹公“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这是文学化地记述了曹公著书的过程,恰恰由于披阅、增删,上述的一些欣赏方式就不适用了……可是,当下的文学、影视等,让大家养成了偏重情节时间线的习惯。当这样的赏析习惯遇上《红楼梦》……不但问题越理越多,到最后反而可能就理不清了……

    

     《红楼梦》的成书过程,只能靠我们推知,往往有一稿多改、二书合成等说法。总归,成书过程是复杂的,某些部分应是有“原稿”;同时,在书的前半部分,曹公应是对原设计中多年的情节进行了合并、压缩,使叙事更加集中……然而,这些操作就造成了一些问题,比如:书中的时间线索与人物年龄,永远是理不清的;某些细节上,时间也存在着前后冲突;还有一些情节,有块状插入的痕迹,最典型的是六十三至六十九回的二尤故事……这些表象,实际上都不太符合当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当然,对于《红楼梦》,我们还是要理解,重在捕捉曹公的创作本意,借鉴其思想闪光点。这是最关键的一点,其他的都须灵活掌握。在“时序”等方面,有些常见的问题,我们不妨着重梳理一下。比如,很多读者习惯上总是想理出一个时间线索,但对于《红楼梦》,这可行性不大。像宝钗进府,字面上看似乎与黛玉进府是前后脚,实际上,推测曹公原意,中间是相隔四五年。

    

     在书中,贾宝玉有多次对白都提及相关前史,我们应对文中的类似瑕疵抱有宽容的态度,尽量把握曹公核心的创作意图。再如,黛玉进贾府时年龄究竟多大?这也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常有人怀疑:六七岁的孩子,行事能这么成熟吗,等等。首先,我们要了解时代背景,放到清朝早期,13岁、14岁有的甚至已经当爹当妈了,30岁出头当爷爷、奶奶的不是罕见现象……这种背景下的13、14,跟现在的六年级、七年级,能相提并论吗?再如,从成书的角度看,有人怀疑作者将原本年龄较大时发生的情节往前提了。实际上,宝黛初会,既有两小无猜的青涩,又是一见钟情的注定,这种表述,是在神话前史铺垫之下具有浪漫主义文学色彩的表达。总的来说,并不影响结论的成立——黛玉进府的年龄,应在六岁。而书中大部分情节,即入住大观园的那一年,黛玉约是12岁。从概念上说,其间与宝玉一同生活了6年左右。之所以这样认为,是由于古人有“七岁不同席”的观念,若超过七岁,宝黛怎么可能生活在一个屋檐之下?即便我们穿越回去问曹公,曹公肯定也只能说:两人一同住在贾母上房的时候,是六七岁左右……放在那个时代,不得不如此,即便是文学表达,也要先顾一头。

    

     另外,相应的,还有巧姐、惜春等人的年龄问题。巧姐虽是金陵十二钗正册之一,但在前八十回,连一句对白也没有,可见其年龄之小。若论起来,巧姐应是黛玉进府后出生的。毕竟,到四十二回,巧姐还需要被抱着,还没有名字,不会有6岁那么大。只不过,这样的细枝末节不必太在意。总体上,曹公撰写《红楼梦》,重在表达自己的感情与思想,纯粹情节上的合理,到了曹公这里已经被淡化了;或者说,这个境界他已经远远超越了。如果硬抠年龄、时间问题,别的不说,只第六回刘姥姥进荣国府一段,就可以抠出无数“合理性”问题。我们还是应重在吸收曹公的思想精髓,而不是硬抠细节。至于惜春,也是如此。她在三春姐妹中最小,第三回出场时只说“身量未足,形容尚小”。显然,她比黛玉更小。若黛玉只有六岁,惜春又该多大……这的确是个问题,但对于《红楼梦》,类似的问题在阅读中都不必细究。我们只需要明白:曹公为贾珍安排了如此幼小的一个亲妹妹,但贾珍实在没个哥哥的样子,对惜春根本谈不上关心,在一定程度上这也造成了惜春的冷淡、疏离。正因为年龄小,在抄检大观园时,她才显得紧张、惧怕,并因清誉问题急于跟宁国府划清界限。书中突出的是她的“孤介”、她的“廉介僻性”,只有在这个人物年龄较小的设定下,相关文学表达才是合理的、令人印象深刻的。像惜春对王熙凤说:把犯错的入画带出去打吧,“我听不惯的”。这是孩子气十足的话,她的惊恐、她的无措都表达在话语当中了。

    

     相反,如果是一个成熟的女子这么表达……哪怕心里果真这么想,说出来也该圆融些。曹公突出的是惜春与污浊划清界限的果决,与维护自身名誉的迫切感,这对于一个小女孩的形象是成立的,也是鲜活的。同样地,还有人执著于分析为何贾敬丧仪时没有写到惜春的悲痛,甚至据此认为她“不孝”……实际上,了解了成书的复杂性,这就已经不算是一个问题了。对于传统小说,古人在写作时不像当今这样,讲究时间线索,讲究还原当时的服饰、礼俗与文化。古人自然有古人的写作习惯,甚至常常按照创作当时(比如明朝、清朝)的情况来发挥,客观造成了行文中的一些“穿越”。这是古典小说共性的问题,只是表现的角度有所差别。比如,《金瓶梅》中,宋朝的潘金莲,穿了明朝才有的妆花衣服;再比如《西游记》,李世民还在位,居然提及他死后才有的庙号“太宗”;还有充满神话色彩的《西游记》和《镜花缘》,明明是写唐代的故事,却都写到了宋朝后才流行的小脚……这是时代所限,我们也应当理解。对于《红楼梦》,读者往往还关注宝黛的相处时间,甚至推测泪尽、出家分别发生在什么年龄。至于黛玉一共在贾府生活了多少年,根据前八十回推测,应是总共十年左右。毕竟,八十回后不传,不知黛玉具体死在什么时候,估计大约是十六七岁左右。当然,“金兰契”那里,黛玉有一句对白提到自己“十五岁”,这个问题,参考以上。至于贾宝玉的出家时间,几乎没有任何依据可以推定——事实上,即便推知,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对于理解文学主旨又有多大的帮助呢?

    

     同时,有些读者在阅读中,还是放不下“时间线”,常常存在一种心理误区——某处是不是应该改一改?如果改一下,是不是时间就顺畅了……实际上,作为文学大家的曹公都没有改好,难道我们的才思真的在曹公之上吗?!再者,长篇文学人物众多、事件繁杂,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难道处处都改吗?客观讲,这不是一种合理的文学赏析思路。因此,大家读《红楼梦》,不建议硬抠时间和年龄问题。当然,有的人想另辟蹊径,偏从这个角度出发“自立门户”。但实际上,意义不大,甚至有的人一“立论”,在方向上就走偏了。像有的人喜欢整理红楼年表,论个红楼一年、红楼二年……这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是有的人,就不走寻常路:一上来,就是黛玉进府发生在康熙多少年,或是崇祯多少年……很明显,这已经走到索隐的路子上了。其参考意义,大家自然明白,不必多说。

    

     总的来说,阅读中还应重在感受曹公想表达什么,去吸收曹公的思想,而不是拘泥于一些瑕疵。读书就像与人相处,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但对方的优点,永远都更值得我们关注。扫描下方二维码 参与红楼梦打卡课精彩超值课程 打卡全额返还课费

    

     点击二维码,关注公众号【暜航说】

     更多精彩内容等着你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解味红楼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