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飙》:高启强必须有高晓晨这样一个儿子,这戏才演的下去
2023/2/15 6:30:00 解味红楼

    

     作者|暜航

     经常听人说: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没有对错之分……

     事实真的如此吗?恰恰因为有了类似说法的“加持”,很多人对《红楼梦》等文学作品的错误观点就一路狂飙了……实际上,阅读文学作品,也有方法的正误之分,同样会存在错误的看法。以《红楼梦》为例,有人认为,“书中是否定贾宝玉的”,这样的观点,能视为正确吗?再如,有人说,“王熙凤对贾府衰败负有根本性责任”,如此说法值得采信吗?男性角色的种种荒唐行为,难道就一笔勾销了吗?

    

     显然,这些说法就是错误的。赏析文学作品、艺术作品,应依照作者的创作意图来理解。明显与创作意图相左的看法,必定无法令人信服。而在此基础上,至于得出什么感悟与体会,喜欢哪个人物、不喜欢哪个人物……这些都是很个人化的想法,不必刻意求同。这一层的领悟,的确没有明显的对错之分。无非各花入各眼,亦没有强迫他人接受自己看法的必要。不少人探讨《红楼梦》会产生诸多纷争,甚至于“挥老拳”,究其原因,往往是本末倒置了——我不要作者以为,我只要“我认为”,并强行说服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连作者的本意都搁置在一边……或许,以后大家讨论《红楼梦》想表达什么,可以尝试一种新方法,多余的争论可能会少很多:值得参考的句式,应该是“我觉得,曹雪芹表达了......”,而非仅仅是“我认为……”。对于晴雯等争议较多的人物,尤其适合用这种方法。至于个人对情节、人物的喜好等,各自持有观点便好。观看影视剧也是一样,《狂飙》中观众争议比较多的情节,集中于高晓晨、黄瑶两个角色。两人的身份恰好很相似,一个是高启强的继子,另一个是养女。很多人讨论的焦点在于:亲生母亲一直对高晓晨严加管教,还让他学钢琴,为何待到成年,高晓晨就成了一个爱飙车的吊儿郎当的人了呢?其实,这样的人物设定,从主创人员进行剧情设计的角度去看,则很容易理解。对于一个犯罪团伙首领的继子,故事走向无非有三:一是弱化,比如以在外求学等为由,减少相关戏份。这样的话,高晓晨的人物功能,主要只是在幼年情节中,成为他人威胁高启强的人质,高晓晨本身并不成为塑造的重点。若是高晓晨这一角色戏份较多,则无非是以下两种可能。二是服从于高启强,甚至成为其帮凶。若如此塑造,高晓晨的形象与现有剧集中的呈现,将会是大相径庭的。然而,这种“子承父业”的设定,是秉持理性创作思路该有的吗?事实上,剧中围绕在高启强身边的人,都没有好下场,这才能体现出公平与正义。况且,从突出主角的角度讲,对于塑造高启强没有太多帮助,这一种设定,剧组也不会采用。三是让高晓晨胡作非为,本身既存在违法行为,同时又客观成为高启强相关事务的破坏者。这种“猪队友”的设计,正是剧中采用的模式。

    
高晓晨的胆大妄为,进一步激化了人物之间的矛盾,让高启强补漏洞的时候,又展现出多方面的人物特质。很明显,这样的第三种设计,才是最符合创作意图的。由于是继子,高启强对高晓晨本身并没有太多感情,从维护与陈书婷夫妻关系的角度讲,满眼只有利益的高启强,对高晓晨甚至无异于是利用;但陈书婷死后,由于思念亡妻,高启强又不得不力所能及地管教高晓晨;同时,也是担心高晓晨在外惹祸,牵扯出幕后的更多不堪旧事……对于塑造主角高启强,这样的情节安排,彰显了人物的多个性格侧面。相关的,观众议论比较多的,还有高启强通过飙车打赌,使高晓晨输掉,答应再也不飙车。对继子高晓晨,高启强一直是不太爱的、甚至是有几分恨的。很多观众不解,既然如此,为何又要拼命去“教导”儿子呢?实际上,从创作角度综合考虑,这是必然要存在的一个桥段。自高晓晨“爱飙车”的设定开始,就决定了之后剧集中必有老父亲通过飙车劝阻儿子的戏码。况且,出于展现拍摄技术的初衷,来一段飙车戏、炫一炫车技,不也很好看吗?而从情节功能上,这对于塑造高启强也有极大作用:一是哪怕为了给陈书婷保留血脉,作为养父,不希望孩子出事;二是掩盖内心的脆弱,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体现出一种狠劲;三是当场有多位小弟角色出现,这恐怕也是展现出高启强压制手下的一种决心,是做给其他人看的。这一切,都符合高启强的人物设定,毕竟,他才是剧中塑造的重点,而非高晓晨。事后,高晓晨“说到做到”,也让这个年轻人的形象多了一分正面。从始至终,主创人员在塑造反面角色时,都是极为克制的。像高晓晨的对白中说,自己不酒驾、也未肇事逃逸。这样的安排,似乎不符合黑二代的狂妄。但与其说这是在塑造高晓晨的形象,不如说,是在提醒观众要恪守底线。在这里,“合理”居于“表达”之次。就好像电影《卡萨布兰卡》中,大家都希望得到戴高乐签署的通行证一样,均属于影视作品中“技术处理”的成分。当然,后来高启强在事情败露前,困兽犹斗,甚至多次雇人杀伤高晓晨。有人觉得这与之前的飙车戏矛盾,其实也有两方面的原因可究。一是表现高启强的狠与多面性格,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不惜把事情都推到继子头上,做出伤天害理的举动。另一个理由,可能需要从题材特殊以及创作过程上来找。由于尺度原因,或许剧组拍摄了多种结尾,至少应是在素材上留下了充足余地。很明显,最后几集中正面人物的戏份较少,或许是不便于展现,因此调用了原有的大量素材,支撑起了最末几集的容量,导致高启强的行为显得有些凌乱。这其实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对于一些情节节奏较快、矛盾冲突比较激烈的戏,由于接近剧情最后的“收网”,到了最后几集,也容易造成节奏掉下来。——虽说是“非奇不传”,但一直维持激烈的冲突,容易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而一旦节奏减缓,观众又有可能不买账。曹雪芹写了一部弱化矛盾冲突的作品,从而成为古典文学巅峰之作,这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在特殊的影视创作情况下,反派的挣扎,往往在剧作末尾填充剧情。但这里也常出现一个误区:觉得反正是坏人,做什么恶事都是有可能的。如何把控这一点,并不容易平衡。鉴于题材的特殊性,一些技术性操作其实可以理解。

    与高晓晨不同,剧中的处理,使黄瑶成为高启强倒台的最后一击。对此,有不少人为高启强鸣不平。其实,多行不义必自毙,高启强最后的下场必是明确的。剧情始于黄瑶之母黄翠翠的死,而高启强又让卖命的黄瑶之父成为弃子,从创作角度说,让黄瑶反戈一击是必然的。当然,在原著小说情节中,杀陈书婷也是黄瑶干的,这对黄瑶的形象来说,不免过分“黑化”。因此,导演最终将杀陈书婷的行为,安到了高启强对手的头上。这也体现出,主创者在试图寻求一种创作上的“平衡”。剧集开始阶段,被人欺凌的鱼贩高启强,的确是引人同情的;但自从因为钱做出了昧心选择之后,他就没有退路,在错误的泥潭中越陷越深,本身也不值得观众再去同情。主创人员否定什么、弘扬什么,都是明确的。以往常说“三观跟着五官走”,实际上,现在有些人“三观跟着演技走”,同样大可不必。以平常心 看无常事读红楼梦 做明白人扫描下方二维码 听更多精彩内容

    

     点击二维码,关注公众号【暜航说】

     更多精彩内容等着你

    

     往期文章:除了《孙子兵法》,高启强竟然还读《红楼梦》!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解味红楼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