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飙》中父亲只比女儿大15?戏里面还有戏,红楼梦也如此
2023/2/20 6:30:00 解味红楼

     作者 暜航百密难免一疏,长篇文学在创作过程中不免会有失误,而不同作品的同类失误,亦折射出文学创作的共性。之前曾谈到过,由于长篇小说人物众多、内容繁杂,《红楼梦》的人物年龄等是无法厘清的。(戳这里可看黛玉进府多大?《红楼梦》中的年龄问题到底能不能说清)偏巧,《狂飙》的主创人员在这方面也出现了疏漏。

     有细心的网友发现,按剧情中点出的年龄,父亲只比女儿大了15岁……

    这确实是一个硬伤,但其背后的成因与创作意图有关。这一点与《红楼梦》亦是相通的。《红楼梦》中人物年龄出现瑕疵,有作者希望叙事紧凑从而作出修改等原因,但最根本的,是将主要女性角色的年龄定位在妙龄,她们能陪伴贾宝玉左右,既不像儿时的两小无猜,又不会匆匆面对婚嫁问题。毕竟古代少女从豆蔻年华到嫁为人妇,其间时光是极其短暂的,围绕创作主旨,曹公就不得不进行灵活处理。像书中写到八十回,薛宝钗已经十七岁,若按清朝前期风俗,早该许配人家了。但曹公让年龄更小的史湘云、贾探春等涉及婚配问题,却对宝钗的婚约迟迟不提。显然,这种处理符合作者的创作意图,而非一味依照客观现实按图索骥。同样,《狂飙》中虽存在失误,但用意是明显的。安欣奋战在公安战线二十余年,彼此早有情愫的孟钰自然也年过不惑。对于孟钰之父孟德海,剧情一开始,就需要让他成为实权人物,但在二十年后,依然要身居高位,不能达到退休的年龄线。像有的网友质疑:40岁就当上局长,是不是不太现实。想来,按原先的剧本设计,剧终时孟德海的年龄应在65岁左右,那么二十年前就是45岁左右当局长。这样的设定相对比较贴合现实。但在修改后的剧情中,孟德海的结局是降职处分、提前退休。若已经65岁,“提前退休”的处分基本无意义。因此,只能将角色年龄往前提到61岁,一来跟原有设计不太相符,二来就造成了父女年龄差距过小的失误。

    

     虽然失误可以弥补,至少,其背后反映出的创作思路还是值得理解的。这方面问题,其实是文学创作普遍面对的共同难题。曹公笔下存在诸多时序、年龄、生日等矛盾,造成的原因又何尝不是类似呢。另外,更有意思的一点在于:因为题材的特殊性,《狂飙》末尾部分剧集进行了大量台词改动,造成配音与演员口型不符。或许,这样的创作实践,也可以帮助我们思考有关《红楼梦》的一些问题。《红楼梦》的读者,普遍关注的一个“未解之谜”,是有关秦可卿的问题:天香楼上究竟发生了什么?秦可卿到底是怎么死的?至少,从现存的明文来看,秦可卿是病死的。可曹公笔下的行文,偏在这里隐约朦胧,又是写传来死讯时全家上下“无不纳罕”,又有脂批敲边鼓,在办理丧仪的文字处批了“不写之写”“补天香楼未删之文”等字样。显然,书中呈现出作者有两套思路:一种是秦可卿因为风化问题而自尽,另一种是得病而死。可是,前一种文字消失不见,这究竟是代表作者否定了这种思路;还是迫于种种压力表面作了删改,但仍希望读者领会到这层意思呢?对于《红楼梦》,可采信的自然是后一种情况。而在赏析方法上,我们也不妨从《狂飙》中借鉴一点经验。

    

     剧情中,孟德海是在位的老领导,从小看着安欣长大,并且女儿孟钰与安欣也是青梅竹马的一对,只可惜后来未能结成姻缘。孟钰赌气嫁给了杨健,此人与反派高启强勾结,一度掌握供电系统的大权。杨健的结局是被抓获,那他的老丈人是否知情、是否参与其中呢?在这个问题上,恐怕剧情设计是存在两种“版本”的:一种是孟德海被拉下水,参与了错误的行为;另一种是孟德海并不知情,只是事后感到悔恨,并及时劝杨健自首还举报了相关情况。后一种,是目前成片中的展现。在后期剧情中,孟德海相关戏份,出现了很多口型与对白不符的情况,显然,是剧组由于尺度原因进行了大量改词。根据观众的推断,最初拍摄时,剧本的设定原是前一种情况,即孟德海也犯了错误。有的网友根据“唇语”还原了部分剧情,比如,有一场戏是孟德海将存有毕生积蓄的银行卡交到女儿手里。在现有的剧集中,这一场景是说孟德海希望女婿自首,又担心女儿在生活中受苦,把钱留给她,并说希望杨健争取“宽大处理”。然而,网友依口型还原出的剧情是:孟德海承认自己参与了负面的行为,把钱给女儿和女婿,让他们逃跑。很有意思的一点是:拍摄人物对话场景时,常会采用反打镜头,即间隔展现人物面部,呈现表情等变化,点出人物的内心活动。而在《狂飙》后期剧情中,如孟德海与孟钰摊牌、高启强与对手蒋天对话等场景,都用到了大量反打镜头,有时中景镜头里说话人是背对观众的,即在某人讲话时突出展现对方的神情及整体氛围——而这些恰恰成为改动台词的绝佳机会。或许,这也是剧组提前作好的准备。再有,山上的亭子里,孟德海最终决定交代问题时,曾与安欣有精彩的对手戏。这场戏中,安欣欲哭而强忍,显然,如果孟德海只是去举报女婿、自己一身清白的话,安欣不至于反应这么强烈。诸如此类不赘述,总之,按剧本的原有设定,孟德海实际上是高启强等人的幕后大boss。像有一个人物的对白,看口型,是将利益上的“一半姓孟,一半姓高(指高启强)”,改为了“一半姓杨(指杨健),一半姓高”,洗白了孟德海。这种呈现与《红楼梦》写秦可卿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再次反映出文艺作品不乏相通之处。

    

     有不少朋友因为当代作品的层次远不如《红楼梦》,就连带否定了这一点。其实,那是水平问题,不是性质问题。按照剧组主创人员的原本意图,孟德海就是隐藏在主角安欣身边的一只幕后黑手,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后来进行了弱化。孟德海参与其中,才是原本要表达的内容,作为观众,我们应理解到这一层。相应地,我们也可以参考这种思路重温《红楼梦》。显然,结合脂批等综合来看,秦可卿因风化问题死于天香楼,这才是曹公想透露给我们的信息;哪怕明文作了修改,无非是由于种种客观原因作的“灵活处理”,曹公的根本创作思路仍没有改变,这也是作者希望后世读者能够理解的深意。曹公的良苦用心可见一斑。二者成因类似,只不过区别在于:当代影视作品借助的是“唇语”,而《红楼梦》借助的是细节与脂批。或许,观剧时,我们也可以仿照脂批,评一句:“补大反派未删之戏”。文艺作品的创作,总是存在诸多共性的。像《红楼梦》用过的手法,很多在《狂飙》中亦有呈现。比如,《红楼梦》的特色之一是为人名赋予谐音寓意。而像电视剧的主角警官李响、安欣,依照谐音,表达的意思是“我们的理想,就是让老百姓安心。”而作品中一些相对复杂的情节,既要符合事件发展的逻辑,同时又要合乎剧中人物的身份与个性,往往值得细细品味。像电鱼的一场戏,有的观众存在疑问,不同的观点也很多。显然,依照主创人员的创作意图,有些结论其实是错误的。像高启强为什么一开始要跑,之后又返回操作通电设备。有人认为是知道伤者的身份,想趁机救人向其父亲索要报酬。实质上,此时的高启强还不知道对方的身份,这样的说法不能成立。因“巧合”而导致后面的一系列故事,思路是极为巧妙的。诸如此类的细节,值得观众去细品。而剧中有一些场景是呼应的、贯穿始终的。比如安欣与高启强一同吃饭,构成了一条隐隐的线索,正是“草蛇灰线”的笔法。最后一次同桌吃饭时,高启强说“想”跟安欣再一起吃饭。事实上,等待高启强的是法律的审判,这种期待已经变成了奢望。在正义力量的围堵下,高启强纵然有悔意,却已经无法抽身了。

    在人物设置上,由于求学、工作等原因,高启兰对哥哥的违法行为毫不知情。有正义感的她,在后期剧情中觉察后,表现出对高启强的排斥与反感。对于高启强,所做的一切最初是为了家人,但在走上错误道路后,却反而让家人受到了种种伤害,已失去控制的“狂飙”,也导致了高启强的无奈与悔意。可以说,高启兰是剧中除了女警角色外,惟一一个毫无污点的女性形象。这一方面是让观众对安欣的感情戏有一定憧憬感;二是给观众留下一丝希望之光。论人物塑造,这与追求高洁、爱惜清名而远离宁国府的惜春,有异曲同工之处。再如,安欣有一句台词:“我会跟高启强耗一辈子”,有观众形象地把这句话称为安欣的“判词”。能否称得上,是另一回事;但明确隐寓人物命运,功能是显而易见的,类似的台词绝不是随意写的。在剧中,安欣的形象是存在变化的,前期有一些诙谐色彩,到后期就没有了。毕竟,他目睹了战友的牺牲,身边人不断被拉下水,压力、情绪会有明显变化。《红楼梦》也是一样,书中描写的是青春年少的文学人物,大多数主角都是有成长变化的;而常有人以为书中的某某人物没有成长、没有变化,这显然既不符合常理,又不符合创作意图。

    

     总而言之,经典文学作品也好,制作精良的影视剧也好,都需要采用正确的分析方法,沿着作者的创作思路进行赏析。《狂飙》是近年来难得的好剧,追完大结局,想到的内容很多,有剧中的,也有剧外的。想法一路狂飙,写下了以上文字,希望对大家欣赏文学、影视作品有一定帮助。喜欢的朋友,请多转发、多点赞。不然的话……我想吃鱼了……以平常心 看无常事读红楼梦 做明白人扫描下方二维码 听更多精彩内容

    

     点击二维码,关注公众号【暜航说】

     更多精彩内容等着你

    

     往期文章:

     《红楼梦》&《狂飙》:我们得做个会看戏的人

     《狂飙》:高启强必须有高晓晨这样一个儿子,这戏才演的下去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解味红楼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