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丹:《红楼梦》从通读到读通(上)
2023/3/4 7:00:00 解味红楼
点击上方预约直播
有人感慨,翻开《红楼梦》,故事没开始,人物倒先看到了一大堆,实在有些头晕。同时,小说中频繁出现的诗词曲赋,也常常对读者的理解构成障碍。《红楼梦》人多事杂、意蕴丰富,对初读者来说确实是不小的挑战,但以此为借口来跳着看是不应该的。更有甚者,有人是不读的,而是采用一种替代的方式,如看电视连续剧。应该说,看和读是很不一样。电视剧在把文字转化为声光电形象的过程中,会做许多改动。

比如,书上说林黛玉进城的时候,坐在轿子里隔着帘子往外看京城的繁华景观;但在电视连续剧中,林黛玉把帘子掀起来了。这样一个细节的改动,也许是考虑电视镜头感的需求,却并不合理。这样的行为,在当时会被认为不符合大家闺秀的礼仪。有人干脆电视剧也不看,就看别人写的介绍、解读。他人的梳理和评论,并不等于自己的心得。这显然是另一种不读的问题。通读,通读,一定要抓住两个字,一个是“通”,一个是“读”。只有通读一本书,才能让人对一部作品及其人物有一个全景式了解。举个例子,关于《红楼梦》中林黛玉这个角色,不同片段中描绘的林黛玉是不一样的。第三回中,林黛玉告诫自己:不可多说一句话,多走一步路,“会被人耻笑去的”。这里的林黛玉,是一个谨小慎微的形象。但如果你读了第八回,又会觉得她是一个反应敏捷、尖酸刻薄的形象。只有从头到尾地把《红楼梦》整本书读完,我们对林黛玉才会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现实世界理想世界之外,还有一个神秘世界。从通读走向读通,有必要先把《红楼梦》这部书的要点概括出来。第一个要点,是“真”和“假”,或者说“真情”与“假礼”。
这是一组关键的概念,回应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总问题。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大体上是一种礼仪文化。
外在的礼仪如何跟人与人之间内在的情感结合起来?如果没有内在的情感,外在的礼仪究竟还要不要维持?相关问题自先秦时期就开始不断被探讨,一直有争议。
《红楼梦》形象地呈现了“真情”与“假礼”的观念,试图让“真情”与“假礼”形成一个和谐的组合。在这样一个总原则下去读《红楼梦》,就可以看到小说中有许多具有象征意味的对照性人物。
如李纨和秦可卿,秦谐音情感的“情”,李谐音礼仪的“礼”;秦可卿是纵情越礼之人,李纨则恪守礼仪乃至灭掉了自己的情感。作者想通过这一人物对照,引导读者去思考“情”和“礼”之间的关系。
第二个要点,是两条线索。
《红楼梦》整本书其实有两条主线:一个是情感被毁的线索,一个是家族衰败的线索。以情感被毁的线索为基准,小说围绕宝黛爱情又可分为四个大部分:从第1回到第18回,情感开始部分;第18到第42回,情感的发展期;第42回到第70回,情感默契期;第70回后,开始走向被毁灭,先是以晴雯被逐为先兆,再到林黛玉去世。

以家族衰败的线索为基准,《红楼梦》中的家族一共写了五代。这正好应了古人的一句话:“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说中,冷子兴和贾雨村的聊天,进一步点出了贾府衰败的主要原因:一个是经济问题,贾府入不敷出;一个是人才问题,出现了叛逆者和腐败者,造成家族后继乏人。第三个要点,是三个空间。《红楼梦》主要写了三个空间,其中有两个空间比较明确:一个是大观园外以男人为主的世界,即所谓现实世界;另一个是大观园中女儿的世界,即所谓理想世界。这两个世界之外,还有一个和大荒山相连的太虚幻境,可称之为神秘世界。神秘世界中的故事展开得不充分,但恰恰是神秘世界的存在,使得似乎是明确的世界也变得暧昧起来。这是《红楼梦》跟其他小说不一样的地方。第四个要点,是四季时间。
我们取贾宝玉13岁那年来看看《红楼梦》的四季叙事。
第18回到第22回,小说写了春节元宵,这是一年的序曲。
第23回到第27回是春天,大家开始进入大观园。第27回写芒种节,表示春天快要结束了,写黛玉葬花、宝钗扑蝶。

第28回写端午节,开始进入夏天,晴雯撕扇,金钏投井,宝玉挨打。
第36回,也是一个大热天,写情悟梨香院。贾宝玉看到跟黛玉长得很像的龄官,对方却根本不理睬他。贾宝玉突然醒悟过来,曾经以为自己可以死在一群姑娘眼泪中的那种自我中心感逐渐消失了,感慨以后只是“各人各得眼泪罢了”。贾宝玉的思想情感经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质变。
第37回进入秋天,探春发起成立诗社,刘姥姥把秋收的农产品送给贾府作为报答。第47回开始进入冬天,香菱学诗、晴雯补裘都是在冬天发生的。
第五个要点,是五层人物。
《红楼梦》对女性的刻画格外生动、令人难忘。参考“金陵十二钗”册子,《红楼梦》里的女性人物根据礼仪等级大致可分为五层:
第一层是贵族,第二层是败落的贵族或平民,第三层是大丫头,第四层是小丫头,第五层是演戏的十二个戏官。

从局部来看,人物之间呈现两两对比关系。比如,史湘云跟贾宝玉的交往是自然的,而妙玉跟贾宝玉的交往是不自然的,即为自然和反自然的一种对比。此外,贵族和大丫头之间也有着影射或者呼应关系,如作为“钗影黛副”的袭人和晴雯,“元迎探惜”四姐妹和“琴棋书画”四个丫鬟之对应等。种种细节关联和余音袅袅,诱发更多的联想概括。以平常心 看无常事读红楼梦 做明白人扫描下方二维码 听更多精彩内容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詹丹 整理:周丹旎詹丹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光启国际学者中心主任,兼任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古典文学学会副会长。著有《重读〈红楼梦〉》《〈红楼梦〉通识》《〈红楼梦〉与中国古代小说再阐释》等。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解味红楼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