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可卿生病,为什么会有好几个太医为她轮流诊脉
2023/4/19 6:30:00 解味红楼

有的读者认为秦可卿一定有特殊身份,主要原因之一是给她看病的都是“太医”。既然是太医院的好几位御医给秦可卿看病,那么秦可卿的来历一定极不寻常了。这是误会。

其实这是混淆了两个概念,因为“太医”不等于“御医”。御医院在清代叫太医院,所以御医确实被人们尊称为太医,但是被尊为“太医”的绝大多数都不是御医。真正的御医是极少极少的。正如为官者常被人称为“老爷”,而被称为“老爷”者不一定是做官的。给秦可卿看病的被称为“太医”的医生确实有好几位,但是,没有一个是太医院的御医。他们不但不是御医,而且根本就不是太医院的人。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让我们首先来看看《清史稿·职官志》中关于太医院的记载:太医院的大夫分四个级别,有些像咱们现在的职称: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助理医师。第一等叫“御医”,只有十三人。雍正乾隆时期为七品,但是“给六品冠带”。也就是说,实际上是七品官,不过可以穿戴六品顶戴和服饰。这“御医”就相当于主任医师。第二等称为“吏目”,只有二十六人,八品与九品各十三人。这可就是实打实的了,是几品就穿戴几品服饰。这就相当于副主任医师。第三等叫医士,共二十人,“给从九品冠带”。也就是说,医士本来是没有品级的,但是可以穿戴从九品的顶戴服饰。这就相当于主治医师。从九品是官员中最低的级别,再低的就不是官,而是“吏”了。所以这些太医院的医士虽然只是“吏”,但是在“冠带”服饰上还享受最低一级官员的待遇。第四等叫“医生”,有三十人,无品。相当于现在医院里的助理医师。所以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太医院的“御医”只有第一等大夫十三人。

太医院的“御医、吏目、医士”这三级五十九位大夫是可以独立看病的,也就是有处方权的;第四级的“医生”看来只能当助手。“医生的“生”字,是“生员”的意思,“医生”是见习大夫。所以太医院真正能够看病的大夫都是有级别的,这些大夫在看病时是要穿不同品级的服饰的,让人一看顶戴和衣服上的图案,就知道是什么级别。就像咱们现在的医院里,大夫都戴着胸卡,上面写着“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什么的一样。在《红楼梦》中至少有六条直接证据,可以证明给秦可卿看病的不仅不是御医,而且根本不是太医院的人:其一:尤氏多次抱怨这些“太医”不是好大夫,水平要不得。第十回尤氏先是对金荣的母亲抱怨,来给秦可卿看病的“没个好大夫”。后来又对丈夫贾珍说:“如今且说媳妇这病,你到那里寻一个好大夫来与他瞧瞧要紧,可别耽误了,现今咱们家走的这群大夫(听听,不是论‘个’,都论‘群’了,还好得了么),那里要得,一个个都是听着人的口气儿,人怎么说,他也添几句文话儿说一遍(不疼不痒、四平八稳、万古长青、永远正确的废话),可倒殷勤的很(按说,殷勤本来是好事,可是由于无能,于是只好显得很殷勤,很积极),三四个人一日轮流着倒有四五遍来看脉。他们大家商量着立个方子,吃了也不见效,倒弄得一日换四五遍衣裳,坐起来见大夫,其实于病人无益。”

听尤氏褒贬这几位“太医”的口气,就明白他们都是些什么水平了。如果是御医院的御医,水平会这么差么?再说,即使有个把御医来给秦可卿看病,会三四个一齐出动,而且一日四五遍来看脉么?那是皇上、皇后才有的待遇,秦可卿出身再特别,再高贵,也不够这个格。真要是有这么多御医来给秦可卿看病,尤氏敢这么对御医不敬么?再说了,这么多“御医”都无能为力了,尤氏让贾珍上哪儿再去找更好的大夫去?其二:秦可卿得的不是疑难杂症,不难诊断,最后被一位业余医生确诊。后来冯紫英推荐:说起他有一个幼时从学的先生,姓张名友士,学问最渊博的,更兼医理极深(再请注意这个‘兼’字:尽管深通医道,他可不是专业医生,是业余的),且能断人生死。今年是上京来给他儿子来捐官,现在他家住着呢(还请注意:他是外地来京人员,在京师没有常住户口,属于暂住人口),这位张友士来了以后,贾珍在请他喝茶时再次提到“老先生人品学问,又兼深通医学”,称他“老先生”而不是“太医”,而且说“又兼深通医学”,可见确实不是专业医生。从前称呼医生为“先生”,但是如果是御医,那就必须得称太医,称“先生”就太不敬了。按照咱们现在的说法,张友士是没有卫生局颁发的医师资格证书,也没有工商局给的行医执照的,属于非法行医,应予取缔。当然,那会儿不那么严格。再说人家张友士也不靠行医赚钱,是应朋友之请帮忙的。不过总归是业余大夫,这一点必须确认。可是冯紫英推荐的这位业余大夫张先生名不虚传,其实他只不过相当于京剧界的票友,偶尔票了一把,却比那些角儿还棒。张友士一号脉,马上就确诊,分析了一通病情病因,毫不犹豫地否定了那帮“太医”们的“喜脉”之说。要真是太医院的御医们三四个一齐出动给秦可卿会诊,早就确诊了,决不会拖到现在,病情越来越重。

其三:可卿身边的婆子都知道那些“太医”是草包。张友士确诊后有一段文字特别值得注意:“旁边一个贴身伏侍的婆子道:‘何尝不是这样呢。真正先生说的如神,倒不用我们告诉了。如今我们家里现有好几位太医老爷瞧着呢,都不能的当真切的这么说。有一位说是喜,有一位说是病,这位说不相干,那位说怕冬至,总没有个准话儿。求老爷明白指示指示。’”可见连地位很低的婆子都看不起那些“太医”。如果真是御医,作为奴才的婆子敢这么当着外人褒贬么?一旦传了出去,那麻烦可就大了!其四:业余大夫张友士也被称为“太医”,毫不客气地批评那些“太医”耽搁了秦可卿。小说明明白白交代张友士是个业余医生,但是第十回下半回的回目就叫“张太医论病细穷源”。曹雪芹也称他为太医,可见“太医”确实是对医生的尊称,甚至可以用在有些医道的业余大夫身上,就像称呼那些根本不是老爷的人为“老爷”一样。小说这样写道:“那先生笑道:‘大奶奶这个症候,可是那众位耽搁了。’”如果给秦可卿看病的是好几位御医,那么冯紫英肯定告诉过他,说好几位御医都看了,并不见效,请他出马。来京为儿子捐官的张友士敢这么毫无顾忌地否定御医么?起码会说得委婉一些。万一传到这些御医耳中,这些经常为皇帝、后妃、高官治病的御医说他一句坏话,就够他戗。其五:贾珍的话否定了他们是御医。贾珍应该是最了解这些所谓“太医”的真实身份和水平的,因为这些人都是他请来的。第十回最后贾珍说,这些就是“混饭吃久惯行医的人”。那么贾珍怎么不请些水平高的来呢?其实这些人当时就属于高水平的了。俗话说“有病乱投医”,问题显然一开始就出在贾珍太不放心了,他请了一个,瞧着不放心;再请,又请,还请,于是请了好几个,这样才会出现“他们大家商量着立个方子”这种怪事来。贾珍越是不放心,水平不高的大夫越是不敢拿主意。贾府和贾珍的地位,使他们更加不敢负责任,所以三四个人一天轮流来四五遍,开小组会似的拟个死不了也好不了的太平方子凑合事。
“太医”只是人们对大夫的尊称。至于御医,当然也被尊称为“太医”,总而言之,没有任何一位御医给秦可卿看过病。从给秦可卿看病的所谓“太医”中,不能发现任何支持她有什么神秘出身的线索。

顺便说一下,《红楼梦》中好几次写到医生来给这个那个看病,曹雪芹对不少医生十分不敬,不是医术太次,就是医术医德两差。给秦可卿看病的多数大夫是草包,五十一回干脆回目就用“胡庸医乱用虎狼药”。这位胡大夫有可能就是后来耽误了尤二姐而卷包逃走的那位胡君荣。他开的方子连贾宝玉都看出不对头,我猜想,曹雪芹或者他的家人恐怕受过庸医的耽误,尤其是有一位胡大夫医德医术两差,所以《红楼梦》里好几处写到庸医误诊,特别是两次提到胡庸医的恶劣表现。曹雪芹在小说中也挖苦那些江湖郎中,这大概也是曹雪芹借机宣泄一下胸中的怨气吧。
以平常心,看无常事
读红楼梦,做明白人
扫描下方二维码聆听更多精彩内容

往期精彩内容:
红楼亡者:宝钗之父,鸳鸯之姐
不起眼的她,却是红楼梦中把人际关系拿捏得最到位的人
(文章来自网络,侵删)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解味红楼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