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钗:博学,有时也是一种负担
2023/4/26 6:30:00 解味红楼

    

     作者:且听风吟

     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红楼梦》中的诸多人物都堪称是学霸级别的。例如林黛玉是诗词文学领域的学霸,王熙凤和贾探春是管理学领域的学霸,薛宝琴是地理风土领域的学霸……主人公贾宝玉虽然不喜读书,却也是“空灵涓逸”、“杂学旁收”。

     但如果要评选一个最博学的红楼梦中人,薛宝钗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这朵“任是无情也动人”的牡丹花,堪称是儒家思想中“博学而笃志”的典范。

     1

     宝钗之博学,首先表现在她的“无书不知”上。

     第二十二回中,因宝玉不知《鲁智深醉闹五台山》这一出戏文的精妙之处,宝钗便调动自己的“语料库”,信口念了一阙《寄生草》,喜的宝玉“拍膝画圈”,大赞宝姐姐“无书不知”。其中的“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一句,更惹得宝玉禅心萌动、参禅悟道起来。此处有一脂批指出:

     “是极,宝钗可谓博学矣。不似黛玉,只一《牡丹亭》,便心身不自主矣。真有学问如此,宝钗是也。”

     这一批语拿黛玉“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一节做对比,大赞宝钗学问之广博,已到了对戏文都烂熟于心的程度,而黛玉仅仅是偶然听到了几句《牡丹亭》的唱词,便已“心身不自主”,可见她以前并未体味过这些戏文的精妙之处。再联系宝钗劝谏黛玉不可因为阅读《西厢》《牡丹》而移了性情,可知她其实比黛玉更早接触这些所谓的浓词艳赋与野史外传,真可称得上是博览群书。

    

     同样是在第二十二回,为了及时让宝玉从禅机中清醒过来,宝钗还比出了神秀与惠能的《语录》。此处又有一批语:

     “出《语录》,总写宝卿博学宏览,胜诸才人。颦儿却聪慧灵智非学力所致,皆绝世绝伦之人也。宝玉宁不愧杀!”

     由此可见,钗黛二人之所以能在大观园中技压群芳、才冠诸艳,一个靠的是广博的学识,一个靠的是聪慧的心智。一个是博学宏览,胸中自然有丘壑;一个是聪慧灵智,心较比干多一窍。

     再举一例。第七十六回湘云和黛玉在凹晶溪馆联诗,曾用一“棔”字作为“十三元”的一韵。起初湘云并不知道“棔”是何树种,宝钗却能立即指出这是“如今俗叫作明开夜合的”(即合欢花树),以至于湘云感叹:“看来宝姐姐知道的竟多。”宝钗之“无书不知”,由此可见一斑。

     2

     宝钗之博学,还体现在她的“杂学旁收”上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什么领域的知识都懂,堪称是一部“行走的百科全书”。

     最典型的例子恐怕就是第四十二回的“宝钗论画”了。贾母让惜春画大观园图,愁的只会几笔写意的四丫头有些不知所措,这时宝钗及时指点迷津,把在作画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一一列出来讲解清楚,还为惜春列出画具清单,俨然一副工笔画大师的风范。可见宝钗不仅赏画、懂画,自己也是精于丹青之术的。再联系她写的《画菊》诗——“聚叶泼成千点墨,攒花染出几痕霜”,若非精于此道,估计也不能写得如此逼真。

    

     也是在这一回中,黛玉看到宝钗为惜春准备的画具中列入了“生姜四两、酱半斤”,便打趣说要拿“铁锅一口、锅铲一个”来炒颜色吃,宝钗立刻指出作画用的粗色碟子必须要先用姜汁和酱抹在碟底烤一下,否则经火会发生爆炸。可见宝钗不仅精于诗词曲赋和琴棋书画,对理化方面的科学知识也有所涉猎,放到今天,简直就是文史哲、理化生样样精通的学霸一枚。

     由于出身皇商世家,宝钗对商业世务的精通也胜过他人。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第五十七回中,黛玉和湘云都认不出邢岫烟用来典当棉衣的当票,而从小就对这种东西接触颇多的宝钗却可以巧妙地瞒住薛姨妈,以防其知晓岫烟在迎春房中的艰难处境;再如第七十七回中,王夫人打发人去买人参,宝钗立刻道出了外头卖家把人参截段、掺杂芦泡的普遍行情,提醒王夫人多花几两银子买枝好的。可知宝钗虽身在家中,却对外头的买卖行情一清二楚。

     书中表现宝钗之博学的文字还有很多,拿宝玉的话来说,端的是“通今博古,色色都知道”,真可谓是大观园中的第一学霸。

     3

     然而,在笔者看来,宝钗的博学有时未尝不是一种负担。

     第二十二回的一条批语也直言不讳地指出:

     “黛玉一生是聪明所误,宝玉是多事所误……阿凤是机心所误,宝钗是博识所误,湘云是自爱所误,袭人是好胜所误,皆不能跳出庄叟言外,悲亦甚矣。再笔。”

     按常理来说,宝钗作为“活字典”和“行走的百科全书”,该当是很多人学习的榜样和艳羡的对象,可脂砚斋为何要说她为“博识所误”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其一,宝钗的博学使她过早地看透了太多事情,变得极度冷静清醒和理性务实,反而失去了一些感性的喜怒悲欢,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便是:“懂得太多,看的太透,就会变成世界的孤儿。”

     她的居室朴素如雪洞一般,不喜簪花,小小年纪便清冷自持;面对金钏儿投井、尤三姐自刎等惨祸,她也极度理性,俨然看透了生离死别。她虽然博学,却更追求知识的务实性,如写诗填词这种诗情画意之事,在她看来既非女子、也非男子分内之事;与黛玉这位风流别致、感性诗意的浪漫型才女相比,宝钗更像是一位含蓄浑厚、理性务实的学究型才女,就像她用冷香丸压制从娘胎带来的热毒那样,她也在用理性的冷静压制内心深处那种感性的浪漫。

     其二,一个博学之人,她的学识对谁用、何时用、怎样用、用多少,其中的度量与平衡是很难把握的。

     你说得过多、用得过多,会有人觉得你在说教、在卖弄、在批评,俨然一个念经的老师傅,如宝玉就觉得宝钗劝她读书求取功名的话大不入耳,甚至连去向宝钗请教一个字帖都觉得她会“批评怪诞”;可你说得过少、用得过少,又会有人觉得你“藏愚守拙”,如凤姐便曾评价宝钗“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

     其实宝钗已经做得很好了,毕竟她只是寄居在贾府,许多事情并不好直接出言干涉,只有在该说话时她才会调动自己的学识,如通过论画帮助惜春解决画大观园图的难题、通过谈论学问帮助探春当家主事等,但仍不免惹来非议与诟病,可见如何将自己的学问学以致用本身也是一门学问。

    

     其三,最悲哀的地方在于,宝钗的博学在她所处的时代是缺乏用武之地的。

     宝钗不仅“博学”,而且“笃志”,她有着远大的志向和雄伟的抱负,“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便是她心怀远大理想的写照,可她的这种志向实如她笔下的柳絮一般漂泊无所依。

     身为女儿身的宝钗,在那个时代无法如男子一般出门闯荡、求取功名、施展抱负,转而只能通过选秀入宫、嫁人当家等方式去实现自己的志向。

     她的一身才华与满腹学识本可以在更广阔的天地施展,却被囿于封建时代的条条框框中,而她选择了顺从,并认为“针黹纺织”才是她的本分之所在,岂不悲乎?------------------------

     以平常心 看无常事读红楼梦 做明白人扫描下方二维码 听更多精彩内容

    

     往期文章

     八十回后的凤姐为什么不灵了?

     如果薛宝钗选秀成功,来到《甄嬛传》的后宫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解味红楼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