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都没能治好他的病,为何?
2017/3/31 厚朴中医

     |中医故事|在千年中医史里,有太多发人深省的中医故事,然而想要了解这些故事,横亘在读者面前的障碍,不仅有古汉语,更有残缺不全的史料。

     本栏目将用你听得懂的方式,为你讲述那些流传千年的中医故事,以古喻今,以古方今。

    

     初唐的一个夜晚,寒风呜咽。滔滔向东的颍水岸边,一个孤独的身影,拖着半残废的身躯,蹒跚前行。

     他觉得,只有冰冷的河水,才能够麻木他的一身病痛。

     他投水自尽了。

     此人不是一般人,他是天才诗人卢照邻。

     提起卢照邻,熟悉文学的人一定知道,他是「初唐四杰」之一,与王勃、骆宾王、杨炯等齐名。我们今天经常说起的「只羡鸳鸯不羡仙」,就出自他的代表作《长安古意》,原文作「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卢照邻的前半生,不说少年得志,也算得上一帆风顺。他以诗文闻名于世,他是邓王李元裕(唐高宗的皇叔)的幕僚,李元裕把他比作司马相如:「此吾之相如也。」

     随着李元裕的早逝,卢照邻的命运也急转直下。先是被诬陷入狱,出狱后染上了麻风病,在当时,这几乎是绝症。

     从此,卢照邻的后半生一直在忍受着贫穷和病痛的摧残。

     如果今天遇到这样的情况,没钱想要治病首先会先到什么办法?

     卢照邻想到的,是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最为盛行的方法:众筹,所以卢照邻堪称众筹的祖师爷。

     不堪病痛的卢照邻,终于不再顾忌读书人的面子,写下了一篇声泪俱下的《与洛阳名流朝士乞药直书》,请求帮助。

     以卢照邻的文坛地位,一旦放下姿态,众筹不算难事。很快,一批名士筹集资金来救燃眉之急。

     然而,卢照邻的病,依然在恶化。

     正在卢照邻的天空阴云密布之际,一束温暖的阳光穿透浓云,照进他的内心。

     他遇到了孙思邈。

    

     长安城光德坊,原是未嫁而卒的鄱阳公主的邑司,后被用于官舍。作为唐太宗、唐高宗的健康顾问,孙思邈就曾住在这里。

     公元670年,在光德坊,卢照邻第一次见到了孙思邈。

     正如杜甫遇到李白、白居易遇到元稹、柳宗元遇到韩愈一样,卢照邻和孙思邈的见面,也为后人所称道。

     不管是当时还是今天,孙思邈的名气都大到无需解释说明。卢照邻的《病梨树赋》中,表达了对孙思邈无比的仰慕。孙思邈对卢照邻也另眼相看,《旧唐书·孙思邈传》还谈到孙思邈为卢照邻详细讲述医道。

     孙思邈开始为卢照邻治病。

     但是很快,唐高宗到九成宫避暑,当时深受风疾困扰的唐高宗,特意带上孙思邈同行。

     卢照邻又失去了庇护,在孙思邈处住了几个月后,卢照邻去了终南山。

     这里不得不插一句题外话,关于孙思邈,各家史书记载的偏差实在是太大太多了,而关于孙思邈给卢照邻看病的具体情况,史料基本没有涉及,有些史料提到后来卢照邻在终南山跟了孙思邈九年,一边治病一边学医,但是综合各方面情况,又让人感觉可信度有限。

     但有几点是可以确信的:

     1,中医界公认孙思邈是最早的擅长治疗麻风病的行家,在他的著作里,也很多相关描述;

     2,卢照邻应该是得到了孙思邈很好的治疗,这个推断的依据,除了他一生敬佩孙思邈外,更在他接受孙思邈的治疗之后,写下他的长诗代表作《长安古意》。这首长诗,所反映的心境,和后来的文章大相径庭,应当是身体状态不错的情况下所写。

     不久之后,孙思邈故去,给卢照邻带来沉重打击。

     我们都知道,唐代盛行服用丹药,光是皇帝就吃死了好几个,孙思邈是极力反对的。但是在孙思邈故去之后,卢照邻听信蛊惑,终于也开始服食丹药。

     卢照邻的身体状态开始恶化,在此期间,写了描述自己身体状态的《释疾文》,和著名的骚体文《五悲》。

     这几篇文章凄凄惨惨,满纸呻吟之声,令人不忍卒读。

     卢照邻开始尝试各种自杀方式,由于身体已经半残废,那些复杂的方法都不奏效。

     最终,卢照邻如开篇所言,魂归颍水。

     故事讲完了,我们的思考是,孙思邈对卢照邻是很用心的,为什么这么好的医生,却仍然治不好卢照邻?除却孙思邈当时已近百岁,恐力有不逮,还有什么原因呢?

     首先,听信社会上流传的错误治疗方式。在《与洛阳名流朝士乞药直书》中,卢照邻提到治疗的方子,主要用到朱砂,以麻风病的病理来看,朱砂并不对症。后期,卢照邻开始服食丹药,直接导致病情迅速恶化。唐朝人对丹药的痴迷,达到令人费解的程度,虽有血泪教训不断,又有医者振臂反对,仍飞蛾扑火,前仆后继,令人扼腕。

    

     其次,是卢照邻的悲观性格。有史料提到,孙思邈读到《病梨树赋》,非常感慨,认为卢照邻对自己的病太过消沉和悲观。我们都知道,治病即治心,如果病人心事沉重,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医治效果。卢照邻后期写的文章,比《病梨树赋》还要阴暗的多,假如孙思邈读到,不知道会作何感想。

     此外,还有一点不得不说。唐代有一位名将,叫做裴行俭,打过不少仗,深得唐高宗赏识。此人虽是武将,但文武双全,尤其工于书法。有一次有人在他面前夸奖初唐四杰,裴行俭说了这样一番话:

     士之致远者,当先器识而后才艺。勃等虽有文华,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邪?杨子稍沈静,应至令长,馀得令终幸矣。

     翻译成现代文,就是说一个人的格局比才艺更重要,王勃等人虽然有文采,但是比较浮躁,哪里是享受爵禄的人?杨炯稍微沉静一点,能做县长,其他几个人,能得到善终就烧高香了!

     那么初唐四杰的结局是什么?很不幸,比裴行俭所说更悲惨。卢照邻之外,王勃连累父亲被贬交趾,看望父亲后溺海,受惊吓而死;杨炯受排挤,四十多岁死于盈川县令任上;骆宾王加入反武则天阵营,兵败后有种种说法,或不知所终,或被杀。

     裴行俭的评论不可谓不刻薄,但是看到四人的结局如此悲惨,回想裴行俭能够在初唐四杰如日中天之际说出这样有前瞻性的话,我们不得不感叹,格局和气度,确实能够在形而上的方面,左右一个人的命运。

     本文参考部分史料

     上元元年,辞疾请归,特赐良马,及鄱阳公主邑司以居焉。当时知名之士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执师资之礼以事焉。照邻有文云:邈道合古今,学殚数术。高谈正一,则古之蒙庄子;深入不二,则今之维摩诘。照邻有恶疾,医所不能愈,乃问思邈:名医愈疾,其道何如?

     ——《旧唐书·孙思邈传》

     癸酉之岁,余卧病於长安光德坊之官舍。父老云:“是鄱阳公主之邑司。昔公主未嫁而卒,故其邑废。”时有处士孙君思邈居之。君道洽今古,学有数术。高谈正一,则古之蒙庄子;深入不二,则今之维摩诘。及其推步甲子,度量乾坤,飞炼石之奇,洗胃肠之妙,则甘公、洛下闳、安期先生、扁鹊之俦也。自云开皇辛丑岁生,今年九十二矣。询之乡里,咸云数百岁人矣。共语周齐间事,历历如眼见,以此参之,不啻百岁人也。然犹视听不衰,神形甚茂,可谓聪明博达不死者矣。余年垂强仕,则有幽忧之疾,椿菌之性,何其辽哉!

     於时天子避暑甘泉,邈亦徵诣行在。余独卧病兹邑,阒寂无人,伏枕十旬,闭门三月。庭无众木,惟有病梨一树,围才数握,高仅盈丈。花实憔,似不任乎岁寒;枝叶零丁,才有意乎朝暮。嗟乎!同托根於膏壤,俱禀气於太和,而修短不均,荣枯殊质。岂赋命之理,得之自然;将资生之化,有所偏及?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有感於怀,赋之云尔。

     ——卢照邻《病梨树赋》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厚朴中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