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春天吃的菜---香椿
2023/3/11 9:47:48 北京厚朴中医

跟着徐老师学习中医营养食疗学
适合春天的菜
之
香椿
节选自徐老师《黄帝内经四季养生法》

春 日 话 肝


按照五行学说,春天属木,在人体对应于肝胆。
肝开窍于目,主筋,其华在爪甲,也就是指甲。同样肝也属木,这个木不是木头,而是有生命的树木。
古人说“木曰曲直”,也就是说树木的本性是能屈能伸的,当大风刮来时木可以弯下去,而风过以后,木又会挺起来。所以,与此相关、有此共同属性的一些脏腑器官组织,就归属到五行中木的这一类里面。这怎么理解呢?
首先,肝主藏血,藏血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人多余的血会藏到肝里面;
另一方面,肝主疏泄,疏泄简单地说就是疏通开泄。收藏和疏泄貌似非常矛盾的两个功能被奇妙地体现在肝上。
晚上,肝把血藏起来,魂也休息了,人就睡着了;早上,肝把血放开,人就醒了。这一收一放正像树木的曲和直一样,这就是为什么说肝属木的原因。
跟肝这个臟相对应的腑是胆,胆的功能与肝类似,平时它先把肝臟分泌的胆汁藏起来,当人吃了肥腻厚味的食物以后,胆就把胆汁放出来,这也是曲和直的功能。
肝属木,主宰人体藏血与疏泄,二者平衡则身体健康,如果二者失衡又会造成什么麻烦呢?
如果肝疏泄有余而藏血不足,人就会兴奋狂躁有余而安稳沉静不足。表现为入睡困难,或浅睡、多梦、早醒,有的人还会有说梦话、梦游、梦魇等等魂不附体、神不守舍的症状表现。尤其是到了春天来临,肝气升发的时候,这种症状表现得尤为突出。
碰到这种情况,我们建议患者要少吃辛热辛辣的食物和药物,相反要吃一些酸涩收敛的食品和药物,比如莲子、话梅等等。
如果肝藏血有余而疏泄不足的话,人就表现为嗜睡、困乏、疲倦、手足逆冷等症状,这些人在开春以后症状会减轻,需要的话可以多吃一些辛辣、芳香、刺激、提神醒脑开窍的药物和食物,比如肉桂、生姜、紫苏叶等等。

适合春天吃的菜---香椿

香椿是多年生落叶乔木,中国人吃香椿历史悠久,早在汉朝,香椿就和荔枝一起作为南北两大贡品,进贡到宫廷。
还有一种树叫做臭椿,
我们先来说说如何分辨它们。
香椿树髙大、挺直,质地坚实、细腻。古代多用香椿木来制作车辕、乐器和家具什么的,堪称上等木料。
而臭椿可就不行了,它生来矮小不说,还七扭八歪,质地疏松粗糙不成材。
香椿叶根部是浅绿色,叶梢部是黄褐色;
而臭椿叶根部是深绿色,叶梢部是灰绿色。
另外,香椿叶的边缘有稀疏锯齿;
而臭椿叶则没有。
此外,香椿每一枝叶片数目总是双数;
而臭椿每一枝叶片数目则是单数,它总是在几对之外,上端再多长出一片来。
区别它们最好的方法就是:拿一片叶子用手一搓,用鼻子闻闻是什么味儿?香味儿,就是香椿;如果浊臭刺鼻,就像药肥皂味儿,那可就是臭椿了,绝对不能吃。
按照中医的理论,香椿叶味辛、性温,入肝经、肺经,有宣发疏泄的作用。

鉴于它这种特点,我们就用香椿炒鸡蛋吃,香椿的温性配合鸡蛋的寒性,这样就使寒热有一个平衡。
第二种吃法,就是香椿配上鲜竹笋炒着吃,这个素菜也是非常鲜美可口的。
还有就是用香椿拌豆腐,其实跟小葱拌豆腐的道理是一样的。这样做都是充分利用了香椿的辛香、温润的性质。
另外一种常见的吃法就是把香椿嫩芽腌制后再吃,这种腌制的方法应该有这么几个讲究:一定要先用开水把香椿焯熟,然后再腌,腌制时间最好超过一周再食用,这样吃了效果是最好的。
香椿味道鲜美,但是,吃香椿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不要过量食用香椿。香椿辛香的昧道能鼓舞肝胆之气,但是一旦鼓舞过了,就会变成肝风、肝火,人就会出现抽搐或者不由自主地颤抖的症状,还有人出现醉酒的状态,昏昏欲睡。
另外,香椿如果跟寒性的猪肉一起吃的话,也容易导致噎食积滞,壅塞经络。
香椿芽以谷雨前为佳,应吃早、吃鲜、吃嫩; 谷雨后,其膳食纤维老化,口感乏味,营养价值也会大大降低。
《大明本草》中说:“香椿能止女子血崩,产后血不止,赤带等。”这里说的是香椿树的根皮,而且是炒焦炒黑的根皮,它有止血的效果。
而香椿嫩叶、嫩芽的效果正好相反,能够刺激鼓舞肝血,所以女性来例假期间,如果出血量多、来势较猛,不适合吃香椿。
而那些月经迟迟不来,或子宫虚寒不孕的妇女,适合多吃香椿。现代医学发现,香椿芽含有维生素E等类激素,有助孕的效果。
最后给大家推荐一个巧用香椿治疗斑秃的方法,这在《本草纲目》中有记载。
可以把香椿的嫩叶捣烂,取汁液涂在脱发的部位,每日涂几次,坚持使用,生发的效果特别好。另外呢,患脚气或者疮癖疥癞,也可以把新鲜的香椿芽捣碎涂在患处,或者用香椿叶煮水外洗,(对证的话)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美 食 课
膳食烹饪分享
香椿参考做法

美食三期学员膳食分享





---感谢美食三期北京Jiana Yu同学的分享;

听课学、实操习,开启饮食的养怡之道...
编辑:王 剑
校对:美食课
审核:宣 教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北京厚朴中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