秫米到底是什么米
2023/3/23 8:00:00 北京厚朴中医

     自从咱们的圣龙山黄酒上架之后,有不少小伙伴留言问到它的主原料,这个秫(shú)米到底是个什么米? 是不是大黄米呢?

    

     小伙伴提到的大黄米应该是我们常见的黍(shǔ)米。也就是徐老师在四季养生法中见到过的那个黄米。

    

     徐文兵《黄帝内经四季养生法》

     黍的俗称叫做黄米,它的颗粒要比小米大,一般不熬粥或蒸米饭吃,而是磨成面,用水和好了,上笼蒸成黄米面年糕。有个成语叫做一枕梦黄粱,就是梦醒了,黄米糕却还没熟。黄米糕是北方农村逢年过节必不可少的食品,也是平时招待贵客上好的食物。

     有一回有个师妹送给徐老师两袋黍米,然后老师就自己动手,大快朵颐了。因为小时候跟着姥姥在农村生活过,所以徐老师对黍米蒸糕的做法门儿清。

    

    

     秫米

     不是高粱

     秫米,与前边的黍米,读音差不多,二者的读音就差了个声调,而且它们产出的米也很像。小编最早也是迷糊了很久,费了一番功夫才真正掰扯明白。

    

     最早读《黄帝内经》的时候,见到秫米二字,我不明所以,还以为是高粱,因为我们胶东半岛这片儿确实把高粱叫做胡秫。

     《说文解字》中也只提了“稷之黏者”,还说到了高粱、红粱。再去细究,就会被绕晕,后头崔豹还说了个黏稻。到底是高粱,还是稻子?找不到确切答案的时候,就想起了徐老师说的那句话:人有个师傅特别幸福。知其要者一言而终,内行人一句话就能说明白,外行掰扯半天,越说越糊涂。在互联网上找半天,众说纷纭,互联网果然是个惑联网。

    

     再循着《康熙字典》去找的时候,发现与《说文解字注》解释也不一样。孰是孰非?

    

     秫米

     不是小米

     如上,小编一直迷糊着,直到听闻姬老师种了几千亩秫谷,这才真正见到实物。果然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跟土地打交道,没法叨叨地里的那些庄稼事儿。

     原来这个用来酿黄酒的秫谷,去壳以后就是秫米。它既不是高粱,也不是大黄米。实物图片如下,它的种子是红色的。酿酒用没去壳的谷粒,红彤彤的,是下图右上角圈圈里的样子。

    

     当初写了圣龙山黄酒的推文,小编配图一出,马上有小伙伴说配错了,说这不是小米吗?这不是小米的那个谷子吗?非也非也。小米的谷壳是黄色的,这个是红色的。它俩长得很像(下面的才是小米的那个谷子)。楞眼儿一看跟上边的秫谷真得很像。这就跟大家看王珞丹和白百何差不多吧?确实很像,演技也都很好,但是确实不是一个人。

    

     以去壳的米粒儿来看,去壳以后它们的米粒儿大小差不太多,但是秫米(左)颜色偏淡,小米(右)颜色偏黄。

    

     熬粥的话,秫米比较坚韧,得提前泡上一个小时,或者等到把水烧开以后再倒入秫米,大火煎15分钟后转文火煮2小时以上。如果用高压锅,大概煮45分钟后可以食用。厚朴的小伙伴儿大多更愿意用原始的方法慢慢熬吧?我个人就不是特别喜欢用高压锅做粥。熬煮时间足够长,粥的口感就会更好一些。

     熬粥可稀可稠,口味都不错

    

     秫米

     红壳酒谷

     看看秫谷这红彤彤的谷粒儿,再看《康熙字典》“秫”字的解释,其中的“黏粟”、“酿酒”、“秫稻必齐”、“丹秫”、“赤粟”这些字眼,与咱们的秫米吻合得起来。

    

     跟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妈后来看见这个秫谷,说老家大概四五十年前还有种的,叫“shu谷子”,红壳黄米粒儿。早先村里的人们过年也会用它酿酒,不过已经失传了。我说你为啥不早说,她说你又没问我……

     姬老师讲,这个秫谷产量不高,一亩地就产个二百多斤,酿酒的话大概五斤左右才能酿出一斤酒。所以,成本高而利润低。人们很少会去干这种出力不讨好的事,渐渐也就见不着了。

     以秫米酿的黄酒,是姬氏宗族祖传的祭酒。为了传承祭统,在祀天、祀神、祭先圣和祖先,必须用秫(酒谷)酿造,所以才一直延续酿制黄酒的古法。所以,姬老师在当地大面积推广种植秫谷酿酒,一来保护了这个古老的谷种,二来也传承了古老的酿酒方法。

     小结

     秫米不是黍米

    

     vs

    

    

     孔子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想要分清这些大大小小的、模样差不多的米粒儿,的确还是需要点儿功夫。

     当那些古书上的文字没法说明问题的时候,咱们不如直接上个图,大家就一目了然了。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北京厚朴中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