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受补,老来受苦
2023/4/21 8:56:42 北京厚朴中医

    

     小儿受补,老来受苦

     最近接诊一5岁小朋友,舌尖红,苔厚,下眼皮紫,上眼皮青筋,手心热,肚子凉,身材适中。孩子妈妈知道我不让他吃鸡肉,问:“家里有2只散养鸡,给他只喝鸡汤行么?”“我喜欢孩子胖一点”,孩子接着反驳:“你们喜欢瘦为什么想让我胖啊?!”

     这是在临床上经常碰到的场景,孩子被喂养的积食了,家长还在不停地问能不能吃点xxx,几乎没有家长问哪些东西不能吃。就像上面这位妈妈,不让吃鸡肉了,就想让孩子喝鸡汤,下意识里面总觉得孩子不能缺营养,需要补一下。

    

     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都希望孩子能长得又高又壮,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们都希望孙儿们别缺着吃喝。结果就是,老人拿着碗在孩子身后追着:“宝贝儿,再吃一口”,爸爸妈妈就给买各种牛奶酸奶维生素,人参海参太子参。

     俗话讲:“小儿受补,老来受苦”。这句老话不知是从什么时候说起的,但至少不止几十年吧,我们的物质生活丰富起来也就是近几十年的事情,那古人在物质不丰富的年代都这么讲,更何况我们现在了。

     为什么孩子不能受补?因为“臟腑娇嫩,行气未充”。意思是说,孩子的五臟六腑还很娇嫩,没有发育完全,气血还不够充盈,功能强度还没法跟大人比,所以一些看似平常,看似不多的食物,就会容易消不动、化不了。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孩子哺乳期的时候,母亲喝点绿豆粥、吃点寒凉的东西,母亲貌似没啥感觉,孩子吃了母乳以后就会大便很稀。可见孩子比大人要敏感的多。所以,在我们大人看起来很平常的东西,对孩子来说往往就可能变成负担。

     比如徐老师说的“四大不能吃”里的煮鸡蛋,大家都比较难理解,煮鸡蛋有什么不好消化的?好像是最平常的吃法。我也一直对煮鸡蛋到底有多难消化心里没底。直到有一天,碰到一个细心的妈妈,她的孩子经常大便像“羊粪球”,她好奇里面是什么,就用小棍拨开看,结果发现“羊粪球”里包的是一个完整的没嚼烂的煮鸡蛋的蛋清。我这才知道,原来脾胃功能比较弱的人,真的是消不动、化不了这煮鸡蛋啊。

    

     相对来说,五谷最易消化,其次是蔬菜,再次是肉类。孩子的嘴巴很敏感,唾液质量很高,他们吃五谷,嚼出来的味道是甜的,吃蔬菜是苦的,吃肉是香的,所以,孩子们都喜欢吃主食,大部分喜欢吃肉食,很多不喜欢吃蔬菜。“五畜为益”,肉食吃的多的孩子就是补益比较多。人吃进这些肥甘厚味,化不动的就产生痰湿,淤而化热;化得动的变成能量,没有及时用掉,也会产生燥热。长期下来,就会出现积食症状;嘴巴口气重、手心热、舌尖红、舌上芒刺、舌苔厚腻,睡觉燥热。这些痰湿、燥热必定会对臟腑形成负担,甚至让臟腑变得阴实,如果不诊治,会影响成年后的健康,岂不是“老来受苦”。

     现在的孩子比起几十年前的孩子,感冒更频繁了,过敏、鼻炎、腺样体肥大、抽动、多动的孩子更多了,其背后的主要原因都与吃得太“好”有关。肥甘厚味吃多了,脾胃负担就重,化不了的痰湿堆积在身体里。如果这个时候再加强补益,那无异于火上浇油。

     现在的各种厂家推广产品,夸大其词、避重就轻,舆论误导孩子家长要给孩子补充各种钙片、维生素等保健品。但孩子们真的需要补这些东西吗?我们平时吃的米面肉蛋菜里不够吗?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搜索一下,我们常吃的米、面、猪肉、鸡蛋、蔬菜里的各种素的含量其实已经很高了。人的身体不是试管,加进多少东西就有多少东西。而是不管我们吃多少,真正能化掉的才是真正为我所用的,多余的都变成垃圾或者排掉或者堆积在体内。

    

     师奶说现代人“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多”,其实孩子也是需要的不多,而家长往往给与的太多,所以多听听老话“萝卜白菜保平安”,“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与寒”。

    

    

     作者/石强

     中医助理执业医师厚朴中医讲师,非药物治疗师,临床班五期毕业生。师从徐文兵老师,学习中医思想,研习中医六艺。师从青岛中医儿科名家李金凉先生。《李氏儿科推拿》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排版/阿梦

     审核/宣教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北京厚朴中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