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指导的方法
2016/6/21 20:03:05 华商72行

    

    

     也许你已经在工作中指导下属了。效果如何呢?这就涉及到指导的方法与技巧。做什么事要想达到事半功倍的收效,都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与技巧。

     以身作则

     为员工树立模范之榜样,是最重要的指导方法。

     张博士点评:列宁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团队的强弱,取决于领导者的榜样力量、业务骨干的榜样带头力量.

     树立榜样不是人为的造星运动,榜样必须可信.

     一项调查显示,员工对工作的了解70% 以上都是非正式地从与他们一起工作的人那里知道的。这就是说,通过正式培训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仅占员工所学的30%。这些与员工一起工作的人包括他们的同事和部门主管。

     我们常听到职场人经验之谈:“如果能遇上一个好上司,是你职业生涯的幸运。”所谓“好”大概是指工作经验丰富、专业能力强、为人正派、工作认真、执行力强、敢于承担责任之类的素质与品行。总之,他是一位令下属尊敬的人。所谓“幸运”,应该是指与他一起工作可以学到很多宝贵的东西,对个人成长影响很大。

     行为模仿的力量很大。你对工作认真,你的下属也不敢懈怠。员工看见你运用投诉处理技巧巧妙地化解了客户的怒气,下次当他们遇到类似情况时也会“模仿”你的做法。相反,如果你认为客户投诉能拖就拖, 拖到最后就会不了了之的,你的员工很快会受到你的态度的影响,遇到客户投诉时就不会去积极应对了。消极的态度总是比积极的态度传染速度快。

     切记:你是下属的表率,他们会模仿你的态度与行为。

     走动式管理

     多走动,细观察,勤询问,注意听,才能了解一线的实际情况,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仅仅依赖正式的沟通渠道与方式,未必能获取全面、客观的信息,有时收到信息时已经滞后了。

     走动式管理有三个重要作用。其一,可以让主管获取有关员工工作状态的直接信息。其二,遇到问题,就在现场指导解决。当时、当事、当场的指导效果更好,具有及时性、针对性、直观性。其三,部门主管经常到工作现场去走走,还具有激励的作用。没有主管在,员工表现给谁看?主管不到现场去,员工的困难谁知道?

     张博士点评:丰田公司认为,一位主管干部每天深入一线的走动距离如果少于5000步, 就是官僚主义的表现,是不合格的干部.

     走动式管理不是要你当警察,尽管具有监督性,但你的态度与行为应该是正面的、积极的。

     提问的技巧

     指导与简单给予答案不同。指导的过程实际上是指导者与被指导者之间进行一场有效的对话。在对话中,指导者通过有策略的提问来激发被指导者洞察自我,向内挖掘潜力,向外发掘可能性。

     张博士点评:优秀的领导,都会循循善诱.一步一步,耐心引导员工找到真正的答案.

     小王到这家公司上班时间不长,但他的工作和为人处事很快就得到客户、同事、上司的一致好评。小王的部门经理决定提拔他为销售主管。接到晋升通知时,小王很高兴,同时又担心老员工不服。他将这个担心告诉了经理。

     经理:“你担心什么?”

     小王:“我来公司还不到一年时间,这么快被提拔到主管岗位,怕老员工有看法。”

     经理:“你是担心别人有看法呢,还是担心不能胜任?”

     小王:“都有”

     经理:“那么,你的担心能消除别人的看法吗?”

     小王:“不能”

     经理:“你的担心能让自己胜任工作吗?”

     小王:“也不能”

     经理:“你的职业发展目标是什么?”

     小王:“成为一名像你一样的成功管理者。”

     经理:“要实现这个目标,除了担心你还可以做些什么?”

     小王:“与老员工多沟通。向您多请教。此外, 通过自我学习和参加培训尽快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

     这是一次有效的指导,不仅消除了小王的紧张情绪,还帮助他找到了解决方案。但是,小王的经理并没有告诉他应该做什么,而是通过一系列有方向、有策略的提问来激发他自己找出答案。

     倾听的技巧

     当员工想找你谈谈时,你会因工作忙而拒绝他们吗?如果你正在忙着,你是否会与他们另约一个谈话的时间?或者,你懒得理他们,是因为你认为这些人除了会抱怨就没什么可听的?

     首先,即使是抱怨,哪怕是不合理的抱怨,你连听都不愿听,员工的态度只会变得更加消极,而且还会在同事中传染蔓延,等到你想控制的时候恐怕难度已经增加了好几倍。

     其次,员工身处第一线,对有些事可能比主管更了解。如果你对他们的意见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不仅白白浪费了资源,而且还会严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倾听意见并不意味你就会完全采纳,但愿意倾听一定是鼓舞人心的。部门主管应当鼓励属下员工指出上司看不到的地方,想上司没想到的。这样做了,你才有影响力,你的团队才有向心力,你的员工将会为你创造更大的业绩。部门主管的业绩是由团队中的员工创造的。

     但是,倾听与听是不同的。有的人有听没到,根本就没听进去,这叫听而不闻。有的人好像是在听,却心不在焉,只是敷衍了事而已,这叫假装听。有的人遇到自己喜欢的话就听,不喜欢的就不爱听,这叫有选择的听。而倾听是专注的,并且努力去理解对方说的意思,做出积极的反馈。让我们先来看看下面的两个例子。

     示例一

     员工:主管,这个报表我今天下午没办法完成。主管:哦,你又开始抱怨了。

     员工:我不是抱怨,我确实有困难。

     主管:听着,这份报表我明天上午开会要用,你今天加班都要给我赶出来。

     员工:可是,今晚我家里有事,不能加班。

     主管:这是你自己要解决的问题。

     示例二

     员工:主管,这个报表我今天下午没办法完成。

     主管:哦,说说看,遇到了什么困难?

     员工:我本来是可以做完的,可是下午车间要盘点,这事其他人又不熟。

     主管:这是个问题,可是我明天上午开会要用报表,你可以加班帮我赶出来吗?

     员工:嗯· · ·(面露为难之色)

     主管:你是说加班有困难?

     员工:是的,今晚我家里有点事,下班后我就要赶回去,真对不起。

     主管:没关系,你还有什么好办法吗?

     员工:如果多两个人协助我做盘点,速度会快一些,我就能腾出时间做报表。

     主管:太好了。我马上给你安排人手。

     员工:我们吃完中饭就开始做盘点,这样还可以抢出一些时间来。

     主管:辛苦你了。如果还有什么困难随时告诉我。

     很显然,示例一是听,示例二才是倾听。你越善于倾听,他人就越能听进你的话。

     有效倾听的特征是:

     · 放下手中的一切,将注意力集中在说话者身上;

     · 身体略微前倾,脸上有在意的表情;· 与对方保持目光交流,有时点头示意,鼓励对方说下去;

     · 耐心倾听,不要中途打断对方的谈话;

     · 在倾听的过程中,细心观察对方的表情;

     · 控制你的情绪,虚心听取不同的意见,不要急于反驳;

     · 努力听到要点,区分想法和事实;

     · 在适当的时候,通过提问或复述对方谈话的要点来确认你的理解;

     · 你也有误解的时候,要敢于承认;

     · 偶尔记录,既表示在意,也防止遗忘;

     · 不仅只是听,还要做出反应(语言的、非语言的、实际行动)。

     反馈的技巧

     “我的工作怎么样?”、“我做(说)的对吗?”、“我可以这样做吗?”其实,员工很希望听到你对他们的评价或看法。

     为何需要反馈?

     · 反馈是为了确认

     · 答复对方提出的问题或请求

     · 给予肯定与鼓励

     · 纠正错误的行为

     · 反馈也是对员工的尊重

     张博士点评:员工需要得到肯定, 更需要得到纠正和辅导.这就是业绩反馈的意义.同时, 员工尤其渴望人际关系中的信任、关爱、尊重,需要不断得到上司和同事给出积极的反馈.

     反馈的问题:

     ·没有反馈。没有反馈会让员工感觉茫然无措,也令人失望。

     ·将反馈等同于批评。负面的反馈既不能有效指导员工纠正错误行为,还可能导致他们产生逆反或畏惧心理,想方设法将错误隐藏起来并逃避与你接触。

     ·错误的时机。反馈越及时越有效。相反,距离员工发生的行为时间越久,反馈的效力就越小。另外,在大庭广众之下大声呵斥员工更不可取。即使在现场纠正错误,尽量将声音压低一点并控制你的情绪,不要使员工感觉难看,这样的指导效果更好。

     有效的反馈应该是:

     ·及时的。无论是对员工良好的工作表现给予肯定,还是为了纠正错误的行为,或是当员工向你提出问题或请求时,你的反馈都应当是及时的,千万不要拖延,更不可不给予反馈。如果你一时半会还回答不了员工的某个问题,一定要告诉他你什么时候给予答复并履行承诺。

     ·肯定的。指导不仅仅是纠偏,还具有激励的作用。如果员工在哪一方面表现好,就给予肯定,他会继续保持下去;如果表现欠佳的员工有所进步,也要给予肯定,他就会再接再厉。使一种行为得以保持下去的最好方法就是对它进行鼓励、再鼓励。

     ·正面的。不指出员工的问题,无论你出于何种目的,都是部门主管的失职。但是,指出问题不是简单地批评一顿了事。你需要让表现欠佳的员工明白问题出在哪个环节,如何改进,并督促他付诸行动。当你将事实告知员工时,他们会对你更加敬佩,虽然有些事实会令人很难接受,良药苦口利于病。

     ·具体的。正如上面提到的“事实”,对了,表扬一个员工要说出他好在哪里,指出问题更要摆出具体事实。泛泛而谈不具有说服力和影响力。

     ·就事论事。比如,“你上个月就犯过这个错误。” 这会让员工感觉到你不是在做指导而是指责他不长进。就事论事容易让人接受。如果你点出的是去年的事,员工恐怕早已忘记了,还有可能反驳你:“我什么时候犯过这个错?”

     ·评价行为而不是动机。比如,“你不用心。”这只是你的感觉或猜测,未必是事实。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客观描述员工的行为,然后让员工告诉你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差错。

     ·私下的。当着大家的面表扬一个员工会让他感觉很好。但是,公开地批评员工一定会令人不爽。人们不会认为公开的批评是反馈(指导),只能把它视为惩罚,甚至是羞辱。

     如果你希望表现欠佳的员工改进工作,最好将谈话地点安排在无人打扰的办公室或者会议室进行。这一可表明你的严肃态度,二是对员工的尊重。在私下交流,员工更能听得进去。

     另外,员工可能会向你请教一些有关职业发展、工作上的或私人的问题,他们很希望与你一对一的交流,在私下倾听你的意见或建议。顺便提醒一句,对于员工与你私下的交流,你最好给予保密,这样可树立你在员工心目中的可靠形象,他们有心事的时候,才会找你倾诉。

     针对不同下属采取不同的面谈方式

     以下是针对不同情况的员工而设计的两种谈话方式。导向性面谈:问题通常是由主管提出的,也由主管对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解决方案,主管的导向性非常明确,就是听我的;非导向性面谈:问题多数是由员工提出,自始至终由员工分析问题所在并找出答案,主管只是听和提问。

     在实际指导中,我们发现并不是所有员工在有策略的提问下都能洞察自我,找出问题所在与解决方案。例如,刚从学校毕业的新员工,他们缺乏阅历和工作经验;有些内向员工,他们不愿说出自己的想法;有时,我们还会遇到个别“执迷不悟”的员工。对于这些员工,我们可能不得不帮助他们分析问题并给出答案。

     而对于另一些员工,主管更多的是倾听、提问,让他们我发现问题、发现疏漏、最后找出答案。比如, 对于有思想的员工、工作经验丰富的员工,你不需要给他们答案,只需激发就能达到有效的指导;对于有异议或情绪激动的员工,将你的观点强加给他们,可能会适得其反,不如采用非导向性谈话效果更好。需要提醒的是,非导向性面谈是指主管在谈话中不拿主意,但并不意味着提问不具有方向性。

     请记住:如果问题的原因与解决方案是员工自己找出的,他们在日后的执行效率也会高。

     本文选自《人才商学院》04期 第66页 主管教练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华商72行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