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置针一定要 U 型固定?怎么固定才最合适?
2023/4/3 20:30:00 护理界

    

     留置针一定要 U 型固定?怎么固定才最合适?

     第 3 版《静脉输液治疗护理学》P139 提到了外周静脉留置针固定要点:透明敷料以穿刺点为中心固定,延长管与穿刺血管呈 U 型固定,注意 Y 形接口勿压迫穿刺的血管;粘贴透明敷料要采用无张力方法。

    

     有读者给出留置针建议 U 型固定的理由:在病人穿刺侧手下垂姿势时,可避免重力作用造成的回血。笔者认为:留置针是否需要 U 型固定,应结合置管部位及实际给药情况,如手术中的病人(有麻醉师及巡回护士实时监测、给药)、输液进行中的病人。输液结束也要根据留置部位来决定固定方式,目的是避免留置针滑脱及回血堵管等并发症的发生。

    

    图文并茂 留置针固定可以这样做

     《实用护理技术操作规范与图解》一文 P30,图文并茂介绍了留置针的固定步骤及要点:1. 透明贴膜应将白色隔离塞完全密闭。

     2. 透明贴膜为无张力、竖向或横向塑型固定。

     3. 敷贴注明穿刺日期、时间及签名。

     4. 敷贴贴在白色隔离膜处。

    

     5. 输液接头应高于穿刺点。

     6. Y 型接头端帽应朝外侧,且图中带肝素帽的输液接头与血管平行。

     7. 连接头皮针后固定。

     8. 胶布交叉或一字固定在皮肤上,避开肝素帽

    

     提醒:无纺布敷贴应盖住肝素帽,但必须避免将敷贴胶布部分直接粘贴在肝素帽上。

     如下图,则是按规范要求进行 U 型固定的留置针。

    

    

    敷贴固定为什么要暴露穿刺点?

     2016 版 INS 静脉治疗实践标准中关于血管通路装置评估、护理和更换敷料实施细则中提到:

     1. 每次输液期间,需用肉眼检查整个输液系统,包括血管穿刺部位;

    

     2. 通过肉眼观察和触摸敷料,患者是否有不适主诉,包括疼痛、感觉异常、麻木或麻刺感来检查血管通路装置导管与皮肤连接部位及周围区域是否发红、压痛、肿胀及感觉异常。

    

     3. 如果使用的是透明的半通透性敷料,可以每 5~7 天更换一次敷料;如果在透明敷料下覆盖了纱布或在棉球应视为纱布敷料,每 2 天更换一次敷料。

    

     如下图,颈内静脉留置当天穿刺点压了纱布,如局部无渗血,至少每 2 天要更换一次。

    

     如局部未压纱布,穿刺点无渗血,也无红肿疼痛等不适,敷贴也未卷边等,则可以每 5~7 天更换一次透明敷贴。

    

     4. 如果用纱布衬垫植入式输液港中无损伤针的翼柄,但未遮住穿刺部位,不作为纱布敷料。

    

     如下图中的固定方法,可以每 5~7 天更换一次透明敷贴。

    

    

    避免并发症 留置针如何固定?

     以下固定方法可供借鉴:

     1.

     高举平台固定法

     高举平台固定法能明显减少留置针针柄及肝素帽对患儿皮肤的损伤。

     具体操作:先在留置针针柄下与皮肤接触处贴带有棉垫的一次性输液贴(中间为棉垫),再张贴无菌透明敷贴,然后用医用胶布中间段把肝素帽环绕一圈并对贴 2~ 3 mm,使延长管肝素帽部分被抬高不与皮肤接触。

    

     提醒:固定时同样需注意暴露穿刺点。见上图。

     2.

     无张力固定法

     具体操作要求:遵循敷贴自然无张力的粘贴原则,其固定时不可人为拉绷,且敷贴的中央对准穿刺点然后先沿导管的方向进行挤捏,使导管与敷贴间紧密粘贴而不留空隙,然后由敷贴中央向周围按压整片敷贴,最后按压敷贴边缘,使之与皮肤粘贴紧密。

    

     感冒发热,热退汗出留置针不容易固定。在透明薄膜敷贴固定后,外加一大于透由于小儿明敷贴的 3M 增强敷贴,中间剪一圆孔(见上图)。

     据悉,此方法不错,小孩子看着醒目的敷贴也会注意不乱动,这样能避免留置针滑脱。

     来源:护理时间

    

    

    

     干货分享

    

     成长提升

    

     PPT合集

     护士加油站,160万护士成长交流家园

     国际护士证ISPN 心理咨询师

     泌乳顾问IBCLC 公共营养师

     METS|医护英语水平考试 口腔护士

     零基础国际护理英语 雅思

     ACLS+BLS (AHA急救)

     危重症专业护士

    

    戳“阅读原文”,我们一起进步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护理界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