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腿明显肿胀,被误判为液体外渗,真相竟是......
2022/9/7 22:30:31 护士笔记

    

     患儿输液测小腿明显肿胀且局部皮肤发亮,是发生液体外渗了吗?

     案例回顾

     一周前,新生儿监护室如平常一样收治了一名早产男婴,该患儿母亲为二胎一产,本次入院为孕33+4/7周,入院后诊断为重度子痫前期,患儿经急诊剖宫产娩出,入科时T 36.8℃,HR 146次/分,R 44次/分,Bp 62/33(34)mmHg,SPO2 95%,出生体重为2.18kg。

     遵照医嘱为患儿输入静脉营养液,值班护士在患儿右下肢大隐静脉进行了留置针穿刺,19:30留置针开始使用。

     在接下来的巡视过程中可见患儿哭闹、蹬踹下肢,护士发现留置针贴膜卷起、未完全覆盖留置针,且留置针隔离塞已翘起,可直视穿刺点。因回抽可见回血,且穿刺点上方区域未见肿胀,护士用医用胶带固定并继续使用该留置针。次日晨05:00左右,护士发现患儿输液侧小腿明显肿胀且肿胀处皮肤发亮,见图1。

    

    

     图1 患儿输液侧小腿肿胀且局部皮肤发亮

     护士的第一反应是该处发生了液体外渗,故在拔针前常规用注射器回抽渗出药液,但回抽却仍有充盈的回血,考虑到患儿小腿处确实发生了肿胀,护士将留置针拔出。

     那么,这个患儿到底有没有发生液体外渗呢?

     案例分析

     液体外渗是指在静脉输液过程中,腐蚀性药液进入静脉管腔以外的周围组织。

     文献中指出:任何容量血液制品、刺激性或腐蚀性药物的液体渗出都属于Ⅳ级液体渗出,具体表现包括:皮肤发白呈半透明状,皮肤紧绷、有渗出或见凹陷性水肿,皮肤变色有瘀伤、肿胀,水肿范围的最小直径大于15cm,循环障碍,中到重度疼痛。

     根据值班护士的描述,患儿仅可见小腿肿胀,但肿胀的部位并未在踝部大隐静脉穿刺点附近,而是在小腿的腓侧,肿胀部分明显发亮,患儿皮肤并无紧绷、渗出及按压后凹陷,足部皮肤颜色无异常,触摸时患儿亦无疼痛哭闹,拔针前回抽仍有充盈的血液回流,很显然,患儿小腿发生液体外渗的可能性极小。

     不是液体外渗,难道发生了下肢静脉血栓?

     血栓形成的三要素包括:血管壁损伤和破坏,血液凝固性升高,血流速度减慢。该患儿下肢仅大隐静脉一处穿刺点,一次性穿刺成功,且亦未在股动、静脉穿刺采血,并未对患儿血管壁造成损伤;患儿血凝化验结果均未见异常。其次下肢静脉血栓主要表现为肢体疼痛、肿胀,或伴有末梢皮肤颜色及温度的改变,对照患儿小腿部症状,亦可排除下肢静脉血栓的可能性。

     那么,患儿小腿部的肿胀究竟从何而来呢?

     在早交班后,护士们进行了激烈的讨论,结合患儿小腿部肿胀发亮以及触摸时有握雪感的特殊体征,难道患儿小腿皮下有气体产生?经过超声检查提示:患儿右侧小腿皮下软组织内可见气体样强回声。诊断意见:右侧小腿皮下积气。

    

     图2 患儿超声诊断报告

    

    

     知识链接

     皮下气肿,顾名思义,是皮下组织进入了气体,常发生在胸部,形成气胸;腹腔镜手术中CO2气腹形成皮下气肿也有报道;亦有一例文献报道显示,新生儿使用鼻导管吸氧损伤鼻部黏膜形成裂口,氧气吹入黏膜下导致面部皮下气肿,表现为双眼眼球突出,右颞部皮下有握雪音。

     那么,气体是怎样进入患儿小腿内的呢?大家都把目光聚焦在了大隐静脉处的留置针上,空气从留置针的穿刺点进入皮下组织的可能性极大。为此我们对该留置针的穿刺和使用过程进行了细节回忆,分析了皮下气肿的形成原因,如图3所示:

    

    图3 患儿小腿部皮下气肿原因分析

     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其皮肤发育不完善,皮肤角质层比成人薄30%,皮下脂肪少,皮肤组织间缺少纤维连接,空气从增大暴露的穿刺点逐渐进入小腿部的皮下组织,因保温箱床头都是摇高的状态,患儿双足处于最低点,进入小腿内的空气向上漂浮到小腿腓侧,故穿刺点周围无肿胀,空气在皮下积聚,通过菲薄的皮肤角质层,可见肿胀处皮肤发亮。

     处理措施

     1. 密切观察肢体肿胀程度,判断积气吸收情况;

     2. 注意皮肤颜色、温度变化。

     经过48小时的严密观察和精心护理,患儿小腿肿胀、亮度逐渐消失,触之无握雪感。超声复查结果:患儿小腿部皮下积气已吸收消退。如图4所示:

    

    

     图4 患儿皮下气肿吸收前后对比(右图为吸收后)

     反思

     这次事件有惊无险,给我们上了最有意义的一课,值得每一名护士深思。服务源于用心,更要精于技艺。众所周知,由于新生儿患者的特殊性,在护理工作中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这就要求“护士妈妈”们要加倍细心、耐心地观察,要用高度的责任心和慎独意识去做好患儿的护理操作,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做到有效巡视、准确评估、早期干预;更要加强业务知识学习,提高对异常情况的风险预判能力及评判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慧娟,梁爽,陈华,等.新生儿皮肤损伤风险评估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19,11(19):1729-1733.

     [2]居蓓华.新生儿下肢血栓形成的护理及预防[J].护士进修杂志,2020,10(15):92-793.

     [3]凌密,叶娟.9例新生儿气胸的护理报告[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1,10(18):3000-3002.

     [4]王化宇,付东英.一种充气加压装置预防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皮下气肿的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20,26(18):47-49.

     [5]湖北蒲圻纺织总厂职工医院儿科护理组.报告一例罕见的新生儿给氧并发症——眶内气肿[J].护理杂志,1978,2:66.

     来源:中国护理管理

     文章作者:张瑞芳

     作者单位:四平市中心人民医院 儿科

     (转载仅作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权,请联系小编号:outerspace7777,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关注「护士笔记官方」

     护考消息第一时间推送!

     ↓↓↓

     往期精选1、被查!湘雅二医院副主任医师涉嫌严重违法,刘翔峰正接受纪委监委调查2、优秀护士拒绝内耗的6件小事,做到就是赚到

     点击“阅读原文”做千量题库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护士笔记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