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我又干了一件蠢事
2022/3/8 11:59:00 格总在人间

这是 格总在人间 的第520篇原创
1
“信息茧房”
最近发生了一些事,让我很奇怪有些人怎么会那么固执,根本说服不了呢。
花了点时间研究了下,今天给大家说下我的结论,就是:
对方没错,是我错了。
想说服别人是一种病,非常傻逼,以后我真不干了。
今天这篇,我就讲下为啥有些人是根本说服不了的,给每一个想说服别人的人,提个醒,当然,我没有说服你的意思。
包括三个概念,我们从第一个概念讲起:
“信息茧房”。
信息茧房是个比喻,是指如果你接收的信息,都是那么几个固定的信息源,时间一长,你对事情的看法就会被“锁死”,你的思维就像蚕呆在茧里一样,锁在里面出不来了。
这几个信息源就决定了你,把什么看作“对的”,什么看作“错的”,你会有意无意忽视掉真相,或者,为本来说不通的事寻找借口。
这概念我很早就知道,也经常提醒自己。
比如我一年的阅读量还是挺大的,虽然没数过,几十本新书的深度阅读总是有的,要不然,我也不敢在自己的知识星球里,增加那个“每月好书”栏目。
(顺带说一句,知识星球本周四上线,大家记得中午12点来看哦~)
每月好书,那一年就是12本。
当然,平时碎片阅读比较多,所以我基本上每个月都会关注好几个,甚至十好几个新的公众号,都是一篇文章几千上万字,深度阅读那种,同时删掉一些感觉已经“没有营养”的。
再加之平时会出差见见客户,朋友,思想碰撞碰撞。
我不断寻找新的信息源,就是为了避免不知不觉陷入“信息茧房”。
陷入信息茧房是很可怕的,你掉进泥坑里,自己知道爬起来,陷入信息茧房自己是不会知道的。
当然,也可以说其实每个人都在信息茧房里。
只不过有人的小一点,有人的大一点,有人为什么可以“预判你的预判”,因为你的茧房,是他的茧房的其中一部分。
有时候推送完文章,有些热情又善良的粉丝会留言,说格总说得太对啦,三观好正!
我情感上当然很高兴。
但是我不能昧良心鼓励你这样,恰恰相反,我提醒各位一定小心,多看几个作者的观点,不要让我成为你“信息茧房”的一部分,这样我会很愧疚的。
特别欢迎大家能对我的说法,提出质疑。
你的观点比我的更合理,更完善,那我给你鼓掌,当然,抬杠除外。
2
“功能性文盲”
接下来说第二个概念,“功能性文盲”。
先看视频。
这三个人有梁文道、窦文涛,还有一个我不认识,知道的同学麻烦留言告知一下。
什么叫“功能性文盲”?
就是某个人“愿意”吸收的所有信息,都是为了印证他之前“已经拥有”的观点。
看起来他会识字,会看书,甚至学历很高,但是他已经接受不了新东西了,所以叫做“功能性”文盲。
我举个例子。
我读研究生的时候,有一门大课几个班在一起上,名字忘了,大概是哲学与逻辑啥的,有堂课老师讲了一个观点,如何精确无误地描述事物。
比如:
当你在家里闻到煤气泄露,你不能说“我闻到煤气泄露了”,而只能说“我闻到一个气味,非常像煤气泄露”。
为什么?
因为和煤气一样味道的气体,不止一种,你怎么知道闻到的一定是煤气呢?对吧,必须精确。
只不过平时为了方便沟通,我们通常直接说煤气味儿,但是你要知道,那是不严谨、不精确的。
(事实上,煤气本身没有气味,是为了防止中毒,故意在里面参杂了少量其他有臭味的气体)
台下同学开始交头接耳,可能觉得很新鲜。
老师继续讲:
那么,当你路上看到你妈妈迎面走来,你不能说,“我看到妈妈了”,而只能说,“我看到一个人迎面走来,和我妈妈一模一样”。
对吧,万一不是你妈妈而是她失散多年的双胞胎姐姐/妹妹呢?万一是武侠小说里的易容术呢?(放到现在可以说医美)
虽然可能性几乎为零,但是,这样才叫做“精确”。
下面的同学要崩溃了。
老师接着说,所以很多我们发展出来的学说,只能说是猜想,或者推测,你可以选择相信,但是必须给自己的“相信”留一个口子,就是说,它也有可能是错的,比如,像“进化论”就是一种猜想……
几百人的课堂里,蹭的站起来一个同学:
老师,如果连进化论都可以不成立,那怎么解释人类的诞生,对不起,我没法接受您说的!
这件事,已经过去十多年了。
在一所985高校某专业的研究生院,有个学生绝不接受“进化论”只是一种猜想。
你看,文凭虽高,依然是“功能性文盲”。
3
“基廷斯指数”
我不知道,这个同学现在怎么看待进化论。
如果他依然坚持当初观点,那么要我说,他跟100多年前《物种起源》发表的时候,那些拿猴子来取笑达尔文的人,没有什么区别。
“功能性文盲”可以解释很多事情。
比如你家人非要转账的电信诈骗,比如你朋友对某个失德明星的迷恋……坚持自己观点的人,根本听不进去别人的劝诫。
他们永远只会去找,那些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原因,来印证自己已经认定的事。
怀疑的理由,他们视而不见。
那我们继续追问,为什么会有“功能性文盲”?
为什么一个人,常常是年纪越大,就越不容易改变自己的观念?真的是因为,他们都很愚蠢吗?
最后,我从一个数学家那里找到了答案,叫做“基廷斯指数”,这是我要讲的第三个概念。
数学家基廷斯认为:
当你要做出一个新决定,或者有一个新的尝试,这个尝试的价值,跟你还剩多少时间有关系。
举个例子。
国家规定退休年龄60岁,如果老张已经59岁,打算一年之后就退休,这个时候他碰到一个非常好的工作机会,该不该跳槽?
大家都知道,答案当然是不。
并不是因为老张胆小,没有冒险精神,而是根本没必要,工作非常好又如何?就剩一年时间了,跳槽没有意义对不对,再说,万一新工作并没有那么好呢?
再来看,假设小张只有25岁会怎样。
那自然是跳槽了,因为这份好工作,他可能会干上30年。
这就是基廷斯的观点,只不过基廷斯还给出了一整套算法,可以根据剩余年限,精确地算出一个数值,来判定“要不要尝试新东西”,这套算法就叫做“基廷斯指数”。
这个指数比较复杂,这里就不多做介绍了。
大家只要记住,越年轻,尝试新东西就越有价值。
年纪越大越保守,并不是因为愚蠢,恰恰是因为聪明,因为冒险已经不再划算。
4
现在我们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了,为什么一个人,常常年纪越大,就越不容易改变自己的观念?
从“功能性文盲”的角度看,是因为愚蠢。
但是从“基廷斯指数”来看,恰恰是因为,他们很聪明。
一个人年轻时接触过很多观念,上了年纪后,选择相信其中一种,然后在“信息茧房”里呆着再也不出来,既安全又舒适地度过余生,你看,多好。
改变观念不光让人痛苦,而且,万一新观念也是错的呢?
这样来理解家人非要转账的电信诈骗,理解你朋友对失德明星的迷恋,就很清楚了。
他们选择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是因为正确,而是因为舒适。
真相往往残酷,残酷到不愿意接受。
可能你要问了,格总,有些非常顽固的,明明是年轻人啊,这个怎么解释?
这个问题非常棒,问到了关键之处。
还记得刚才59岁老张的例子吧。
请注意,60岁是退休年龄,而不是他生命结束的年龄,这意味着60岁之后的老张,虽然还活着,但是已经不再工作了。
60岁后不工作,这是他的“选择”。
所以基廷斯说的,“尝试的价值,跟你还剩多少时间有关系”,这个剩余时间不是你还能活多久,而是,你“选择”让这个观念在你脑袋里呆多久。
年纪轻轻就狂热支持某个观念的人,是因为他已经下定决心,对这个观念从一而终。
虽然他明明有的是时间反思、对比。
没办法,这样做才安全,才舒适嘛。
退休时间是国家强制的,但是要不要关上接受新思想的那个窗口,却是自己可以控制的。
从这个角度去看,他们只是生理上年轻,至于思想上,已经到“退休年龄”了。
这样的人很多,当他们聚集到一起,发现彼此都是同类,会更加坚定自己的想法,AB影响C,ABC影响D,ABCD影响其他人……
5
好了,今天讲完“信息茧房”、“功能性文盲”、“基廷斯指数”这三个概念。
解释了一个人,为什么可以那么顽固,而且往往是越老越顽固。
写到最后,我反而觉得那些坚持观念,绝不更改,甚至连一丝怀疑、一点口子都不开的人,才是聪明人,明白人。
人家知道怎么去思考才最安全,才最不痛苦。
只要对自己的想法坚定不移,在宣扬观点时只有快感,痛骂敌对阵营时只有爽感,那就是聪明人。
谁想要提醒他们多一点“质疑精神”,呵呵,你挨骂不是活该吗?
是在下肤浅了,小丑竟是我自己。
我得说,这种蠢事以后千万别干了。
我是格总,白天在上市公司做高管,晚上写原创公号帮到更多人,喜欢我的文章,就点击下面名片关注我吧~
往期话题
你们小看三胎政策了,它其实是一个风向标
35岁之后,不太建议你再进大公司
人在低谷时应该做的3件事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格总在人间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