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打工真的只有死路一条
2022/3/17 11:59:00 格总在人间

    

     这是 格总在人间 的第523篇原创

     1

     千呼万唤,前几天我的知识星球终于上线了(文末有入口),涌进来很多小伙伴,星球里等待他们的众多福利里,包括一个叫做“每月好书”的栏目。

     玩法很简单,我每月精选一本好书。

     亲自写解读稿,亲自录音,然后把音频上传星球。

     所以,你们能听到我本人的声音哦。

     第一期上线的书,是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解读稿8400多字,音频分上下两部分,一共30分钟。

     很多同学听完,觉得很过瘾。

     不过,还有些同学对这本书不是很感兴趣,他们问我:格总,这本《君主论》什么玩意儿呀,听不懂呢,我一个打工人,下回能不能解读一本实用一点的书?

     实用一点的?

     这书讲的是“权力的奥秘”,还不够实用啊?

     我陷入了深深的自责。

     唉,有些人明明只有“打工”的观念,明明只吃草,我为什么要用老板才吃的肉,来喂他们呢?

     肉里还带着血,还那么腥。

     2

     说起观念。

     观念对人的影响太大了,就说我自己吧。

     这个公号的老粉丝都知道,我是四川宜宾人。

     18岁第一次出远门,是到省会成都。

     去北京上大学,才是第一次出川,可以说是井底之蛙本蛙了。

     少年时,我某次听一个做生意的远房亲戚,提过一个词,说我们四川人的“盆地意识”。

     “盆地意识”这个词大概包含三层意思。

     一是只管自己一亩三分地,别扩张;

     二是稳稳有份工作就好,别冒险;

     三是家乡最好,出门遭罪不如在家躺睡,掏耳朵,搓麻将,喝盖碗茶,四川话叫“安逸”。

     别冒险,要“安逸”,这就是传统四川人的观念。

     别的地方可不是这样。

     毕业后,我在深圳呆过很久,广州上海也常去,出差几乎跑遍全国。

     印象最深,我最喜欢的地方,还是珠三角长三角。

     全国人民都知道,有首闽南歌叫《爱拼才会赢》。

     做打工人图“安逸”,不是这边人家的观念,要当老板,“爱拼才会赢”才是。

     所以跟沿海一带的朋友聊天,都说,你们四川好地方啊,吃香的喝辣的,生活又悠闲。

     我都心想,你快别瞎说了。

     所谓“天府之国”,不过是资源诅咒。

     四川一直在输出廉价的人力和自然资源,你们珠三角长三角,却在输出资本、品牌、管理,和强势文化。

     作为一个四川人,我走南闯北多了,也常常自我反思,才明白了“安逸”这个从小到大的观念,有多么耽误人。

     现在,我已经在观念上脱离祖籍了。

     3

     那天在一个微信群里,看到一个消息,某个坐标上海的HR,说她每天都在面试大批被裁掉,或者公司倒闭的985/211院校出来的求职者。

     被她点名的学校,有中科大、复旦、暨南大学、上海财大、上海外经贸大学……

     她既难过,也很困惑,

     “作为曾经的985/211院校的老师,我一直在想,学校到底给了孩子们什么,社会到底给了他们什么,让他们变成一群不得不随波逐流的人?”

     我觉得答案很简单。

     就是刚才说的,观念。

     学校和社会一直在灌输:学好本领,找份好工作。

     “学好本领”本身,并没有错。

     但是中国绝大部分(不敢说全部)高校,都把“学好本领”的目的,做了一个单一解释:

     找份好工作,做好一个工具人,让别人来使用你。

     师兄师姐们谁谁找到了一份高薪工作,谁进了央企,谁进了外企,谁进了大厂……年复一年的观念传递,让绝大多数孩子,毕业之前和之后,从来就没有考虑过打工之外的第二个选项。

     他们认为创业当老板,离自己很远。

     哪怕自己的老板,就在他们身边。

     所以,说“不实用”也不奇怪,《君主论》这本书,本来就不是写给打工人的。

     它是马基雅维利在隐居时,写给著名的美第奇家族的后代,当时的乌比诺公爵,想借他之手一统意大利破碎的江山。

     这是写给君主,写给老板的书,屠龙之术。

     普通打工人,似乎是不太需要。

     可问题是,做一个打工人,打工的尽头又是什么?

     你看看周围,想想自己,会不寒而栗。

     就连名校毕业的孩子,也是一批又一批被裁。

     打工的尽头未必是你以为的退休,多半只是失业,一次又一次的失业。

     4

     那天和一个老哥聊天,他和夫人都是名校毕业,一个在金融行业多年,换了两个平台,收入就不说了,一个在某高校就业办,每年看学生们一批批走向社会。

     算是比较殷实的家庭。

     他们孩子即将大学毕业,我就问,怎么打算的?

     他说谈不上要求,要说期望,就一个:

     不要打工,不要打工,不要打工。

     打工永远没有出路。

     我笑了,说你这个很像《三体》里面,那句著名的“不要回答,不要回答,不要回答”的警告啊哈哈。

     他也笑了,说,跟孩子说这个,是因为和你一样,我们夫妻俩从小没人告诉我们,人这辈子其实很短,一旦一个岔口走过,就要很久很久,才有机会纠正了。

     我说怎么讲?

     他说,一个人要创业,通常只有两个时间窗,第一个是刚刚毕业没有家庭,无牵无挂,精力和体力也最好,这个时候错过,就只有等三十多四十岁,孩子大了,才能腾出手来,把握衰老之前的第二个时间窗。

     但是一个人,年纪轻轻一旦走上打工这条路,就会把注意力放到“怎么成为更趁手的工具”这个事上。

     等反应过来,再想扭转,就很难。

     我说,那你孩子不打工,当年还高考个啥,读啥名校呢,自己当老板又不需要学历。

     他说不是。

     我让他上名校,是想告诉他,你身处的学校,决定了你未来创业的圈层,决定了你未来创业伙伴的素质与能力。

     就像你有一篇文章说的,大学就是人的第二个原生家庭,决定了孩子创业的起点。

     我又问,那,你不担心他创业失败吗?

     他说,创业失败很正常,打工不一样要失业吗,失业了可以重新找份工作,创业失败了又不会死人,继续创业呗。

     但是创业成功的收获,可不是找份好工作能比的啊。

     刚才你说《三体》,书里面还有一句话:西方人并不比东方人聪明,但是他们却找对了路(工业革命)。

     老板也并不比打工人聪明,他们只是找对了路。

     5

     文章写到这里,就快结束了。

     我猜很多人会问我一个问题:

     格总,平时你写那么多职场文,鼓励我们在职场努力成长,力争头牌,今天居然说打工没出路,创业才对,是不是有点矛盾啊?

     我解释一下:

     刚才我专门写了自己的经历,就是想告诉你们,我自己关于“打工还是创业”的观念,并不是一开始就有,我爹妈当年的教育,也是好好学习,以后找份好工作。

     等我明白过来,已经打工很久很久了。

     看这篇文章的绝大多数人,都是打工人,不要紧,大家继续努力打工,努力挣钱,但是要明白我的用意:

     打工,只是权宜之计。

     你打工的同时,一定要尽早为创业做好准备。

     不要以打工人的角度,去看待手头工作。

     而要以未来创业者的角度,去看待,退一万步讲,就算你最终没有创业,你的高度和格局,也远不是一般打工人可比。

     我把《君主论》放到星球的第一期来解读,也有这层用意。

     我甚至建议你,给自己设定一个截止日期,比如你今年27岁,你应该告诉自己,

     “我会在30岁生日那天被裁掉,所以,3年的创业准备倒计时,已经开始了。”

     “如果30岁我没有创业,35岁多半也不会,那么中年危机必然无处可躲,我会很惨很惨。”

     就是这样。

     如果你说,对不起,创业风险太大,不适合我。

     没关系,那这篇文章不是写给你的,你继续打工就好,我后面还会继续写职场文,欢迎来捧场。

     这篇文章,我是写给在打工这条路上,已经萌生出质疑,正在开悟的那些人。

     他们在打工的茫茫荒野里,举目四望,就像当年的我,不知道这条路走下去,可不可以走通。

     走不通的,这是我想跟他们说的话。

     PS:

     大家好啊我是格总,我上周四刚开通了知识星球+粉丝群,现在新加入人数已经170+啦,你可以扫描下面二维码,同时加入上述两个社群,个人成长、职业规划、人际关系问题,直接进群来问我吧。

     更多介绍,点击此处

     顺带预告一下,星球下一期上线的音频,是解读巴菲特的官方传记《滚雪球》,讲如何获取财富,怎么样,这回够实用了吧?

    

     我是格总,白天在上市公司做高管,晚上写原创公号帮到更多人,喜欢我的文章,就点击下面名片关注我吧~

     往期话题

     你们小看三胎政策了,它其实是一个风向标

     35岁之后,不太建议你再进大公司

     人在低谷时应该做的3件事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格总在人间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