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男,24岁,顶尖名校毕业,百万年薪于我如浮云
2022/7/19 11:59:22 格总在人间
这是 格总在人间 的第562篇原创
格总您好,
很高兴加入知识星球,向您请教。
我叫包文炜,男,24岁,杭州人。
高中外语实验班毕业,本科国外,主修数学和计算机。
本科暑假期间,参与过机器学习相关的建模比赛,也在小型对冲基金做过交易策略研究。
研究生在斯坦福,即将毕业,已拿到国内一家基金公司量化研究的offer。
虽然专业和实习经历都偏量化,但我感觉量化研究有局限性。
量化更多是在技术上,注重效率和概率,过于微观,比如我用机器学习去找到规律,做一个定价,但实际上它的整体价格是跟着宏观经济起伏。
感觉自己做的事,没价值,没意义。
有时候做着做着会想,唉,我到底在干嘛呢。
这想法自然不可能跟导师聊,只和一些同学聊过,不过很少有人去质疑,该干嘛还干嘛,更多人比较唯技术论,不怎么去想意义什么的。
我也理解,毕竟量化很赚钱,很赚很赚钱。
所以这是我的第一个问题:我的困惑是多余的吗?究竟要不要继续下去?
另外,我所在的斯坦福,创业氛围特别浓,感觉身边每个人似乎都想创业,我自己多少也有这种“冲动”,只不过没有合适的团队和项目。
而且技术没那么强,偏金融,感觉无从下手。
有时候会想,是不是应该找到机会加入某个初创公司,或者,作为金融从业人员,作为投资人参与创业是不是可能性大一点,当然了,要做投资人我也没那么多钱……
这就是第二个问题:要不要创业?如何切入会比较好?
再一个,就是我和一些很要好的朋友聊天,他们刚刚去公司上班,好像都很怀念学生时代,这让即将步入职场的我,心里难免有些忐忑。
现在我脑子里,关于量化工作的意义,关于要不要创业,关于未来……很混沌,偶尔还会焦虑。
不知道格总怎么看待这种焦虑。
相比起学生时代,真实社会到底是有残酷,多现实,24岁的我到底何去何从,很想听听您的看法,这算是我的第三个问题。
谢谢。

你好包文炜,
很高兴看到,你在质疑工作的意义!
这符合我对斯坦福学生的期待。
你们斯坦福的前校长约翰.汉尼斯,曾在开学典礼上对所有新生说:“斯坦福不会没有理由就录取你,你们以后都将成为引导世界的人,成为在某一方面的领袖。”
确实,从这样的学校出来,仅仅为了赚大钱而去找一份工作,实在境界太低,太浪费了。
我欣赏那些,真正去改变世界的“疯子”。
如果他们做的,还是从来没有人做过的事呢?
哇哦,那堪称伟大。
顺带想起凯迪拉克那句广告词,很美式,“所有的伟大,都源于一个勇敢的开始。”
你的质疑很勇敢,非常非常棒。
不过,再伟大的事,一开始看起来都很平常,你即将开始的工作是否就“没有意义”?
谈点我的看法。
我做过投资,不过没做过量化,以我有限的了解,量化就是一大堆建模,大量数据导入去计算,去给出投资建议,等等,这也是为什么需要你的数学和计算机背景。
微观层面的操作判断,面对宏观经济的起伏似乎是无力的,但不能说它就毫无意义。
因为,每一笔交易都是具体的。
举个例,就像这次新冠疫情,从宏观上重创全球经济,但具体到某一个行业,究竟有多大影响,甚至有些行业反而受益,没有微观层面的工作,我们无从得知。
所以,我不太建议你因为现在的质疑,就对即将开始的工作产生抵触。
不要怕走弯路,投身进去,好好工作,把你的观念证实或证伪,才是更加积极的心态。
再说,量化赚到钱,以后创业与否你的选择会更宽,更自由。
以上是回答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关于创业。
在斯坦福这种地方,离“疯子”聚集地硅谷那么近,我倒是觉得,一个斯坦福学生没点创业的想法和热情,才不正常。
但我得说,创业仅仅靠想法和热情还不够。
虽然不少伟大的创业故事,都伴随着类似辍学这样的字眼,但是从“内部视角”来看,许多成功的创业经历其实是水到渠成。
比如你的斯坦福校友,谷歌创始人佩奇和布林,在读的有一天,他们惊异地发现正在做的一个叫做BackRub的课题实验,明明只有几位导师才知道,现在居然每天成千上万的人在访问。
说明这个课题,一定满足了某个社会需求。
于是,BackRub就成了后来的Google。
还有哈佛的比尔.盖茨和扎克伯格,他们在决定退学时,就已经知道怎么商业化自己的项目,怎么赚到大钱的同时改变世界了。
所以,对于创业而言,最重要的并不是热情,学历,技能……而是时机。
一般来说,创业是正在做的一个小小的MVP(最简化可实行产品),你已经知道了它之所以会成功的商业逻辑,接下来要做的,不过是一步步去实现。
而现在的你,除了想法和热情,什么都没有。
所以,赶紧滚回去上班吧你。
至于可不可以成为投资人,来切入创业公司?作为一个曾经的投资人,我想说,有没有钱并不是成为一名优秀投资人的关键。
这个世界并不缺钱,缺的是好团队和好项目。
而挖掘好团队好项目,击中他们,需要你拥有一个观察、分析初创公司的全面视角。
拥有这样的视角,又得你看过很多项目,了解过不止一个项目从初创,上升,高潮,稳定或死亡的整个周期。
要看到这么多项目,又需要你建立起足够多的人脉,才有机会去了解。
更别说,对行业对周期的理解。
……
所有这些,都需要时间。
24岁的你,就算银行卡里有5000万美元,一个项目放你面前,敢不敢投?恐怕你自己都不知道。

第三个问题,关于即将开启的职场生活。
说句扎心的话,我见过太多人,在他们数十年的职场生涯里,收获更多的是挫折、委屈、不满、和筋疲力尽。
这些人,是怀念学生时代的主力。
我还见过另外一些人。
他们在职场收获足够大,成就感足够强,会感觉学生时代的那点美好,在真正的美好面前,完全不值一提。
你那些刚去上班的朋友,现在的怀念都是暂时的,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他们中间会出现分化,慢慢成为这两类不同的人。
而你属于哪一类呢?
完全取决于,你如何把路走下去。
回答完这三个问题,我很想说,包文炜同学,好好把思路捋清楚,然后给自己排一个时间线出来吧。
从量化开始,先把手头的工作做好,做扎实,成为你安身立命的基础,再有意识去接近那些,未来可以帮助你逐渐切换到投资人、创业者的人和事。
我个人觉得,这样比较水到渠成一些。
写到这里,忽然想起我在知识星球里5月份解读的《反脆弱》这本书,里面的“杠铃策略”,你应该也有印象:
在职业阶段上,一个人可以先做非常安全的工作,再去从事投机性很强的工作。
你看,是不是就很契合。
当然,这只是24岁的你的时间线。
等你到28岁,35岁……你对量化交易、投资、创业,对人性对各个行业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一定大为不同。
你或许会修改你的时间线。
那又有什么关系?
修改的原因,多半是你逐渐发觉了自己真正的,“可以上手”的热爱,如果是那样,就对了。
因为热爱,是一切伟大故事的种子。
而“可以上手”,你才有能力呵护它长大。
祝你早日找到它。
PS:
大家好啊我是格总,像包文炜一样,如果你有问题想问我,扫描下面二维码,加入我的知识星球吧,现在新加入人数已经400+。
在星球里,任何个人成长、职业规划、人际关系……的问题,都可以得到解答,付费加入星球后,还可以直接免费加入粉丝群,和其他优秀的同学一起玩耍。
扫描下面二维码,即可加入。

我是格总,白天在上市公司做高管,晚上写原创公号帮到更多人,喜欢我的文章,就点击下面名片关注我吧~
往期话题
你们小看三胎政策了,它其实是一个风向标
35岁之后,不太建议你再进大公司
人在低谷时应该做的3件事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格总在人间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